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6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61.
刘华  乔辰  巩东辉  王志忠 《西北植物学报》2003,23(12):2127-2131
对鄂尔多斯高原碱湖的鄂尔多斯螺旋藻Spirulinaerdosensis光合色素的吸收光谱、含量、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日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活体吸收光谱体现出了各色素在不同波段范围内的吸收差异;各种色素相对荧光强度有明显的差异.藻胆素的含量最高为97.86mg·g-1DW;类胡萝卜素的最低,为2.11mg·g-1DW;Chla为7.70mg·g-1DW.其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呈单峰曲线,真、净光合速率均在13∶00达到最大,分别为36.24μmol·m-2·s-1和23.45μmol·m-2·s-1.  相似文献   
162.
不同氮源对异养小球藻生物量和油脂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球藻因其快速生长和易培养等特性可用于制备生物能源。与传统的光自养相比,异养小球藻可获得更多的生物量和更高的油脂含量。低成本的马铃薯淀粉水解液可作为小球藻的理想碳源,在氮饥饿条件下可诱导产生更多的油脂。为了探讨不同氮源对异养小球藻生物量和油脂积累的影响,并筛选出异养条件下的最适氮源,实验研究了不同浓度无机氮源NaNO3以及有机氮源丙氨酸和酪氨酸对异养小球藻生物量和油脂积累的影响。以马铃薯淀粉水解液为唯一碳源,在SE培养基中分别添加不同氮源培养小球藻。设定的NaNO3和丙氨酸浓度均为1.5 mmol/L、3.0 mmol/L、6.0 mmol/L,酪氨酸浓度为0.75 mmol/L、1.5 mmol/L和3.0mmol/L。所有小球藻培养实验均为暗培养并持续10 d时间。实验过程测定的指标为:小球藻的细胞数目、比生长速率、叶绿素含量、中性脂含量和总脂含量。实验结果表明:(1)在异养条件下以硝酸盐为无机氮源时,氮源促进叶绿素积累从而促进小球藻的生长,减少硝态氮可以使小球藻快速进入稳定期积累油脂。在NaNO3中氮含量为1.5 mmol/L时,生物量和油脂含量分别为2.65 g/L和51.21%,总油脂含量为1.36 g/L。(2)在不添加其他氮源的异养培养基中,丙氨酸可促进小球藻的生物量增加,在稳定期仍促进单位细胞的叶绿素含量,但总油脂含量普遍偏低。(3)酪氨酸可抑制小球藻生物量增加,使细胞膨大从而促进单位细胞内叶绿素和油脂合成,油脂含量高达38.78%—47.02%。这些结果表明小球藻可通过诱导氨基酸转运系统适应氮源的变化,其中酪氨酸所在的第三个转运系统在葡萄糖诱导条件下可促进油脂的合成。  相似文献   
163.
采用半静态毒性实验方法测定了壬基酚(NP)对波纹巴非蛤(Paphiaundulata)的96-hLC50值,同时研究了低、中、高3个浓度(1、10和25μg·L-1)NP胁迫下以及胁迫解除后波纹巴非蛤内脏团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过氧化物酶(POD)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趋势。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NP对波纹巴非蛤的96-hLC50值为260μg·L-1。胁迫初期,低、中浓度组的SOD活性被极显著抑制(P<0.01),而POD活性则被极显著诱导(P<0.01),表现为典型的"毒性兴奋效应"。胁迫过程中,低、中浓度组波纹巴非蛤内脏团的SOD活性和GSH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POD活性和MDA含量则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高浓度组SOD活性呈先抑制后诱导的趋势,POD活性和MDA含量呈先下降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而GSH含量则一直显著高于对照组。GSH和MDA含量在整个胁迫期间均出现剧烈的波动,且浓度越高其变化程度越大。胁迫解除后,低、中浓度组的各种指标逐渐恢复到对照组水平,但高浓度组与对照组仍存在着极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表明,NP对波纹巴非蛤内脏团的抗氧化酶系统造成较为明显的影响,而波纹巴非蛤则对一定程度的NP胁迫所带来的氧化损伤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但对高浓度NP胁迫所造成的脂质过氧化损伤短期内却无法消除。  相似文献   
164.
摘要 目的:探讨干扰素诱导基因IFIT3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对膀胱癌细胞生物学功能和化疗耐药性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通过qRT-PCR或Western blot检测了3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和配对正常癌旁组织标本以及人膀胱癌细胞系T24及人膀胱上皮永生化细胞SV-HUC-1中IFIT3的表达水平。通过浓度递增法构建顺铂(DDP)耐药T24细胞(T24/DDP),然后对细胞转染靶向IFIT3的siRNA(si-IFIT3)及阴性对照(si-NC)。将细胞分为4组,分别为T24-si-NC组、T24-si-IFIT3组、T24/DDP-si-NC组、T24/DDP-si-IFIT3组,通过MTT法检测细胞增殖,使用Annexin V-FITC/PI凋亡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使用Transwell法检测细胞侵袭能力。通过qRT-PCR或Western blot检测HSP90α(HSP90AA1)、MMP2、MMP9、Cleaved-caspase-3、Bcl-2和Bax的表达水平。结果:与配对癌旁组织和SV-HUC-1相比,膀胱癌组织和T24细胞中IFIT3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01)。与正常T24细胞相比,T24/DDP细胞中的IFIT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01)。与T24/DDP-si-NC组相比,T24/DDP-si-IFIT3组的IC50值和侵袭细胞数显著降低,而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5)。与T24/DDP-si-NC组相比,T24/DDP-si-IFIT3组的Bcl-2、MMP2和MMP9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而Bax和Cleaved-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String数据库显示,IFIT3与HSP90AA1基因存在互作关系。与T24/DDP-si-NC组相比,T24/DDP-si-IFIT3组的HSP90α(HSP90AA1)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下调IFIT3的表达可抑制膀胱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并促进细胞凋亡,下调IFIT3可部分通过抑制HSP90α (HSP90AA1)的表达来降低膀胱癌细胞对顺铂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65.
本文回顾了近期小麦吸浆虫的发生分布变化、扩散方式、生物学特性的遗传和生理基础、监测技术、抗性品种、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策略的主要进展,并展望了小麦吸浆虫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6.
在查阅文献资料和标本的基础上,对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厦门市、泉州市、福州市及宁德市的7个海岸样带的海岸植物组成、生活型及生态适应性进行了调查和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海岸植物园林应用综合评价体系,并据此筛选出适于福建海岸园林建设的原生植物种类。结果表明:7个海岸样带共包含74科229属323种海岸植物,其中原生种有278种、外来种有45种;含种数较多的科包括禾本科(Gramineae)、菊科(Compositae)、莎草科(Cyperaceae)、豆科(Leguminosae)和大戟科(Euphorbiaceae),共包含92属151种,分别占总属数和总种数的40.17%和46.75%。福建省海岸植物生活型大体分为乔木、灌木、草本、藤本及其他5类,其中草本占优势;草本、灌木、藤本和乔木的种数分别为204、64、31和14种,草本和灌木的种数分别占总种数的63.16%和19.81%。按照生态类群可将福建海岸植物分为陆岸沙生生态类群、盐生湿地生态类群、基岩海岸及海岸林生态类群、广生境生态类群4类。福建省海岸植物园林应用综合评价体系共包含5个一级因子和19个二级因子。一级因子中权重值排在前2位的因子为生理适应性和美学特性,权重值分别为0.276 2和0.218 9;二级因子中盐碱适应能力的权重值最高(0.082 7),栽培成本、养护成本、资源数量和植株形态观赏性的权重值也较高(均在0.070 0以上)。采用这一评价体系从福建海岸原生植物中共筛选出适于海岸园林建设的植物40种,这些植物的得分均在3.00以上且观赏性强、生态功能较佳。此外,还针对滨海滩涂地带、沙滩开阔地带和基岩质海岸带提出了几种人工植物群落景观营造的植物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167.
羚牛生态生物学研究现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羚牛是介于羊和牛之间分类地位特殊的偶蹄目牛科动物, 共有4 个亚种。中国是羚牛的主要分布区, 拥有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羚牛种群。有关羚牛的研究主要由中国的科研人员在中国境内完成。羚牛的生态生物学研究主要涉及到地理分布、种群数量、栖息地、季节性迁移活动、集群行为、家域、日活动规律、采食习性、繁殖和防御行为。对羚牛研究现状的综述性介绍即从这10 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68.
2013年4~7月,采用样方法和直接观察法,在陕西佛坪分别对黑喉歌鸲的巢址特征和繁殖生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发现:黑喉歌鸲更倾向选择向阳、林冠稀疏、距水源较近的针阔混交林或针叶林下,秦岭箭竹丛林缘陡坡上的天然土洞内筑巢;巢口向上呈杯状,由竹叶、枯草、苔藓等编制而成,内无铺垫物。巢外底部垫有枯叶、干草等。巢外径长(100.37±4.00)mm,巢外径宽,(97.08±5.22)mm,巢高(48.18±2.24)mm。巢内径长(68.62±1.69)mm,巢内径宽(64.81±0.74)mm,巢深(36.07±0.30)mm。窝卵数(5±0.00)枚,卵重(1.91±0.05)g,卵长径(18.37±0.08)mm,卵短径(13.95±0.15)mm。孵化期12 d~13 d,孵化率为60%(n= 10),巢雏成活率为50%(n= 6),育雏期11 d。雏鸟的体重、体长的生长符合Logistic曲线方程拟合。天敌的捕食是影响黑喉歌鸲繁殖成功率的主要因素。关键词:黑喉歌鸲;繁殖生态;巢址特征;陕西佛坪  相似文献   
169.
佛坪自然保护区食竹鸟兽种类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2004年采用检查死亡个体的胃或嗉囊内容物、新鲜粪便和在野外直接观察动物采食的3种方法,在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食竹的鸟兽种类进行了初步调查。巴山木竹和秦岭箭竹是大熊猫采食的主要食物资源。除大熊猫外,采食这两种竹的鸟兽有38种,隶属6目14科,其中鸟类9种,兽类29种。大量采食、中等采食和少量采食竹类的物种分别为1种、5种和33种,所占比例分别为2.6%、12.8%和84.6%。39种鸟兽均采食竹笋,其中32种只采食竹笋。黑熊和野猪是食竹笋量比较大的大型兽类,羚牛、鬣羚和斑羚3种牛科动物全年都采食竹类,其中以羚牛对竹叶的采食量最大。这些食竹鸟兽一方面直接与大熊猫竞争食物资源,特别是竹笋,另外也会间接地影响大熊猫对竹类的利用。  相似文献   
170.
为探究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鼠尾草属(Salvia)植物的耐湿热性,采用人工气候箱模拟高温高湿环境,对丹参(S. miltiorrhiza)、张家界鼠尾草(S. daiguii)、贵州鼠尾草(S. cavaleriei)、铁线鼠尾草(S. adiantifolia)及‘辰丹月白’鼠尾草(‘Chen-danyuebai’)的外部形态变化及生理生化响应进行研究,并利用隶属函数法对5种鼠尾草属植物的耐湿热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5种鼠尾草在胁迫下黄叶数明显增多,但受湿热伤害程度不高,胁迫结束后经过正常养护均可恢复正常生长;在复合胁迫下,叶绿素含量下降,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上升,植株受到一定程度的湿热伤害;胁迫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均显著提高,产生了适应性反应。5种鼠尾草的耐湿热能力表现为:张家界鼠尾草≈铁线鼠尾草 > ‘辰丹月白’鼠尾草≈丹参 > 贵州鼠尾草。‘辰丹月白’鼠尾草表现出了较强的耐湿热能力,可以推广栽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