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0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大麦和普通小麦杂种再生植株的形态和染色体变化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从大麦和普通小麦杂种一代的幼穗外植体得到愈伤组织,它们在继代培养18个月后仍保持高频率分化植株的能力。共得2,000余株再生植株,其中一部分移到土中后形成1,24.2个穗子,约有30%的穗子发生了形态变异。有少数穗子结实,共得种子104粒。对19株再生植株进行的细胞学检查表明,11株有28个染色体,8株的染色体组成发生了变化,包括染色体缺失、混倍体和染色体断裂。讨论了体细胞变异的原因和用组织培养方法获得能育双二倍体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2.
由于禾谷类作物在人类的粮食生产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过去对其组织培养研究的比较多,相对来说对野生禾本科植物的组织培养工作顾及不够。为了扩大和丰富栽培作物的基因库,有目的地向栽培作物引入近缘野生种的有用基因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23.
玉米特异DNA通过有性杂交导入小麦DH后代的分子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了玉米的随机基因组文库,筛选了近100个玉米基因组特异的重复DNA克隆,用它们作探针分别对2个来自小麦×玉米的小麦DH群体进行RFLP分析.结果发现,玉米的MR64克隆导入到2个小麦群体的各1株后代中,即在普通小麦DH系的18号株和波斯小麦DH系的15号株中检测到强杂交信号,这个结果首次从DNA水平上证明某些玉米特异的DNA序列,可通过受精作用以很低的频率转移到小麦DH后代的基因组中.测序分析证实,克隆MR64的插入片段长度为695Pb,A+T含量为58%,用多种酶切玉米基因组进行RFLP分析表明它是一个带1~3个主串联重复单位的散布重复序列.同时还对它的序列结构、甲基化图谱、拷贝数和在玉米染色体上的分布以及在其它小麦品种和禾本科种基因组中的序列同源性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相似文献   
24.
超甜玉米单倍体悬浮细胞系的建立及其生长特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超甜玉米的花药培养物中,筛选出28个具有高度胚胎发生能力的类型Ⅱ愈伤组织系,这种愈伤组织质地松散,易于分散,可以长期进行继代培养。将3个月龄的类Ⅱ愈伤组织接种在液体培养基中进行振荡培养,建立起分散程度很好的8个悬浮细胞系。实验结果说明,培养基中加入酪蛋白水解物(CH)和2-(N-吗啉代)乙基磺酸(MES)对悬浮细胞的生长是有利的。培养基的 pH 迅速下降吋,细胞的增殖十分缓慢,当培养基的 pH 值开始升高时,细胞的增殖也显著加快。利用滋养培养法,可以使悬浮细胞的愈伤组织形成率大大提高(比对照高11.8—19.7倍),并在低密度下达到较高的(41.3%)植板率。染色体计数表明,继代培养6个月之后,88.0%的悬浮细胞和95.2%的再生植株的染色体数保持着2n=x=10的单倍性水平。  相似文献   
25.
叶绿体虽然是植物细胞内一种极其重要的细胞器,但其分裂的分子机制尚不很清楚。已经证明FtsZ蛋白作为真核细胞分裂装置的一个关键成分,参与叶绿体的分裂过程。烟草的FtsZ基因属于2个不同的家族,在对NtFtsZ1家族成员研究的基础上,用正义和反义表达技术研究了NtFtsZ2家族成员NtFtsZ2-1基因在转基因烟草中的功能。显微分析结果表明NtFtsZ2-1基因的表达水平异常增强或减弱都会严重干扰叶绿体的正常分裂过程,导致叶绿体在形态和数目上的异常(体积明显增大,数目显著减少),而单个叶肉细胞中叶绿体的总表面积在正反义转基因烟草和野生型烟草之间保持了相对稳定,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同时还证明NtFtsZ2-1基因表达的变化对叶绿素含量和叶绿体的光合作用能力没有直接的影响。据此我们认为NtFtsZ2-1基因参与叶绿体的分裂和体积的扩大,其表达水平的波动会改变植物中叶绿体的数目和大小,而且在叶绿体的数目与体积之间可能存在一种补偿机制,保证叶绿体能最大限度地吸收光能,从而使光合作用得以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26.
Themechanismsofmalegametophytedevelopmentinhigherplantshavebeenextensivelyexplored[1,2].Howeverlittleisknownaboutthegeneticregulationoffemalegametophytedevelopment.Theprocessesofembryosacdevelopmentcanbedividedintotwostages:megasporogenesisandmegagametog…  相似文献   
27.
被子植物多胚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综述了被子植物多胚苗的研究进展。在被子植物中多胚苗材料的种类很多,而只有特定起源的多胚苗材料在作物杂种优势固定中才具有比较大的实用价值。关于被子植物多胚苗的发生机理目前还没形成统一的定论。单倍性、二倍性和多倍性多胚苗在作物育种上具有各自不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28.
小黑麦花药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小黑麦花粉植株的诱导早已成功,但对其培养条件的研究还很不够。我们在1978年对八倍体小黑麦的花药培养条件进行了一些实验,现简报如下: 1.基本培养基:用MS、B_5、N_6做基本培养基,附加2,4-D2毫克/升、激动素0.5毫克/升和8%蔗糖,三种培养基的花药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分别为:MS 1.37%,B_53.39%,N_63.47%。变量分析表明MS和B_5,MS和N_6间的差异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29.
水稻颖花开裂基因srs-1定位及其同源异型功能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水稻颖花突变体SRS (split rice spikelet)为父本, 窄叶青8号为母本配制杂交组合, 根据其F2代表型及X2测验结果, 表明突变性状是由单隐性基因srs-1决定的. 采用BSA法, 利用RAPD技术在正常池和突变池间寻找多态性标记, 通过筛选520个10碱基引物, 得到了6个能在两池间扩增出多态性条带的引物, 其中最好的是S465, 并成功地将此标记转化为RFLP标记, 该标记在F2群体上表现共分离. 在DH群体上进行基因定位, 将该基因定位在第3染色体上. 该基因的突变导致水稻两稃片变软、变长, 内外稃不抱合, 两稃交接处分别有一质地与稃片类似的小片状物, 雄蕊9枚, 雌蕊2枚. 推测该基因属于同源异型A组基因.  相似文献   
30.
水稻颖花开裂SRS突变体的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水稻(Oryza sativa L.)颖花开裂突变体SRS(split rice spikelet)花器官形态发生过程,该突变体表现为内外稃变软变长,不抱合,外稃基部又着生一颖花,浆片呈稃片状,但是雌雄蕊着生位置和形态表现正常。利用SRS突变体为父本,“窄叶青8号”为母本配制杂交组合,其F2代群体中正常与突变植株的分离比例为3:1,表明该突变性状是由单隐性基因控制的。作为对照,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