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11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3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刊首语     
许文涛 《生物技术进展》2019,(6):I0001-I0001
从20世纪60年代Clark和Lyon提出生物传感器的设想开始,生物传感器的发展距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了。生物传感器与生物信息学、生物芯片、生物控制论、仿生学、生物计算机等学科共同处在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的交叉领域,又因其具有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成本低、在复杂体系中能连续监测的特点,在近几十年获得了蓬勃而迅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2.
为探讨福建省三明市马尾松人工林淋溶液中水溶性有机物(DOM)的溶解特征和光谱学特征,以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鲜叶、未分解层(L层)和半分解层(F层)凋落物为研究对象进行室内淋溶,对淋溶液中的水溶性有机碳(DOC)、水溶性有机氮(DON)与水溶性有机磷(DOP)含量和紫外光谱(SUVA)、荧光光谱指标和红外光谱(FTIR)等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24 h内,随着淋溶时间的延长,DOM含量呈现有波动的上升趋势;芒萁除鲜叶的DOC含量显著高于马尾松外(P0.01),其余DOM含量均小于马尾松。两植物F层DOM的SUVA值和腐殖化指标(HIX)都显著高于鲜叶和L层(P0.05),表明F层的芳香性化合物含量和腐殖化程度越来越高。DOM的同步荧光峰值显示淋溶液中含有类蛋白和类富里酸荧光团。两植物的红外光谱显示有5个相似的吸收谱带,强度最大的吸收来自于H键键合的-OH的伸缩振动,同一植物3种样品之间红外吸收的差异证明从鲜叶-L层-F层凋落物的共轭体系逐渐增大,结构更复杂。因此,随分解进程两植被DOM的化学结构越来越复杂;马尾松较芒萁含有更多的DON和DOP,这一方面为微生物提供了更多的养分,另一方面又增加了底物分解的难度。  相似文献   
143.
选取中亚热带米槠人促更新林(CCF)和杉木人工林(CLP)内的鲜叶、未分解层(L层)和半分解层(F层)凋落物为研究对象进行室内淋溶,对其淋溶液中的溶解性有机碳(DOC)、溶解性有机氮(DON)和溶解性有机磷(DOP)含量,紫外吸收值(SUVA),腐殖化指标(HIX)和红外光谱(FTIR)等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揭示其淋溶液中溶解性有机物(DOM)的数量和光谱学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淋溶时间的增加,不同样品的DOM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或者有波动的上升的趋势,这是因为DOM的释放和反吸附共同控制着DOM的含量。两林分中,F层凋落物DOM的SUVA值显著高于鲜叶和L层凋落物(P0.05);从鲜叶到L层到F层凋落物,其HIX逐渐变大并且三者荧光强度最大值对应的波长由短波向长波移动,这是腐殖化程度越来越高、电子共轭体系逐渐增大的体现。两个林分6种样品的红外光谱显示了5个相似的吸收谱带,但不同样品各吸收带的相对比例不同,强度最大的吸收来自于H键键合的—OH的伸缩振动;同一林分内3种样品之间红外吸收的差异证明了鲜叶到L层再到F层凋落物,其DOM的芳香类物质含量逐渐升高,化学键力常数变小。总体上,与杉木人工林相比,米槠人促更新林的DOM养分含量更高,结构更复杂,因而更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相似文献   
144.
贵州野生柑橘的抗寒性测定和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文涛  樊卫国 《西北植物学报》2014,34(10):2063-2069
以贵州3个野生柑橘种类宜昌橙、酸橙、白黎檬和栽培品种‘默科特’的一年生枝条为试材,人工设置4℃(CK)、0℃、-5℃、-10℃、-15℃、-20℃、-25℃低温冷冻处理24h,研究了4个柑橘种类枝条膜脂过氧化作用、抗氧化酶活性和有机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并应用Logistic方程建立回归模型确定其半致死温度(LT50),应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野生柑橘种类的抗寒性。结果表明:(1)随着温度的降低,4个柑橘种类枝条的电解质外渗率均呈"S"型上升,SOD、POD活性以及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均先升后降,MDA含量在宜昌橙枝条中逐渐缓慢上升,在其余材料枝条中则先升高后下降;栽培品种‘默科特’枝条的保护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在0℃或者-5℃达到峰值,而宜昌橙则在-15℃或者-20℃达到最大值,两者的MDA含量则分别在-15℃和-25℃达到最大值。(2)利用电解质外渗率拟合Logistic方程推算的宜昌橙、酸橙、白黎檬和‘默科特’的低温半致死温度分别为-14.86℃、-7.28℃、-8.45℃和-5.88℃;用隶属函数法与Logistic方程分析所得各柑橘种类的抗寒性强弱结果基本一致,4个柑橘种类的抗寒性强弱顺序为:宜昌橙酸橙白黎檬‘默科特’。研究认为,抗寒性强的柑橘枝条的保护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和MDA含量达到峰值的温度更低,具有更强的抗氧化胁迫能力和渗透调节能力,且野生柑橘的抗寒性较栽培种强;半致死温度和隶属函数法均可有效评价柑橘种类的抗寒性。  相似文献   
145.
设计合成了一套引物和TaqMan探针,以扩增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核衣壳蛋白基因,通过反应条件的优化,在国内首次建立了快速定量检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实时PCR方法,并用该法检测患病猪的肺脏等样品。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重复性,对PRRSV细胞培养物的检测下限为0.01TCID50,敏感性比常规RT-PCR高100倍;对10份PRRS疑似猪肺脏样品检测5份为阳性,与病毒分离的阳性符合率为100%。该方法具有快速、灵敏、准确、低污染等优点,在PRRSV的早期检测、预防控制、进出口检疫及基础研究中会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6.
金霉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羰基二咪唑法,将半抗原金霉素(AM)分别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和卵清蛋白(OVA)偶联制备金霉素免疫抗原AM-BSA和检测抗原AM-OVA,通过紫外光谱扫描检测偶联产物。采用细胞杂交瘤技术,制备抗金霉素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建立了金霉素竞争ELISA检测方法,其灵敏度达到50ng/ml,且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812),并且与其他抗生素无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147.
PARP1是真核细胞内具有多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基(PAR)催化活性的蛋白酶,目前发现18个具有该活性的蛋白.多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基化反应是细胞内进行的翻译后修饰,该修饰作用于许多蛋白,涉及到染色体的稳定,DNA损伤修复,基因转录,细胞的增长,死亡和凋亡等方面.在生理病理方面与炎症,肿瘤,衰老等疾病相关联.本文针对以上方面进行了总结和讨论.  相似文献   
148.
对猪细小病毒(PPV)SD-68株印2基因进行的克隆和序列测定表明:SD-68株VP2基因全长1740bD,编码57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PPVSD-68株与Kresse株、SY-99株、NADL-2(5075)株、NADL-2(4973)株、US-1株的VP2基因比较,核苷酸的同源性在99%以上,氨基酸的同源性在96%以上。进化树分析表明SD-68株与kresse株的亲缘关系最近;在决定毒株组织嗜性的关键氨基酸位点上(378,383及436),SD-68株与kresse株的差异最小,据此推测SD-68株的组织嗜性与Kresse株相似,即SD-68株属皮炎型PPV;而比较弱毒株NADL-2、SD-68和强毒株kresse VP2的氨基酸差异后发现,215、378和383可能是决定PPV致病性强弱的关键位点。  相似文献   
149.
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常见、最具有危害性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每年新发病例约占全球45%,在恶性肿瘤的年死亡率分别占农村和城市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一和第二位,严重危害劳动人民的健康与生命安全。本研究于2003年7-9月间对武汉地  相似文献   
150.
植物抗寒冻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低温寒害是限制农作物产量和分布的一种全球性的自然灾害,提高农作物的抗寒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随着植物寒害机理、抗寒冻和冷驯化分子机理的深入发展,已研究发现了多种抗寒基因,包括各种抗寒调控基因和各种抗寒功能基因,从而使植物抗寒冻基因工程的研究与应用得到了广泛开展,以期最终有效地提高农作物的抗寒性,增加农业产量。本文综合概述了国内外有关植物抗寒冻基因工程的最新研究方向、进展及成就,并提出了此领域尚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