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5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以凯恩戈姆斯国家公园为例,对英国国家公园“合作伙伴”(Partnership)管理模式进行深入研究。首先对其合作伙伴管理模式进行总体介绍;然后对土地管理、社区发展、自然保护、商业发展等4种合作伙伴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包括制度背景、公园管理局及主题合作伙伴组织的责权利等;最后总结为3方面特点,合作伙伴责权利的法律制度保障、合作伙伴对象和内容的多元化、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在核心责权利中的主导性;并提出中国国家公园建立“国家主导、共同参与”的管理体制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72.
建立一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法快速、简单并同时检测红花籽中油酸与亚油酸成分含量的方法,用以直接鉴定红花籽亚油酸和油酸含量高低,为红花资源鉴定提供理论依据。采用Outstand C18 HPLC Column 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85∶15),检测波长为203 nm,流速为1 mL/min,柱温为30 ℃。红花种子中亚油酸的理论塔板数为24 620,油酸的理论塔板数为25 842。结果亚油酸和油酸分别在0.110~2.205、0.872~17.444 g/L,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亚油酸加样回收率在99 %,油酸加样回收率达到100 %,亚油酸RSD 与油酸RSD均为0 %(n=3);亚油酸与油酸的质量分数分别是12.32 %,14.07 %,13.92 %和0.82 %,0.93 %,0.95%,RSD分别为1.22%,0.94%(n=3)。该方法具有分离效率高,操作简单,检测快速的优点。  相似文献   
73.
对一株新分离的、能以甲基对硫磷为唯一磷源生长的菌株JMUPMD-1,利用形态特征观察和生理生化特性,及结合rDNA ITS分子序列分析对JMUPMD-1进行鉴定;采用气相色谱法检测培养过程中甲基对硫磷浓度的变化,确定甲基对硫磷降解速率。该菌株的rDNA ITS序列与布朗克假丝酵母(Candida blankii)的同源性为99%。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与布朗克假丝酵母相符合,因此鉴定为布朗克假丝酵母。以350μg/L甲基对硫磷为唯一磷源和350μg/L甲基对硫磷及1g/L K2HPO4组成的混合磷源培养该菌株,测得该菌株的降解率为48.6%。该菌株的胞内提取液具有明显的甲基对硫磷降解酶活性。  相似文献   
74.
Squamosa promoter binding protein like genes (SPLs)在植物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很多SPLs被miR156调节,然而,对于它们在植物中的系统分布和进化模式还知之甚少。本文对9个测序物种(藻类,苔藓,石松,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的183个SPLs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miR156应答元件(MREs)仅在陆生植物SPLs中发现,藻类中不存在。系统进化分析显示陆生植物SPLs分为两大分支:group I和group II。 MiR156靶基因仅分布于group II,表明它们有着共同的祖先。Group II进一步分为7个亚支(IIa IIg),miR156靶基因分布在除IId外的其余6个亚支的特定SPLs。系统分类与基因结构的相关性反映了SPL靶基因结构上的变化。在进化过程中,它们可能发生外显子的丢失且伴随MRE的丢失。另外,基因重复对SPL靶基因的丰度变化影响很大,尤其是被子植物与低等植物分歧后它们数量明显增加。以拟南芥为模式植物分析发现串联重复和片段重复是SPL靶基因扩张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75.
为了对双甲脒进行抗性风险评估, 弄清P450基因在橘全爪螨Panonychus citri抗药性中的作用, 在室内用双甲脒对橘全爪螨进行了抗性选育和交互抗性研究, 同时分析了橘全爪螨双甲脒抗性和敏感品系P450基因表达差异。经过12代抗性选育, 获得了橘全爪螨双甲脒抗性品系, 与敏感品系比较, 橘全爪螨对双甲脒的抗性倍数达到26.32倍。抗性风险评估表明, 橘全爪螨对双甲脒抗性遗传力h2为0.148。螺螨酯、 丁醚脲、 炔螨特和三唑锡对抗性品系的LC50分别为敏感品系的16.85, 4.98, 2.13和2.05倍, 表明双甲脒抗性品系对螺螨酯、 丁醚脲、 炔螨特和三唑锡具有明显的交互抗性。阿维菌素、 苯丁锡、 哒螨灵、 矿物油对抗性品系LC50分别为敏感品系的1.10, 1.21, 0.67和0.99倍, 表明双甲脒抗性品系对上述4种药剂没有显著的交互抗性。基因差异性分析发现, 抗性品系中有16条P450基因发生了上调, 27条P450基因发生了下调, 其中CYP389A6上调倍数最高[log2ratio (RS/SS)=11.526], CYP389A2下调倍数最高[log2ratio(RS/SS) =-12.683], 由此推断, CYP389A6上调和CYP389A2下调可能是橘全爪螨对双甲脒产生抗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6.
目的:了解安徽省食品生产企业、监管部门、检验机构、科研院所食品专家对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的执行情况、理解能力和依从性,为标准的实施和修订提供资料。方法:应用横断面调查法,通过电子邮件、座谈会、传真等多种形式开展调查。调查对象选取安徽省区域内的食品生产企业、监管部门、检验机构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收集调查对象对标准具体条款的认知情况、执行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反馈的建议等。结果:食品生产企业、监管部门、检验机构和科研院所回收的有效问卷分别为34、25、28和12份,收集的反馈意见分别为74、35、17和14条;标准的知晓率为85.9%;食品企业、监管部门、检验机构工作人员和科研专家认为标准整体合理程度较高(合理和基本合理)的比例分别为67.8%、79.2%、84.2%、90.9%。标准使用频率≥1~2次/月的比例分别为64.5%、50.0%、47.3%、27.3%;认为标准可操作性较高(可操作性很强和可操作性好)的比例分别为77.4%、62.5%、68.4%、90.9%。针对具体条款“可选择标示内容”、“营养成分的表达方式”、“豁免强制标示营养标签的预包装食品”的理解程度较低。结论:GB 28050—2011的整体合理程度较高、可操作性较好,但是部分具体条款还需要完善和优化,建议对中小食品生产企业、检验机构加强标准的宣传和培训,推进标准的贯彻执行。  相似文献   
77.
一粒小麦抗白粉病和条锈病基因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粒小麦是普通小麦抗性改良的宝贵资源.本研究对24份一粒小麦分别进行了白粉病和条锈病混合菌种苗期接种鉴定,进一步分别用一套白粉病菌菌株(15个)对2份乌拉尔图小麦和条锈病菌小种(21个)对1份栽培一粒小麦进行接种鉴定,其中乌拉尔图小麦UR206能抵抗所有供试白粉菌菌株,UR204除对白粉菌菌株E11感病外,对其余菌株表现抗性;栽培一粒小麦MO205对不同条锈菌小种表现出不同的抗性反应,研究表明乌拉尔图小麦UR206、UR204和栽培一粒小麦MO205分别含有与已知抗白粉病和抗条锈病基因不同的新基因.对乌拉尔图小麦UR204、UR206和栽培一粒小麦MO205分别进行抗白粉和条锈病基因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乌拉尔图小麦UR204和UR206分别含有一对显性抗白粉病基因,栽培一粒小麦MO205含有两对独立遗传的显性抗条锈病基因.  相似文献   
78.
高秆隐性恢复系(eR系)同原恢复系(R系)相比,分蘖力下降、生育期缩短,株高、穗颈、叶片长、倒一节间和倒二节间都显增长,使得eR系在制种时不必施用赤霉素。利用eR系组配的e-杂交稻同其不舍eui基因的原杂交稻相比,只有一个eui隐性单基因的差异,使e-杂交稻的株叶形态和构成产量因素同原杂交稻十分相似,且具有千粒重增大以及植株速生、快长、早熟等特点,使利用eR系组配的e-杂交稻具有一定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79.
应用气升式反应器培养草酸青霉菌菌丝球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0.5L气升式反应器成功实现了对高效染料吸附丝状真菌——草酸青霉菌(Penicillium oxalicum)的颗粒化,初步解决了菌体与培养液分离的问题。以OD600为0.23的孢子悬浊液接种时,菌丝成球的最佳接种量为2.5%,最佳通气量为0.5L/min。菌球直径及沉降速度随时间均呈线性增长。在最佳接种量(2.5%)和最佳通气量(0.5L/min)下,30℃培养72h后,菌球的直径和沉降速度分别为(4.0±0.8)mm和(14±3)mm/s。  相似文献   
80.
壳聚糖固定化真菌漆酶及其用于处理酚类污染物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Trametessp. AH282在液体培养条件下经邻甲苯胺诱导能有效合成漆酶同工酶A。以壳聚糖为载体,戊二醛为交联剂进行了漆酶A的固定化研究,确定酶固定化适宜条件为:0.1g壳聚糖与15 mL 5%戊二醛交联8 h后,加入30.0U酶固定12h。在此条件下获得的固定化漆酶催化能力为176.4U/g载体,酶活回收率58.5%。与游离酶相比,固定化漆酶与作用底物愈创木酚的亲和力降低,但固定化酶的稳定性有明显改善。固定化漆酶的最适温度为55℃,比游离酶提高5℃;70℃条件下保温8 h,固定化酶保留酶活56.5%,而在相同条件下游离酶酶活明显下降。使用固定化漆酶反应装置进行酚类化合物转化实验,连续进行12批次操作,固定化酶酶活仍保持60%以上,漆酶使用效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