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17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3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4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451.
对2000-2004年从中国9个省市分离到的13株IBV的核蛋白基因片段进行序列测定及分析的结果表明,13株IBV分离株核蛋白基因均含有一个长1230bp的ORF,但存在基因突变现象。与GenBank中的42株参考毒株核蛋白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和分析,系统进化关系显示55株IBV毒株分属于9个群。第Ⅰ-Ⅲ群主要包括美国、日本、荷兰等国家以及中国的部分IBV分离株和疫苗株。其中本研究中的CK/CH/LHN/00I可能为一株分离的疫苗毒,CK/CH/LSD/03I、CK/CH/LDL/01I可能为重组毒。而中国近十年来分离的IBV毒株主要分布在第Ⅵ-Ⅷ群中,此3群内IBV毒株之间N蛋白推导氨基酸同源性为88.3%~100%,与其他各群之间同源性为62.3%~95.1%。因此,此基因型的IBV毒株可能在中国已有较长时期的存在且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变异。其中第Ⅵ群中两株韩国分离株与中国IBV分离株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以上结果表明,中国大多数IBV分离株在N基因进化关系上较为独立,与国外毒株相比,和韩国毒株进化关系密切。此外,中国IBV毒株基因重组现象更加普遍,尤其是疫苗毒和野毒之间的重组。  相似文献   
452.
目的 观察Ad-GFP-nm23-Hl抑制人高转移肺巨细胞癌株95D细胞生长和转移的作用,为后期nm23-Hl基因和腺病毒载体用于95D及其他肿瘤的基因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方法.方法 应用MTT法及Transwell小室法分别检测95D细胞经Ad-GFP-nm23-Hl作用后的细胞体外增殖活性、黏附能力以及侵袭力的变化.同时应用人高转移肺巨细胞癌株95D裸鼠移植瘤模型,研究Ad-GFP-nm23-Hl对此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 10~8PFU/ml、10~9PFU/ml、10~(10)PFU/ml处理组,可以明显抑制95D细胞的增殖、黏附和侵袭能力,其抑制作用呈剂量-效应关系.10~9PFU/ml 的Ad-GFP-nm23-Hl对移植瘤的抑瘤率为38.23%,较对照组差异显著.结论 Ad-GFP-nm23-Hl对人高转移肺巨细胞癌株95D细胞的生长和转移以及95D实体瘤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53.
目的经颈静脉途径应用心室起搏的方法制备心脏记忆犬模型。方法 8只普通级成年健康Beagle犬经腹腔麻醉后,Seldinger’s法穿刺颈外静脉成功后送入心内膜起搏电极,将电极头端固定于右室心尖部,近端连接于脉冲发生器。起搏频率设置较犬窦性心律时的基础心率快15%,保证起搏器连续起搏。结果连续起搏1周后所有动物均成功制备为心脏记忆模型。建模后犬的心率、呼吸、体重与建模前比较,无明显改变;所有模型组犬起搏前心电图均为窦性心律,起搏1周后出现心脏T波记忆,在下壁导联以及胸前导联均出现T波倒置,停止起搏后,心脏T波记忆逐渐消失;模型组犬与正常组犬心肌病理相比,无明显改变。结论经颈静脉途径应用心室起搏法建立心脏记忆犬模型的方法,具有手术简单,创伤小,诱发方式与临床相似等优点,为深入展开心脏记忆的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54.
棘托竹荪子实体多酚氧化酶特性及其抑制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邻苯二酚为底物采用分光光度法对棘托竹荪(Dictyophora echinovolvata)子实体多酚氧化酶的酶学特性和不同抑制剂对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棘托竹荪子实体多酚氧化酶的最适反应pH为8.0,最适反应温度为45℃,高温短时处理能显著抑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L-半胱氨酸(L-Cys)、氯化钠(NaCl)、维生素C(Vc)和柠檬酸(C6H8O7)等对多酚氧化酶均有抑制作用。经正交实验筛选的抑制剂组合(5.0 g/L L-Cys、20.0 g/L NaCl、1.5 g/L Vc、10.0 g/L C6H8O7)可以完全抑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455.
456.
ISSR分子标记技术在金针菇菌株鉴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简单重复序列区间扩增多态性(ISSR)分子标记对来源不同的6种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菌株进行了分子鉴定。从2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8条可用引物,共获得136条DNA片段,其中多态性条带111个(占总条带数的81.6%)。供试菌株间遗传相似系数从0.5674(农大04—1和全禾04—1)至0.8947(太行05—1和河北03-1)不等。利用UPGMA软件据此进行聚类分析,可将供试金针菇菌株分为3个组群。结果表明,ISSR分子标记可以有效地用于金针菇生产菌株快速准确鉴别,是金针菇指纹图谱分析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457.
应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从朗德鹅胆汁8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分析鉴定为苯乙酸(1)、鹅去氧胆酸(2)、鹅去氧胆酸乙酯(3)、棕榈酸-α-单甘油酯(4)、顺-6-十八碳烯酸(5)、(4E)-2-[2'-hydroxyhexadecanoylamino]-4-octadecane-1,3-diol(6)。化合物1、3、4和6为首次从该属动物胆汁中分得,其中化合物6为首次从陆生动物胆汁中分得的一种神经酰胺类成分。首次对化合物2、4和5进行抑制金属蛋白酶活性的实验,评价了三个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458.
用绿色荧光蛋白监测转基因植物中选择标记基因的消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绿色荧光蛋白(GFP)可直接进行活体观察,它的这个优点可被用于监测转基因植物中选择标记基因的消除。为此,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pGNG,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和卡那霉素抗性基因表达盒(NosP-nptll-NosT)一起克隆在两个同向的lox位点间,在第一个lox位点上游置有CaMV 35S启动子以驱动GFP表达,第二个lox位点下游置有不含启动子的大肠杆菌β-葡萄糖醛酸酶(GUS)基因。首先在含卡那霉素(Kan)的培养基上筛选出转pGNG的烟草,借助绿色荧光可容易地检出表达GFP的转化体。然后用另一转化载体pCambia1300Cre二次转化表达GFP的转基因植物,利用另一选择标记基因潮霉素抗性基因(hpt)进行筛选,在获得的再生植株中,Cre重组酶的表达消除了转化体中两lox位点间的gfpnptll。实验结果表明可借助GFP荧光的消失,快速选出nptII被消除的二次转化体,同时GUS(作为目的蛋白) 在CaMV 35S启动子驱动下获得表达。最后利用后代的分离将hptcre除去。  相似文献   
459.
蔷薇科植物中山梨醇代谢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蔷薇科植物中,与山梨醇代谢相关的酶主要有:6-磷酸山梨醇脱氢酶、山梨醇脱氢酶和山梨醇氧化酶。综述了近些年来国内外关于这几种酶的研究进展,涉及的内容有:酶的性质与作用、酶的活性变化与转录的关系,及其在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60.
以石龙尾(Limnophila sessiliflora BI.)沉水枝带节茎段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研究外植体灭菌方法以及培养基中不同生长调节剂的浓度对其增殖、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以0.1%的HgCl2为灭菌剂,采用4 min+4 min、间歇4 h的间歇灭菌法,可以获得成活的无菌外植体15%;在1/2 MS+6-BA 2.0 mg·L-1+NAA 0.1~0.2 mg·L-1的增殖培养基上培养35 d,试管苗的增殖系数可达30.8以上;在1/2 MS+6-BA 0.3 mg·L-1+NAA0.5 mg·L-1的生根培养基上培养28 d后,可获得具3~5个侧枝的生根苗,平均每株生根数4.8条;炼苗后移植成活率1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