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58篇
  免费   396篇
  国内免费   1770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17篇
  2022年   99篇
  2021年   132篇
  2020年   133篇
  2019年   152篇
  2018年   146篇
  2017年   116篇
  2016年   120篇
  2015年   177篇
  2014年   252篇
  2013年   157篇
  2012年   177篇
  2011年   202篇
  2010年   164篇
  2009年   188篇
  2008年   193篇
  2007年   177篇
  2006年   191篇
  2005年   177篇
  2004年   164篇
  2003年   171篇
  2002年   155篇
  2001年   145篇
  2000年   159篇
  1999年   172篇
  1998年   139篇
  1997年   134篇
  1996年   153篇
  1995年   148篇
  1994年   141篇
  1993年   129篇
  1992年   167篇
  1991年   126篇
  1990年   84篇
  1989年   104篇
  1988年   59篇
  1987年   41篇
  1986年   32篇
  1985年   50篇
  1984年   39篇
  1983年   39篇
  1982年   35篇
  1981年   19篇
  1980年   26篇
  1979年   17篇
  1974年   6篇
  1965年   8篇
  1964年   8篇
  196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991.
樱桃种间杂种成熟胚培养及RAPD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胚培养技术对不同组合欧洲甜樱桃×'中国矮樱桃'的杂种胚进行了离体培养,建立了杂种胚萌发、伸长、增殖及生根培养等技术体系.研究结果表明,樱桃杂种胚萌发的最适培养基为MS+3 mg·L-1 6-BA+0.3 mg·L-1 IBA,伸长和增殖培养基为MS+1.5 mg·L-1 6-BA+0.3 mg·L-1 IBA,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 MS+0.8 mg·L-1 IBA.利用RAPD技术对获得的杂种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子代与亲代电泳图谱之间存在差异.本实验获得一批杂种为进一步的遗传育种提供了新种质.  相似文献   
992.
小麦温敏不育系YM3314的温敏特性及育性转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YM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YM3314为材料,通过分期播种和剪穗再生分蘖的育性试验分析各播期材料的育性与对应发育时期的气象因子相关性,以揭示YM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的温敏特性及其育性转换温度条件.结果表明:YM3314秋播完全不育或育性有稍微波动,春播稳定部分可育;各播期材料的育性与孕穗期和抽穗期日平均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孕穗期的平均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孕穗前5日至抽穗后5日是YM3314育性转换的关键时期,该段时期日平均气温达到18.18℃以上表现部分可育,低于18℃表现不育.研究证实,YM3314具有温度敏感特性,育性转换的敏感时期在孕穗前5日至抽穗后5日,育性转换的临界温度约18℃左右,在二系杂交小麦研究中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3.
亚麻EST序列中SSR标记的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亚麻NCBI数据库中的7 941条亚麻EST序列进行SSR的筛选,共发现222个SSR,占整个EST数据库的2.73%,其中三核苷酸重复单元的EST-SSR占总SSR的72.1%,二核苷酸和四核苷酸二者出现的频率基本相近,分别占总SSR的14.4%和13.5%.AGAA是四核苷酸中的优势重复类型,占四核苷酸重复类型的67.67%.设计的21对EST-SSR引物中有18对在10个亚麻材料中有扩增产物,占设计引物的85%,有14对产物条带比较清晰并具有多态性.基于SSR标记进行聚类分析,可将10个亚麻材料划分为3个组.本研究建立的亚麻SSR标记,为亚麻遗传多样性鉴定、分子作图等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分子标记系统.  相似文献   
994.
黄山木兰的丛枝菌根定殖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安娜  郑艳  曹得华  程珵 《生态学杂志》2009,28(7):1292-1297
在原产地和引种栽培地采集了国家珍稀濒危植物黄山木兰(Magnolia cylindrica)的根样及其根际土壤样品,研究了根中丛枝菌根真菌(AMF)的定殖状况。AMF在两地黄山木兰的根中均有定殖,并形成典型的Paris-type类型丛枝菌根(AM),原产地黄山木兰的AMF定殖率高于栽培地。用湿筛沉淀法从两地黄山木兰根际土壤中共分离鉴定出5属22种AMF,两地AMF群落相似性系数为0.96。原产地黄山木兰的AMF孢子密度高于栽培地,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低于栽培地。研究结果表明,黄山木兰引种栽培后并没有对其根际土壤中AMF的群落结构造成大的改变。  相似文献   
995.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区大沙鼠对荒漠植物群落的扰动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5月,调查了大沙鼠洞区和对照区植物种类组成、盖度、密度、地上生物量,研究了大沙鼠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植被结构的影响.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表明,洞区植物种数(16.1)显著高于对照区(13.8)(Z=2.436,P<0.05);洞区半灌木种数(0.8)显著低于对照区(1.9)(Z=3.442,P<0.01).受大沙鼠扰动影响,大沙鼠洞区植被平均盖度(2.40%±2.30%)显著低于对照区(14.46%±6.82%)(Z=3.63,P<0.01);大沙鼠洞区地上植物生物量(6.52 g·m-2±6.30 g·m-2)显著低于对照区(23.3 g·m-2±12.85 g·m-2,Z=3.708,P<0.01).大沙鼠洞区Simpson指数(0.75±0.10,n=10)和Shannon-Wiener指数(0.78±0.12,n=10)显著高于对照区Simpson指数(0.61±0.16)和Shannon-Wiener指数(0.60±0.16)(t=2.362,P<0.05;t=2.948,P<0.01).结果表明:大沙鼠的掘洞、采食行为能够提高古尔班通古特沙漠1年生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并导致半灌木衰败.洞区的植物群落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次生演替的特征.  相似文献   
996.
997.
涉及近年来采集自青岛沿海的自由生聚缩虫属纤毛虫14种,包括9个国内新纪录:交替聚缩虫Zoothamnium alternans Claparède & Lachmann,1859,弗氏聚缩虫Z. foissneri Ji et al.,2005,黑凯聚缩虫 Z. hiketes Precht,1935,海洋聚缩虫 Z. marinum Mereschkowski, 1879,霉聚缩虫Z. mocedo Entz,1884,倪氏聚缩虫 Z. nii Ji et al.,2005,拟树状聚缩虫 Z. pararbuscula Ji et al., 2005,王氏聚缩虫Z.wangi Ji et al., 2005,许氏聚缩虫 Z. xuianum Sun et al.,2005;以及其他5个已知种:群栖聚缩虫Z. commune Kahl, 1933,双缘聚缩虫Z. duplicatum Kahl,1933,巨大聚缩虫Z.maximum Song,1986,羽状聚缩虫Z.plumula Kahl,1933,中国聚缩虫Z.sinense Song,1991.对以上各种作了简要的综合性描述,并给出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998.
凋落物分解是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主要途径.凋落物分解主要受到基质质量和气候因素多因子的综合影响.目前国内尚缺乏关于凋落物分解同气候因子和基质质量关系的多元统计和综合分析.应用分解袋法,对亚热带8个主要树种的凋落叶沿中国东部气候带5个地点历时2a的分解试验研究表明,年均降水量是影响中国东部凋落叶分解速率的首要气候因子,其次是实际蒸散和年均温度.凋落叶的初始N含量是决定分解快慢的首要基质因子,其次是P含量和Lignin:N比和C:N比.  相似文献   
999.
城镇化对我国食物消费系统氮素水体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将带来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和严重的污染问题.以1982年、1992年和2002年我国城镇与农村居民食用氮的流动去向为对象,探讨了城镇化对氮素水体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城镇居民食用氮与排泄的粪尿氮高于农村居民;人均排入水体氮量,1982年城镇与农村居民大体相当,1992年、2002年城镇居民是农村居民2.8倍;粪尿氮排入水体比率,1982年城镇与农村基本相当,在7.5%左右,但到2002年城镇粪尿氮排入水体比率高达56.7%,城镇比农村要高34个百分点.情景分析结果表明,如果在人口增加的同时还要改善食物结构增加蛋白质摄入量, 2020年粪尿氮总产生量将增加121~155万t,排入水体氮量也将增加41~64万t.提高粪尿还田率、污水处理率及氮的去除率可以降低粪尿氮排入水体比率.  相似文献   
1000.
广东大中型水库底泥重金属含量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广东省45宗大中型水库底泥重金属含量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除Cr外,广东省大中型水库底泥中Cu、Zn、Pb和Cd含量均高于广东省土壤重金属含量背景值.广东省四大地理区域中,粤北地区大中型水库底泥Cu、Zn、Pb和Cd平均含量均为最高,分别为89.71、321.21、154.95mg/kg和1.46mg/kg;其次是粤东和粤中地区;粤西大中型水库底泥Cu、Zn、Pb和Cd平均含量均为最低,但Cr平均含量居四大区域之首,为130.81mg/kg.粤东和粤北大中型水库底泥重金属富集系数以Cd最高;粤中和粤西大中型水库底泥重金属富集系数则以Cu最大.总体而言,粤北大中型水库底泥重金属具有很强的潜在生态风险,粤东和粤中大中型水库底泥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程度为中等;粤西大中型水库底泥重金属属于轻微生态风险程度.结果说明,广东省大部分地区大中型水库底泥的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主要是由于底泥中Cd的潜在生态风险系数过高所造成.人为生产活动,特别是矿产开采造成的污染是广东省大中型水库底泥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等级提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