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21.
土壤养分对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小  姚兰  王进  朱强  吴漫玲  刘易 《西北植物学报》2018,38(12):2293-2302
以湖北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0个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样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样本分析对不同生活型植物(灌木、乔木和木质藤本)的叶功能性状和森林土壤养分进行了测定,并采用冗余分析(RDA)和逐步回归分析了该地区土壤养分对不同生活型木本植物叶功能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3种生活型植物的叶功能性状中灌木的比叶面积(SLA)平均值(319.87 cm·g-1)最高,乔木的叶干物质含量(LDMC)平均值(0.40 g·g-1)最高,木质藤本的叶面积(LA)、叶厚度(LT)、叶全氮含量(LTN)和叶全磷含量(LTP)平均值最高,分别为:105.07 cm2、0.24 mm、20.10 mg·kg-1和1.19 mg·kg-1;3种生活型的LDMC、LTN分布都较为集中,而LA、SLA、LTN都呈右偏分布,但LT、LTP的分布乔木呈左偏分布,而灌木和木质藤本均呈右偏分布。(2)研究区域的土壤pH值为3.81~4.95,全部为酸性土壤;土壤有机质含量在4.57%~12.05%之间,平均为7.79%;土壤速效钾和碱解氮含量分别为64.52~339.29和82.83~678.15 mg·kg-1,全氮、全磷、速效磷含量平均值分别为5.48 mg·kg-1、0.46 mg·kg-1和0.39 mg·kg-1。(3)在3种不同生活型叶性状的变异中,土壤养分对木质藤本的解释度最大(24%),其次是灌木(15%),而对乔木解释最低(13%);乔木和木质藤本受到土壤有机质影响较大,灌木受到速效钾影响较大,虽然影响不同生活型叶功能性状的主要因子有所差别,但是其主要的影响因子均为土壤有机质、土壤全磷、速效钾。研究认为,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不同生活型植物叶功能性状变异,并且影响程度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有利于该地区物种共存和生物多样性维持。  相似文献   
22.
游兰韶  王进 《昆虫学报》1997,40(4):379-387
拟垫跗蠼螋Proreus simulans(Stal)的生物学,包括栖息习性,越冬虫态和越冬场所,卵的历期;各龄若虫的形态特征与历期;成虫的耐饥能力,交配、产卵习性,越冬期成虫呼吸率和呼吸商等内容。捕食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该天敌的食蚜日均捕食量随龄次增大,4龄达到最大,至成虫以后保持稳定;各龄若虫及咸虫的功能反应均属H011lngⅡ型;著者最后认为拟垫跗蠼螋是一种有利用价值的捕食性天敌,并提出保护利用措施。  相似文献   
23.
通过监测绿洲滴灌棉田不同秸秆管理和施肥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库及碳库组分的变化,可揭示农田管理措施对棉田土壤有机碳库的调节机制,为干旱区提高农田土壤生产力以及农业固碳减排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以秸秆还田(S)和秸秆不还田(NS)2种秸秆管理方式为主区,4种施肥处理为副区:包括不施肥(CK)、单施氮磷钾化肥(NPK)、单施有机肥(OM)和氮磷钾化肥与有机肥混施(NPK+OM).结果表明: 施肥和秸秆还田均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库,提高了有机碳(CT)、易氧化有机碳(CL)、微生物生物量碳(CMB)、水溶性有机碳(CWS)、热水溶性有机碳(CHWS)的含量和有机碳累计矿化量(CTM)及碳库管理指数(CMI).秸秆还田较秸秆不还田土壤有机碳库提高了20.6%;处理NPK、OM、NPK+OM分别较CK提高了7.8%、29.5%、37.7%.不同施肥处理下CT、CL、CMB、CWS、CHWS均表现为NPK+OM>OM>NPK>CK.秸秆还田较秸秆不还田CTM提高了5.9%;NPK、OM、NPK+OM处理较CK分别提高了32.7%、59.5%、97.3%.对CMI与SOC及其组分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CMI与CT、CMB、CL、CWS、CHWS、CTM、C库、固碳潜力均呈极显著相关关系,因此, CMI是评价绿洲棉田管理措施对土壤质量影响的重要指标.在干旱区建设高标准绿洲农田,发展棉花生产,采用秸秆还田和有机无机肥配施等农业技术措施,不仅能增加土壤有机碳及活性组分的含量,培肥地力,而且能促进土壤固碳,有利于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4.
桑蚕原蚕后期出现死蛹给养蚕业带来很大危害。作者对后期死蛹进行了细菌分离和病原性测定,并对致病菌种作了鉴定。试验结果证明后期死蛹主要原因是条件致病菌和蚕蛹生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主要条件致病菌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蚕期饲喂和蛹期创伤两种感染途径都能引起桑蚕后期死蛹。对后期死蛹的防治,应采取综合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25.
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度约为21~25个核苷酸RNA,它在转录后水平调节靶基因表达.miRNA在物种进化中相当保守,其表达有组织特异性和时序特异性,其主要功能是负调控基因表达.有研究表明,miRNA在发育、细胞增殖、凋亡、脂类代谢、激素分泌及肿瘤发生等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密切相关.本文着重介绍miRNA的产生,作用机制,与肿瘤的关系,以及在卡波氏肉瘤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6.
粘膜应用自身抗原诱导外周免疫耐受状态,依赖应用抗原剂量,诱导产生两种粘膜耐受机制:高剂量偏向产生T细胞克隆无能/排除,低剂量偏向产生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TGF-β,IL-4,IL-10)的T细胞克隆扩增。大量研究表明鼻内或口服应用抗原诱导粘膜耐受可有效预防的几种实验性自身免疫病(EAE,EAMG,EAU,IDDM和CIA),在同等剂量鼻内应用比口服诱导粘膜耐受更有效。基于动物实验结果,对人类自身免  相似文献   
27.
粘膜应用自身抗原诱导外周免疫耐受状态 ,依赖应用抗原剂量 ,诱导产生两种粘膜耐受机制 :高剂量偏向产生T细胞克隆无能 /排除 ,低剂量偏向产生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TGF β ,IL 4,IL 10 )的T细胞克隆扩增。大量研究表明鼻内或口服应用抗原诱导粘膜耐受可有效预防几种实验性自身免疫病 (EAE ,EAMG ,EAN ,EAU ,IDDM和CIA) ,在同等剂量鼻内应用比口服诱导粘膜耐受更有效。基于动物实验结果 ,对人类自身免疫病MS、RA和葡萄膜炎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耐受原与CTB偶联可拓宽粘膜耐受的有效性 ,加强对临床疾病的抑制。然而 ,粘膜免疫与抗原应用途径、种类和疾病发病时间有关 ,可能表现为双重作用 ,尤其在发展中的自身免疫病 ,粘膜应用抗原可能加重病情。  相似文献   
28.
目的:I型神经纤维瘤病是一种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主要累及皮肤和神经系统。其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以”咖啡牛奶斑”、皮肤神经纤维瘤、虹膜Lisch结节、腋窝和腹股沟斑点为特征,I型神经纤维瘤病由NF1基因突变所致,神经纤维瘤蛋白是NFI基因编码蛋白,是一种肿瘤抑制蛋白,可抑制细胞的过度生长。NF1基因突变不仅可导致细胞过度生长,还可增加良性及恶性肿瘤的发生风险。本研究中,我们通过基因突变分析,确定中国东北地区一个伴有先天性白内障的I型神经纤维瘤家系NF1基因的突变位点。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和NF1基因直接测序分析对家系中的3名患者及2名健康成员进行基因突变检测,以确定其突变位点。结果:此家系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通过基因序列分析发现NF1基因第1140密码子第二个碱基呈杂合子点突变C—G,导致一个无义突变S1140X,家系中健康成员和正常对照未检测到此突变存在。结论:通过NF1基因测序分析,我们发现NF1基因的S1140X突变是引起该家系NF1疾病的致病原因,该突变导致NF1基因终止密码提前,神经纤维瘤素蛋白截短。本研究丰富了我国关于I型神经纤维瘤病在眼科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29.
海滨沙滩单叶蔓荆对沙埋的生理响应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瑞莲  王进  杨淑琴  杨树德 《生态学报》2013,33(6):1973-1981
海滨沙滩单叶蔓荆(Vitex trifolia L.var.simplicifolia)是优良的抗沙埋地被植物.以烟台海岸沙地单叶蔓荆为材料,通过不同厚度沙埋过程中沙上和沙下叶片抗逆生理指标的测定以揭示其抗沙埋生理调控机制.结果表明,轻度和中度沙埋5d,成株和幼株整株叶片细胞膜透性增大、POD和SOD活力增高、MDA和脯氨酸含量和叶片相对含水量(RWC)增加、可溶性糖含量下降.但同株沙上叶片细胞膜透性、MDA含量、SOD和POD活力和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沙下,而沙上叶片脯氨酸含量低于沙下叶片.在轻度和中度沙埋lOd,沙上叶片细胞膜透性、MDA和可溶性糖含量、叶片POD活力降低,叶片SOD活力仍有小幅度增高,但脯氨酸含量增加,沙上叶片生长旺盛.研究表明,沙埋下叶片抗氧化酶活力和脯氨酸含量与细胞膜透性和膜脂过氧化成正相关.沙埋使植株上部叶片接近沙表面而经受干旱和地面热辐射胁迫引起细胞膜脂过氧化加剧和细胞膜透性加大.同时沙埋也使沙下叶片遭遇黑暗和缺氧胁迫诱导细胞内膜脂过氧化,但也激活了叶片抗氧化酶保护系统和叶片脯氨酸的积累抑制细胞膜脂过氧化维护细胞膜的稳定.因此在沙埋过程中,叶片快速响应沙埋胁迫激活叶片抗氧化酶系统抑制膜脂过氧化作用维持氧自由基和抗氧化酶系统的动态平衡在单叶蔓荆适应轻度和中度沙埋,维护沙上叶片旺盛生长中起重要作用,也是重度全埋下沙下植株茎顶端能快速延伸弯曲生长最后顶出沙面再生的主要生理保护原因.  相似文献   
30.
小叶锦鸡儿幼苗对沙埋的生态适应和生理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半干旱地区固定、半固定沙地分布最广泛的灌木种之一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为对象,于2010~2011年在内蒙古科尔沁沙地测定了不同深度沙埋下其幼苗的存活率、株高、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保护酶活性和膜透性变化,探讨小叶锦鸡儿对沙埋的生理响应特征。结果显示:(1)与对照相比,当沙埋深度为小叶锦鸡儿幼苗株高的25%~75%时,存活率差异不显著;当沙埋深度为50%~75%时其存活率增加,但株高明显下降,沙埋对其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当沙埋达到其株高100%时幼苗全部死亡。(2)不同沙埋深度对小叶锦鸡儿幼苗叶片细胞膜透性无显著影响,对沙埋深度为其株高25%时,叶片含水量增加,MDA含量下降,POD活性增强,细胞膜未受到伤害;沙埋深度为其株高50%~75%时,叶片含水量下降,MDA含量增加,但SOD和POD对细胞膜起到了协同保护作用,细胞膜也未受到损伤;沙埋深度为株高25%~75%情况下,细胞膜未受到损伤,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变化不明显。研究认为:小叶锦鸡儿幼苗只能耐受部分沙埋,完全沙埋则会导致其幼苗全部死亡,沙埋胁迫下可溶性糖和脯氨酸等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反应迟缓可能是其耐沙埋能力较弱的主要生理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