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5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51.
了解烤烟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寻找与烤烟致香物质含量关联的分子标记,挖掘高致香物质含量的优异等位变异与种质,对香气品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检测了山东和四川2个生态区60份烤烟种质中76种致香物质的含量;筛选覆盖全基因组的1914个SSR标记,利用得到的390对多态性引物扩增供试群体。用基于Nei's(1983)遗传距离的邻接法(Neighor-joining,NJ)进行聚类分析。在分析群体结构的基础上,利用混合线性模型进行关联分析,并进一步发掘极显著关联标记的优异等位变异和种质。结果检测到928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位点2.38个等位变异,变化范围为2~5个。PIC值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141~0.733,平均值0.332。这说明供试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丰富。聚类分析将该群体划分为2个亚群,划分结果体现了烤烟品种间的亲缘关系;群体结构分析与聚类结果基本一致。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共有56个SSR标记位点与41种致香物质同时在2个生态区显著关联(P0.05)。共5个标记与6个性状在2个生态区极显著关联(P0.01),6种致香物质为草酸、肉豆蔻酸、2,4-庚二烯醛、芳樟醇、a-松油醇和gamma-壬内酯,关联标记分别为PT50662、PT60191、PT52263、PT60597、PT60597和PT52722。关联位点表型解释率为12.54%~42.20%。进一步分析发掘了14种致香物质的优异等位变异,并筛选出含增效等位变异较多的种质:净叶黄、抗9201、单育二号、满屋香、金星6007、秦烟95等。这对香气品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以及亲本材料选配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2.
癌痛是临床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其中,以肺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等骨转移引起疼痛尤为严重。P2X7受体是ATP门控离子通道型嘌呤能受体的一个亚型,在脊髓背角主要表达在胶质细胞。P2X7受体激活可以促进胶质细胞释放多种炎症介质,介导脊髓中枢敏化。该受体在炎症痛及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已多有报道,但在癌痛中的作用尚有争议。本研究采用C57BL/6J小鼠股骨骨髓腔内接种Lewis肺癌细胞所诱导的骨癌痛小鼠模型,分析对比了野生型小鼠和P2X7受体基因敲除(P2rx7-/-)小鼠骨癌痛的发生、发展。野生型C57BL/6J小鼠股骨骨髓腔内接种Lewis肺癌细胞后,患侧后肢分别在第7和14天开始出现明显的触诱发痛和热痛过敏,并呈进行性加重;Cat Walk步态分析显示骨癌第21和28天,小鼠患侧脚印面积明显减小,站立时相持续时间缩短,举步时相持续时间显著延长;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受累骨骨髓腔有大量肿瘤细胞浸润,骨髓质正常结构消失,伴有髓质骨和皮质骨的破坏。与研究设计时的预期相反,P2rx7-/-小鼠接种瘤细胞后,患肢痛行为检测结果与野生型小鼠相似,甚至在Cat Walk步态分析检测值变化发生的时间上较野生小鼠有所提前。这与本研究组前期在大鼠骨癌痛模型观察到的阻断P2X7受体明显对抗骨癌痛的结果完全不同,提示P2X7受体在大、小鼠骨癌痛中可能发挥不同的作用,并再次提示疾病动物模型上的研究结果与人类疾病机理之间还存在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153.
目的 采用PPO(proliferation and phosphorylation oncogene)基因与其同源性基因的结构分析,推测PPO并验证其功能。方法 利用PPO的蛋白序列寻找同源基因,比较其结构并利用蛋白免疫杂交方法证实其功能。结果 克隆了PPO基因,找到了PPO基因与小鼠、果蝇、蚊子、线虫以及酵母等的同源基因,比较发现PPO在进化上非常保守。人和小鼠的氨基酸序列有许多与磷酸化有关的功能域,并发现其中某些氨基酸在进化上非常保守。进一步研究表明PPO能使ERK2和MEK磷酸化。结论 PPO基因在进化上非常保守,与磷酸化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54.
本文描述了黑水缬草的植物形态及生活习性;重点介绍了黑水缬草野生转家植的研究与实践,文章中叙述的套袋收集种子的方法很有实用价值;采用变温结合赤霉素处理种子,打破黑水缬草的种子休眠技术,提高了出芽率,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文章中还阐述了二次移栽和病虫害防治及采收加工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55.
为预测控制烟草重要性状的关键基因并研究航天诱变机理,对经航天诱变选育的烟草突变体材料NC89-M与野生型NC89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测序深度30×,并对各种类型变异进行检测注释。NC89中检测到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1848013个,小片段插入缺失(Indel,insertion-delection)398922个,结构变异(SV,Structure variation)41969个;NC89-M中检测到SNP 1876219个,Indel 402011个,SV 42699个。NC89-M和NC89对比共得到271655个SNP,分布在8378个基因上,23450个Indel造成2156个基因突变。分析结果表明,NC89-M中SNP变异数目最多,其转换类型和颠换类型的比值为2.053,说明航天诱变对烟草基因组的变异以单碱基突变为主,突变类型以转换为主;在Indel中,插入突变数目明显多于缺失突变,证明航天诱变造成的Indel中以插入突变为主;在SV中,航天诱变主要造成了插入、缺失、倒位、染色体内部迁移和染色体间的迁移5种结构变异类型;变异基因KEGG注释表明,与代谢通路和次生代谢产物合成两方面基因突变数目最多;变异基因功能注释表明,突变体中调控开花时间的MADS-box基因,调控侧生器官发育与叶缘形状的KNOX1基因和萜类化合物合成相关基因等发生了变异。  相似文献   
156.
目的:探讨阳离子脂质体法对体外分离培养的Sprague-Dawley(SD )大鼠骨髓来源-血管内皮祖细胞(Bone Marrow-Endothelial progenitorcells,BM-EPCs) 进行基因转染时脂质 体和DNA质粒安全有效的剂量组合.方法:体外分离、培养SD大鼠BM-EPCs ;免疫荧光技术测 定CD34、CD133、Dil-acLDL,对细胞进行鉴定;按照正交设计,用不同水平的脂质体和质粒 pEGFP转染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计数阳性转染细胞,计算转染率.结果:SD 大鼠BM-EPCs细胞 表面抗原CD133、CD34呈阳性表达并具有吞噬Dil-acLDL的功能,形态学上两种细胞亚型-早 期及晚期外生EPCs共存于其中.Lipofectamine 2000和pEFGP不同剂量组合均可转染大鼠BM -EPCs,其中脂质体5ìl/质粒8ìg时的转染效率高于二者其它剂量组合(P<0.05). 结论:优化条件后的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 2000可安全、有效转染体外分离培养的SD大鼠BM-EPCs.  相似文献   
157.
广东北部南雄盆地的古新世化石最早是在1962—1963年间冬季发现和采集的。有关的初步结果已有简报发表(张玉萍、童永生,1963;杨锺健、周明镇,1963)。1963—1964年间冬季又在同一地区进行了调查和发掘(郑家坚等,1973)。由于这批材料是除北美西部以外,世界上第一次发现的较早的古新世哺乳类化石,南雄的发现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化石的研究工作在1963年已开始,一部分新订的科、属、种的名称已在内部刊物上发表,因而在一些地层报告中被引用发表;但是,正式研究报告的发表可能尚有一段时间。为了补救这种情况,我们先把部分主要属、种的定义摘要予以发表,以便在有关工作中可以引用和讨论。这里发表的哺乳类,共7属10种(其中包括五个新属和一个新科)。化石全部采自粤北南雄盆地古新统罗佛寨组,时代基本上可确定为中古新世。  相似文献   
158.
干旱是川西高原具有一定破坏力的自然灾害,研究其时空变化对该区抗旱防灾、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川西高原1980—2020年48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象数据,利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潜在蒸散量和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通过线性倾向分析、干旱特征分析方法对川西高原干旱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0—2020年,川西高原年尺度和春季尺度SPEI呈弱湿润化趋势,夏秋冬季呈干旱化趋势,研究区西南部的山地及东北部的草原为易旱区。研究区年际干旱影响范围弱增,除春季为减少趋势外,夏秋冬季的干旱影响范围均呈增加趋势。全区干旱频率整体偏高,干旱低频区主要位于川西西部和东北部的部分地区,其余均为高频区。  相似文献   
159.
广西百色盆地六吜组、洞均组的时代及脊椎动物群性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继197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广西队、广西石油普查勘探大队、广西博物馆,对百色盆地下第三系进行的系统调查和研究之后,笔者于1974年对过去发现化石较少的“红色岩组”(六吜组)及“灰岩段”(洞均组)作了进一步观察,在洞均组中补采到一些化石。这些材料有助于上述地层有关问题的讨论。本文是这批化石的研究结果,文中对该盆地始新统划分提出一些补充意见。工作过程中,我们得到广西石油普查勘探大队、广西651地质队的帮助和提供部分化石资料,在此表示感谢。  相似文献   
160.
东北玉米带农田土壤磷素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东北玉米带农田土壤全磷及有机磷在0~100 cm剖面中的垂直分布及纬向分异的研究结果表明:海伦、哈尔滨、公主岭和大石桥点的土壤全磷含量随深度增加而下降,0~40 cm土层全磷含量显著高于40~100 cm土层(P<0.01);德惠、昌图和沈阳点40~60 cm土层土壤全磷含量相对较低,但各土层之间差异不大;0~20 cm土层有机磷含量显著高于20 cm以下各土层(P<0.05).土壤全磷和有机磷含量随着纬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的差异可能是导致土壤磷素纬向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土壤全磷和有机磷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呈极显著正相关 (P<0.01),说明东北玉米带农田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土壤磷素含量和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