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北京山区干旱胁迫下侧柏叶片水分吸收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水分是限制树木生长的重要影响因子。由于降水稀缺且分配不均,叶片吸收水分是此地区树木吸收和利用小量级降水和凝结水的主要方式。北京山区处于易旱少雨的生态脆弱地带,森林植被经常遭受干旱胁迫,所以对该地区的森林系统而言,叶片直接吸收利用截留的降雨是干旱时期树木获得水分的重要途径。基于野外对比控制试验和室内盆栽模拟试验,选取北京山区的主要造林树种侧柏为研究对象,进行利用天然降雨与模拟降雨试验,研究降雨前后侧柏叶片吸水特征,探究侧柏在干旱环境下如何通过叶片吸水缓解干旱胁迫。结果表明:当侧柏长期处于干旱胁迫状态时,叶片可以利用降雨,从中获益用来缓解树木的干旱胁迫状态;叶片的吸水能力与降雨强度呈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含水率呈负相关关系;重度干旱下侧柏植株在降雨强度为15 mm/h时叶片吸水现象最明显,叶水势变化最大为(1.18±0.17) MPa,叶片含水率变化最大为(8.47±1.00)mg/cm~2;当土壤水率高于20.8%时,基本不发生叶片吸水现象。试验结果说明在干旱地区叶片吸水是树木除根系吸水外的重要水分来源方式,并且对干旱地区有效利用短缺水资源,减轻植物水分亏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大样本采集新疆野核桃自然保护区野核桃种子全部 14 个变型和迁地移栽野核桃 2 个变型, 分析种子的生物量可塑性, 建立种子构件间的生长模型。结果表明 , 野核桃大多数种子的壳重、仁重、膜重和总重在不同野核桃变型间差异显著。种子壳重以铁壳、尖嘴、矩圆、心形、卵圆、歪嘴、典型、三棱、纺锤、尖果、小圆、薄壳、长薄壳、小矩圆顺序减小 ; 仁重以铁壳、矩圆、尖嘴、心形、典型、薄壳、卵圆、歪嘴、三棱、尖果、小圆、纺锤、小矩圆、长薄壳顺序减小 ; 膜重以尖嘴最大, 纺锤最小。单果重以铁壳、矩圆、尖嘴、心形、典型、卵圆、歪嘴、三棱、尖果、小圆、纺锤、薄壳、小矩圆、长薄壳顺序减小。种仁比率为 43.33%-47.28%, 以小矩圆、典型、 (薄壳=卵圆 )、长薄壳、矩圆、歪嘴、心形、尖嘴、三棱、小圆、尖果、铁壳、纺锤顺序减小。种子总重与壳重、总重与仁重的生长关系分别可用直线、乘幂、指数和对数方程定量描述, 大部分为异速生长型, 各构件在种子不同生长期的增长快慢可通过各方程的性质反映。新疆野核桃在迁地移栽后有更大的种子。  相似文献   
13.
以种植于干热河谷区的赤桉(Eucalyptus camaldulensis Dehnh.)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赤桉鲜叶和凋落叶中养分(包括N、P、K、Ca、Mg和Na)的含量和化学计量比,并计算各养分的再吸收率;在此基础上,对鲜叶和凋落叶中各养分的含量与再吸收率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成熟林赤桉鲜叶和凋落叶的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和全钠含量总体上高于幼龄林,而全钙和全镁含量则低于幼龄林;且鲜叶中的全氮、全磷、全钾、全钠和全镁含量总体上高于凋落叶,而有机碳和全钙含量则低于凋落叶.成熟林赤桉鲜叶和凋落叶的C:N比、鲜叶的N:P比和N:K比以及凋落叶的K:P比和Ca:Mg比均低于幼龄林,但其鲜叶的K:P比和Ca:Mg比及凋落叶的N:P比和N:K比则高于幼龄林;且不同林龄鲜叶的C:N比、K:P比和Ca:Mg比均低于凋落叶.各林龄赤桉叶的Ca再吸收率及幼龄林和中龄林叶的Na再吸收率均为负值,而其余养分的再吸收率均为正值;随林龄增长,N、K和Mg的再吸收率先升高后降低,而P、Ca和Na的再吸收率却先降低后升高;总体上看,赤桉叶中各养分的再吸收率从高到低依次为P、N、K、Mg、Na、Ca.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赤桉鲜叶的全钾和全钠含量分别与K和Na再吸收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全钙含量与Ca再吸收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凋落叶的全氮含量与N再吸收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全镁含量与Mg再吸收率呈显著负相关.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林龄对赤桉叶的养分含量和再吸收率有明显影响,其保存养分的能力随林龄增长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DWI)鉴别诊断良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7 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椎体 良恶性压缩性骨折患者行矢状位T1WI、T2WI、T2WI/FS 及DWI扫描,研究其在常规序列和DWI序列上的表现,将常规MR 序列 和DWI序列检出率进行比较,测量正常椎体及病变椎体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MR 常规序列和 DWI序列(b=500s/mm2)表现:良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呈长T1 长或等T2 改变,T2WI/FS 呈高信号,DWI 可以呈高信号、等信号及低 信号;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呈长T1 长T2 信号,大部分病灶T2WI/FS 及DWI呈高信号,少数变现为低信号;(2)MR 常规序列和 DWI 序列(b=500s/mm2)病灶检出率的比较:T1WI、T2WI/FS 及DWI序列病灶检出率均高于T2WI 序列,其间的差别有显著性意 义(P<0.01),T1WI、T2WI/FS 及DWI序列病灶检出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1);(3)ADC 值比较:在DWI(b=500 s/mm2)上,良性组 ADC 值为(2.03± 0.83)× 10-3mm2/s,恶性组ADC 值为(1.37 ± 0.75)× 10-3mm2/s,正常组ADC值为(0.36± 0.21)× 10-3mm2/s,成像条 件相同时,良性组高于恶性组,两组间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可较好的反映椎体的弥散特征,ADC值作为量化 指标可对良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进行可靠鉴别。  相似文献   
15.
囊泡运输是真核细胞内细胞器间物质交流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出芽、转运、拴系及膜融合四个环节.拴系因子调控运输囊泡与靶膜的初始接触,建立两者间的连接,并能够促进SNARE介导的膜融合过程.Exocyst是一个保守的八亚基拴系复合体,主要在胞吐过程中介导囊泡与细胞质膜的拴系过程.本文主要介绍exocyst复合体的结构和组装机...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和掌握引入西藏高原家兔的生理生化指标,以便为实践教学、临床诊疗和科学研究提供参数。方法采用朗道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引入西藏高原20年的加利福尼亚兔(Californian rabbit)和中国白兔(Chinese white rabbit)的12项血清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加利福尼亚兔在品种内比较发现TP、ALB、A/G、CRE、CHOL、LDH指标表现极强的雄兔特征(P0.01),而ALT、GLU测定值雌兔明显高于雄兔(P0.05);中国白兔在品种内比较发现CRE、LDH指标显示差异有显著性(P0.01),CRE指标是雄兔高于雌兔,LDH参数是雌兔高于雄兔。加利福尼亚雄兔与中国白雄兔的参数比较中发现AST、TP、ALB、GLO、A/G、GLU、CRE、LDH指标显示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TG、BUN指标显示差异有显著性(P0.05);加尼福利亚母兔与中国白母兔的参数比较中发现ALT、GLO、CRE、TG指标显示差异有显著性(P0.05),AST、TP、BUN、LDH指标显示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实验结果将为西藏高原的教学、临床诊疗和科学研究提供生理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重症监护治疗与早期(24 h内)再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0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中山市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并进行重症监护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相关资料,记录术后早期发生再出血情况,比较其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术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出血量、术前收缩压、术后收缩压、镇静时间、插管时间、有无使用止血药、血压波动、血压差、有无镇痛情况,分析术后早期再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65例患者,其中术后早期再出血患者44例,未再出血患者421例,再出血发生率为9.46%(44/465)。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早期再出血患者的术后收缩压、有无镇痛、血压差、血压波动与未再出血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再出血患者的年龄、性别及术前GCS评分、出血量、术前收缩压、镇静时间、插管时间、有无使用止血药与未再出血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血压波动大是术后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手术前后血压差大、术后使用镇痛治疗是其保护因素。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血压波动、手术前后血压差及术后镇痛治疗均是早期再出血的影响因素,合理降压及镇痛治疗可减少脑出血术后早期再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8F-FDG PET显像和131I-全身扫描(131I-WBS)SPECT显像对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转移灶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57例外科术后拟行131I治疗的DTC患者行18F-FDG PET全身显像和131I-WBS扫描,观察和记录在糖代谢和碘代谢中DTC转移灶的定位及数量变化,并同时测定甲状腺球蛋白(Tg),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SH)等实验室检查项目。结果:57例DTC患者18F-FDG PET显像发现真阳性20例、假阳性3例、真阴性31例、假阴性3例,其灵敏度为87.0%,特异性为91.2%。而131I-WBS扫描发现真阳性13例、假阳性2例、真阴性34例、假阴性8例,其灵敏度为61.9%,特异性为94.4%。PET显像和131I-WBS扫描共检出阳性病灶73个,其中淋巴结32个,肺5个,纵隔6个,骨26个,其他部位4个。PET显像发现43个阳性病灶(58.9%),而131I-WBS检出30个(41.1%)。当Tg水平>10μg/L时,随着Tg在血清含量的增高,两种显像方法的对DTC转移灶的阳性检出率亦随之升高。结论:两种检查对DTC术后转移灶的监测和131I的治疗具有良好的互补性,18F-FDG PET显像在Tg阳性和131I-WBS阴性的患者的转移灶检出上更具有优势,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甲亢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血脂代谢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60例甲亢患者治疗前后的甲状腺激素(TH)水平、血脂水平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甲亢治疗前后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明显增高,促甲状腺激素(TSH)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apoAΙ)、载脂蛋白B(apoB)均明显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甲状腺激素与脂类代谢密切相关,临床上在诊治甲亢患者时,应当加强血脂水平的监测,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治,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判断预后提供有价值的实验室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P—selectin glycoprotein ligand 1,PSGL-1)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发现的一种具同源二聚体结构的跨膜糖蛋白,表达于几乎所有白细胞表面,是迄今为止阐述得最为详尽的选择素配体。PSGL-1是以P-选择素为亲和探针分离得到的,与P-选择素有高度的亲和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了PSGL-1同时也是L-选择素和E-选择素的生理配体。通过PSGL-1与选择素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白细胞在血管内皮细胞上产生滚动(即起始黏附),进而使白细胞逐步活化并稳定黏附于血管内皮。现从PSGL-1的结构、分布、表达调控、信号转导、生理病理角色、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