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40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结合膜片钳测量的味觉感受细胞离子通道实验数据,提出了一个哺乳动物味觉感受细胞动作电位的数学模型.首先,建立了味觉感受细胞的电压门控Na+通道和外向延迟整流K+通道的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味觉感受细胞的单细胞计算模型.其次,仿真研究了味觉感受细胞在电刺激和酸味刺激下产生的动作电位,以及离子通道动力学特性对其的影响.该模型对于研究味觉感受细胞在味觉物质刺激下产生的动作电位及其离子通道的工作机制,以及味觉信息在外周神经的传递和信息编码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2.
张威  毕玉彪  张艳  葛日光 《蛇志》2006,18(4):272-274
目的分析和探讨肿瘤标志物CEA、SCC、NSE在非小细胞肺癌临床预诊中的价值。方法对83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和50例健康人进行肿瘤标志物CEA、SCC、NSE检测,从非小细胞肺癌不同分期、不同病理类型及综合阳性率等方面进行观察分析。结果非小细胞肺癌组CEA阳性率各期均在50%以上,NSE阳性率随肿瘤分期递增,平均为51.8%,二者的测定值Ⅲb、Ⅳ期均明显高于Ⅱ、Ⅲa期(P<0.01);SCC阳性率25%~33.3%,测定值各期差异不显著(P>0.05)。CEA以腺癌阳性率最高,测定值腺癌组明显高于其他组(P<0.01);SCC鳞癌组的阳性率和测定值均高于其他组(P<0.05);NSE鳞癌和大细胞未分化癌阳性率均在50%以上,测定值鳞癌、大细胞未分化癌和其他类型明显高于腺癌组(P<0.01)。不同病理类型综合阳性率的表达:有一项以上阳性者鳞癌为71.1%,腺癌为81.3%,大细胞未分化癌为80%,其他类型为100%。结论CEA、SCC、NSE三者联合检测综合阳性率明显提高。NSE敏感性高,特异性差,可作为肺癌早期诊断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23.
水体阿特拉津残留对水葱生物量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营养液水培法, 研究了5个阿特拉津(atrazine)浓度(1、2、4、8和16 mg·L-1)下水葱(Scirpus tabernaemontani)鲜重、叶片相对含水量(RWC)、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根系活力和叶绿素含量等的变化。结果表明, 水葱在阿特拉津胁迫下, 鲜重、RWC、叶绿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根系活力和POD活性降低, 同时MDA含量上升, 膜脂过氧化程度加剧。由于阿特拉津的降解, 这种不良影响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减弱。但其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具持久性; 培养60天内, 叶绿素含量仍显著低于正常水平。阿特拉津浓度越高, 对水葱的植物毒性越高, 当浓度高于8 mg·L-1时, 水葱的生长和生理活动受到显著影响(p < 0.05); 低于1 mg·L-1时, 与对照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4.
阐明土壤有机氮组分的生长季变化特征及其对当季和长期秸秆还田的响应有助于合理调控土壤有机氮库,提高土壤肥力.本试验依托辽宁沈阳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进行田间微区试验,设置单施氮肥和秸秆还田配施氮肥两个处理,分别在播种前、拔节期、吐丝期、灌浆期和成熟期采集土样,采用Bremner法对土壤有机氮组分进行分级.结果...  相似文献   
25.
为获得耐高温的纤维素酶产生菌,从农田旁稻草堆底取样,采用液体滤纸条试管法和纤维素刚果红平板法,分离到6株能够在45℃生长良好且降解纤维素的耐高温菌株,分别标为A1-A6,其中菌株A1透明圈直径和菌落直径比值为4,DNS法测定还原糖浓度较高,确定为实验菌株。菌体呈短杆状,G+,易褪色,具有运动性,过氧化氢酶、淀粉水解、明胶液化、甲基红试验、硫化氢、葡萄糖氧化发酵、P HB类脂粒、异染粒、纤维素分解、反硝化试验呈阳性,乙酰甲基甲醇试验、吲哚试验、硝酸盐还原试验、卵磷脂酶实验呈阴性,以FP A酶活为主,羧甲基纤维素酶活为辅。根据细菌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参照《伯杰氏细菌系统鉴定手册》初步鉴定为纤维单胞菌属,即Cellulomonas。  相似文献   
26.
马铃薯卷叶病毒( Potato leafroll virus,PLRV)对马铃薯生产的危害极大,是一种极为重要的马铃薯病毒病。 RT-PCR是马铃薯卷叶病毒检测较为常用的方法,该方法检测准确率高、成本低、适用范围广。但在实际生产中其检测对象多为染病植株,对PLRV传播的主要介体桃蚜( Myzus persicae)的检测,则由于蚜虫体积小、RNA提取难度大、成本高、且不能复检,因而在生产中不能被广泛使用。该研究以马铃薯感病植株和带毒蚜虫为材料,利用改进的RNA提取方法从它们中提取到PLRV的RNA,并以CP 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提取的RNA完整性好,可用于蚜虫中PLRV检测,且同样适用于对马铃薯感病植株的检测。另外,通过对田间有翅蚜和无翅蚜携带 PLRV 情况进行检测发现,无翅蚜 PLRV 检出率为100%,有翅蚜PLRV检出率也高达60%,证明该体系在生产中的实用性。该研究使用改进的RNA提取方法,提取蚜虫中RNA,并利用RT-PCR进行了PLRV检测,与以前的方法相比简单实用,可被应用于生产检测中。该研究结果为马铃薯生产中PLRV的防控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27.
三峡山地不同类型植被和坡位对土壤水文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层下渗和贮蓄水分的水文功能是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基础。以三峡山地大老岭林区为研究区,采集常绿林、落叶林和草地覆盖下不同坡位的原状土样,测定其饱和导水率和水分特征曲线,分析植被类型和坡位对土壤水分参数和库容的影响。结果表明:常绿林地的入渗性能最好,饱和导水率为7.80—322.81 cm/d,大于落叶林地(0.33—137.03 cm/d)和草地(0.84—115.80 cm/d);坡位间差异表现为上坡高于下坡。不同样地的饱和含水量差异较小,但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差异明显,草地最大,为20.77%—50.39%;不同坡位比较表现为下坡高于上坡。不同样地土壤水库容量差异较大,由田间持水量得到的库容量占总库容量的百分比以草地最大(63.25%),其次是落叶林地,常绿林地最小;坡位上表现为下坡的田间持水库容大于上坡。饱和导水率与土壤总孔隙度、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饱和含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均与土壤总孔隙度、有机质含量和粉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容重、砂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综合以上,草地持水性能最强,利于保蓄水分,常绿林地最弱,更利于水分入渗,补给地下水,下坡位的持水性能强于上坡位。  相似文献   
28.
目的:研究以问题为导向的互动式教学法在普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0级应用以问题为导向的互动式教学法的普外科学生120名(研究组),另选取2009级之前的传统教学法普外科学生120名(对照组),分析两组的成绩,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两种教学的评价。结果:研究组平均分为(79.8±2.3)分,高于对照组的(77.6±2.1)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分数≥80分者显著多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学生对授课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问题为导向的互动式教学法应用于普外科临床教学中具有较好的效果,能提高学生的分数,提高学生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9.
外源无机氮素形态对土壤氨基糖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微生物生长对底物的可利用性存在不同的响应,外源氮素的形态可以显著影响微生物代谢过程,而土壤氨基糖作为微生物细胞壁残留物,其形成、分解和周转特征与外源碳氮供给密切相关,对土壤氨基糖的研究与同位素标记技术相结合,可以进一步反映微生物对底物的利用特征.本文以葡萄糖及15N标记的NH4+和NO3-为底物,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机技术,通过测定氨基糖中同位素富集比例,跟踪新形成(标记)和原有(非标记)的土壤氨基糖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培养过程中,15N标记的氨基糖含量显著增加,NH4+向氨基糖的转化显著高于NO3-,反映出微生物对NH4+的选择性利用.土壤中原有的氨基糖也发生了不同变化.其中,非标记氨基葡萄糖在N H4+为底物时,其含量有所增加,但在NO3-为底物时含量逐渐下降;非标记胞壁酸含量在2个处理中均不断下降,尤其以NO3-为底物时更为显著;非标记氨基半乳糖含量的增减幅度均小于20%.这种特异性变化表明,不同来源的微生物细胞壁残留物对土壤氮素周转和稳定的作用不同,真菌细胞壁残留物易于在土壤中积累,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稳定,而细菌细胞壁残留物容易分解,在土壤有机质周转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0.
磷脂脂肪酸技术及其在土壤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白震  何红波  张威  解宏图  张旭东  王鸽 《生态学报》2006,26(7):2387-2394
以复杂群落形式存在的土壤微生物是C等养分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主要参与者,而存在于活体微生物细胞膜的磷脂脂肪酸(PLFAs)分布广泛、含量相对恒定、周转迅速、对环境因素的变化敏感、分析方法较简单,因此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土壤微生物学研究。阐述了PLFAs概念、命名、种类、意义、提取方法及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介绍了MIDI、GC-MS和HPLC-ESI-MS等鉴定手段。概述PLFAs技术应用途径和目的,及其在土壤微生物量、结构、代谢状态、不同农业措施对土壤微生物影响以及土壤生物修复等研究领域的应用。同时,讨论了PLFAs技术的不足。例如,对原位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定菌种指征有时不够明确;估算真菌生物量时不够准确;不能用于分析古菌;不同提取法结果区别较大且易受土壤腐殖酸等有机质干扰;供试土样必须-80℃或冻干保存。因此,利用PLFAs技术研究土壤微生物时,应辅以其他生物标识物及相应分析手段,才能更准确地反映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代谢途径与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