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0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71.
鲈鲤的胚胎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永明  岳兴建 《四川动物》2013,(4):530-534,642
2011年4月,对人工授精的鲈鲤受精卵发育过程进行连续观察,鲈鲤胚胎发育分为7个阶段,32个发育期,成熟卵直径2.61mm±0.05mm,淡黄或金黄色,沉性,具弱粘性。卵膜遇水1h40min膨胀达最大,直径3.51mm±0.15mm。在水温15.7℃±0.7℃条件下,受精卵历时164h孵出。初孵仔鱼全长10.05mm±0.39mm,肌节51对,胸鳍原基形成,血液循环明显。  相似文献   
272.
于2007~2008年平水期(4~5月份)、丰水期(7~8月份)和枯水期(11月份),对怒江云南段干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利用生物指数对怒江云南段水质进行了评价。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12目34科47种,其中水生昆虫种类最多,达31种,属7目25科,占总数的66%。3个时期(平水期、丰水期和枯水期)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以平水期最高(93.73ind./m2),平均生物量以丰水期最高(1093.70mg/m2);Shannon指数、Margalef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大小依次顺序为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水质评价表明怒江云南段上、下游水质状况一般,而中游河段略有污染。研究结果也表明BPI生物指数不适合用于怒江这类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匮乏的冷、急流水体水质评价。  相似文献   
273.
【目的】筛选出具有抗菌和抗肿瘤活性的蒺藜内生真菌。【方法】采用牛津杯法、稻瘟菌模型及肿瘤细胞模型评价蒺藜内生真菌PDB和察氏培养基发酵产物的抗菌活性和肿瘤细胞毒性。【结果】PDB培养基发酵液和察氏培养基发酵液抑菌圈直径大于10 mm的菌株分别占总菌株数的19.05%和23.81%。PDB培养基发酵液和察氏培养基发酵液对稻瘟菌的最小抑制浓度(MIC)低于10%的菌株分别占总菌株数的19.05%和47.61%。对肿瘤细胞抑制率高于50%的PDB发酵产物占PDB发酵产物总数的52.38%, 而对肿瘤细胞抑制率高于50%的察氏发酵产物占察氏发酵产物总数的28.57%。【结论】部分蒺藜内生真菌的发酵产物具有抗菌和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274.
该文于2008年4月采自南定河支流小勐统河的多鳞荷马条鳅(Homatula pycnolepis)群体(204尾,年龄仅为1~2龄,缺乏≥3龄个体,年龄结构简单);2007—2009年采自怒江流域4个采样点的多鳞荷马条鳅群体(80尾)的Cytb基因与群体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分析共发现44个多态位点,仅定义4个单倍型,总体单倍型多样性(Hd)及核苷酸多样性(Pi)分别为0.7595及0.015,而怒江流域各采样点群体的Hd及Pi均为0,显示各地理群体遗传多样性丧失。怒江区域组、南定河组群体之间遗传分化明显,遗传距离为0.0356,组间分隔时间较久。由于被分离为小种群且面临较大捕捞压力,怒江多鳞荷马条鳅种群遗传多样性丧失,种群年龄结构简单,且怒江区域、南定河区域及澜沧江流域种群应被作为不同遗传管理单元而进行种群管理。  相似文献   
275.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半乳糖凝集素(galectin)的功能及其与病毒的相互作用。【方法】提取中华蜜蜂的总RNA,利用RT-PCR技术获得Galectin基因,然后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基因序列及其推导氨基酸序列和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再依据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密码子的偏嗜性对该基因密码子进行优化、原核表达,并制备重组蛋白;最后,通过Far-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纯化的重组蛋白与纯化的中蜂囊状幼虫病毒(Chinese sacbrood virus,CSBV)、慢性蜜蜂麻痹病毒(Chronic bee paralysis virus,CBPV)和残翅病毒(Deformed wing virus,DWV)的结合情况。【结果】从中华蜜蜂中克隆到Galectin基因,并将其命名为Ac Galectin(Gen Bank登录号:MG557559),其cDNA全长为1 473 bp。Ac Galectin空间结构比较稳定,包含一个半乳糖识别结构域。系统进化树表明,Galectin明显分为两簇,膜翅目蜜蜂科昆虫的Galectin形成一个簇,而其他昆虫Galectin形成另一簇。经密码子优化后的Ac Galectin基因能够在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BL21(DE3)中高效表达。纯化的重组Ac Galectin蛋白可与CSBV和CBPV结合,但不与DWV结合。【结论】结果表明Ac Galectin与蜂病毒CSBV和CBPV有结合作用。本研究为Ac Galectin在CSBV和CBPV感染过程中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76.
Ommaya囊是巴基斯坦神经外科医师Ommaya发明的脑室引流工具,包括一个扁平状的储液器与一根引流管相接而成,其最初设计目的是在治疗真菌性脑膜炎时进行侧脑室内持续给药,因此又称为"储药囊"。Ommaya囊的引流管也可以置入患者四脑室、疆池、囊腔与脑池。其对颅脑肿瘤、脑室出血、脑膜炎等疾病的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与脑脊液药理学、细胞学的实验研究等方面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77.
以发状念珠藻细胞为试材,采用PCR技术克隆了醛酮还原酶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序列,命名为NfAKR。对基因序列特征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根据其编码氨基酸序列预测了NfAKR蛋白的三维结构,同时探讨了PEG-6000胁迫下NfAKR的表达特性。结果表明:NfAKR基因的编码序列长912bp,编码304个氨基酸,预测其编码蛋白的相对分子量为33.51kD,理论等电点为4.94,具有醛酮还原酶超家族保守结构域。NfAKR蛋白主要由10个α-螺旋和11β-折叠组成,中间形成一个疏水穴,作为酶的催化活性中心。NfAKR与点形念珠藻处在同一进化枝上,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qRT-PCR分析显示,PEG-6000胁迫下NfAKR基因上调表达,当PEG-6000浓度为8%时,其相对表达量为5.66并达到峰值。依据NfAKR基因响应干旱胁迫上调表达的特性,推测醛酮还原酶可能参与发状念珠藻抵御干旱胁迫过程。  相似文献   
278.
以泉水鱼(Pseudogyrinocheilus prochilus)的肾为材料,采用体内注射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和秋水仙素、肾组织细胞短期培养、常规空气干燥法制备泉水鱼染色体标本,对其核型进行分析。以泉水鱼外周血细胞为样本,鸡(Gallus gallus)血细胞DNA含量(2.50 pg/2c,2c指二倍体)为标准,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了泉水鱼的DNA含量。结果表明:(1)泉水鱼的染色体数量为2n=50,核型公式为12m+14sm+14st+10t,总臂数NF=76,未发现性别相关的异型染色体;(2)泉水鱼的DNA含量为鸡血对照的(1.05±0.04)倍,其绝对DNA含量为(2.62±0.10)pg/2c。泉水鱼的染色体数目和DNA含量显示出二倍体的特征。  相似文献   
279.
选用12头18月龄,体况良好,体重380 kg的西门塔尔牛育成母牛,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分为4组,研究亚硒酸钠(0、0.3、0.6和0.9 mg Se/kg DM)对发情周期外周血清促黄体素、促卵泡素、孕酮和雌二醇分泌的影响。结果表明:日粮添加亚硒酸钠后发情周期促黄体素、促卵泡素、孕酮和雌二醇分泌水平提高,0.3 mg/kg组和0.6 mg/kg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3 mg/kg组较0.6 mg/kg组高(P>0.05)。根据试验结果推断以亚硒酸钠为硒源,添加0.3 mg Se/kg DM对发情周期生殖激素分泌有显著促进作用,兼顾基础日粮的含硒量,建议日粮硒水平为0.37 mg Se/kg DM。  相似文献   
280.
岳海梅  张荣  孙广宇 《菌物学报》2007,26(2):202-210
对供试小孢子链格孢菌株的内聚半乳糖醛酸酶(endoPG)基因进行扩增,大部分菌株都可获得PCR产物。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比较表明:不同种小孢子链格孢endoPG基因核苷酸序列存在明显差异,甚至表现在氨基酸水平,这些差异可以作为一些种如梨黑斑链格孢、长柄链格孢区分的分子性状。利用邻近结合法构建系统发育树,所有菌株被分为8个聚类组。在系统发育树上,链格孢的一些不同分离物被聚在不同组中,而细极链格孢、链格孢的部分菌株、苹果链格孢、柑橘链格孢、粗柠檬褐斑链格孢、橘树链格孢被聚为一组,显示根据形态学特征划分的这些种与分子性状的不一致性。endoPG基因核苷酸序列富于变化,为小孢子链格孢系统发育研究提供了一种有用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