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不同林龄马尾松凋落物基质质量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凋落物的质量、数量及分解速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土壤的营养状况。为了精确估算凋落物分解对土壤碳库的年净归还量及凋落物-土壤生物化学连续体的深层理解,从凋落物基质质量的角度分析了三峡库区不同林龄马尾松凋落物基质质量与土壤养分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马尾松凋落物基质质量中的C、C/N比、C/P比、木质素/N比、木质素/P比差异显著,其中近熟林凋落物叶木质素/N分别比中龄林和成熟林的高33.65%、39.24%,N、P、K、木质素含量差异不显著;但各组织器官的N、P、K含量差异显著,均是皮<枝<叶<杂物,C/N比、C/P比的变化则相反。不同林龄马尾松0-20 cm(0-5 cm、5-10 cm、10-20 cm)土壤有机质、总氮、有效磷含量均表现出近熟林<中龄林<成熟林,0-5 cm最大,10-20 cm最小,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明显降低,总磷则是中林龄最低,成熟林最大,pH值则各土层均表现为中龄林<成熟林<近熟林,平均pH值为4.55-5.51。凋落物基质质量指标与土壤养分之间冗余分析(RDA)表明:马尾松凋落物基质质量和土壤养分之间关系紧密,N、P、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木质素/N比、C/N比对土壤养分影响比较大;凋落物中木质素/N比、C/N比与土壤有机质呈显著负相关,其含量越高越不利于土壤有机质的形成,土壤养分积累的越慢;凋落物基质质量氮含量与土壤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pH值、容重与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凋落物C/N比、木质素/N比呈显著正相关。马尾松土壤表面有机质、N、P养分含量与凋落物基质质量对应养分含量变化规律一致,土壤养分高,凋落物基质质量相对较高,土壤贫瘠,凋落物基质质量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32.
从凋落物和根系生物量角度对三峡库区不同年龄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马尾松成熟林凋落物的年产量分别比近熟林、中龄林高19.4%和65.7%,凋落物现存量大小为成熟林>中龄林>近熟林,周转系数为近熟林(0.51)>成熟林(0.40)>中龄林(0.36);根系总生物量、活根及死根生物量均为中龄林最高、近熟林最低;中龄林土壤总孔隙度最大,容重最小;土壤有机质和总氮含量均是成熟林>中龄林>近熟林;近熟林土壤中硝态氮含量比重较大,中龄林和成熟林铵态氮含量比重较大.近熟林凋落物产量适中、周转系数最大,土壤养分最低;中龄林根系生物量和总孔隙度最大,土壤容重最小;成熟林土壤养分含量最高,根系生物量较低.根系生物量增加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  相似文献   
33.
三峡库区不同林龄马尾松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基于对三峡库区不同林龄马尾松林下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测定及典范对应分析,探讨了不同林龄马尾松林土壤养分、酶活性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马尾松林0 ~ 20 cm土壤有机质、总氮、铵态氮和有效磷含量均表现出成熟林>中龄林>近熟林;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转化酶活性先降低后增加,纤维素酶、多酚氧化酶活性逐渐降低,而脲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先增加后降低.经典范对应分析,不同林分中主要土壤养分对酶活性的影响顺序为总氮>有机质>pH>容重>铵态氮>有效磷,转化酶与土壤有机质、总氮、总磷呈显著正相关,过氧化物酶与有机质、总氮、总磷、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土壤主要养分含量高,转化酶活性较高,过氧化物酶活性相对较低.转化酶、纤维素酶和过氧化物酶是评价土壤质量及肥力较好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34.
三峡库区马尾松人工林细根生产和周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年3-12月,采用连续根钻法和分解袋法,研究了三峡库区20年生马尾松人工林细根的季节动态,计算了细根的年生产量和周转率.结果表明:三峡库区马尾松人工林细根(<2 mm)年均生物量为146.98 g·m-2,其中活细根年均生物量(102.92 g·m-2)远大于死细根生物量(44.06 g·m-2);不同径级细根现存量的时间动态不同,<1 mm根系季节动态较为明显,整体呈单峰型曲线;马尾松人工林细根(<2 mm)的年生产量为104.12 g·m-2·a-1,年周转率为1.05 a-1,其中<1 mm和1~2 mm的年生产量分别为58.35和45.77 g·m-2·a-1,周转率为1.41和0.69 a-1.  相似文献   
35.
新型化学杂交剂GENESIS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GENESIS是美国Monsanto农业化学公司研制的一种新型小麦化学杂交剂。试验专门对其杀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以试的5个品种,在生育期Feekes标准8.0-9.0时,用GENESIS进行一次叶在喷施,3.0kg/hm^2和5.0kg/hm^2,剂量下,均可达到99.0%以上的杀雄效果,人工饱和授粉证明GENSESIS对雌蕊的育性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36.
棉蚜体色变化的生态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赵惠燕  张改生 《昆虫学报》1993,36(3):282-289
调查了不同寄主上棉蚜刀Aphis gossypll自受精卵孵化出的自然种群、室内混合饲养以及单个饲养蚜虫的体色变化。结果表明:不论是自然还是实验种群,是群体还是个体饲养,不论寄主、栽培条件、生育期营养相同与否,棉蚜体色在世代内稳定不变,即出生时是什么颜色保持终生不变;在世代间则随温度升高体色渐变为黄色,温度降低体色逐渐转绿。伏蚜由苗蚜而来。X2检验证实:棉蚜体色变化与营养、寄主种类、光照、光质、栽培条件等无关,仅与温度密切相关,属于同一基因型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反应规范。但在太槿上还发现有个别深黄色棉蚜,从卵孵化到迁飞体色不随温度变化,表明棉蚜体色变化中还存在遗传多态现象。胚胎学观察与染色体校型分析结果证实了上述结论与观点。  相似文献   
37.
利用单体分析和多亲本常规杂交,研究发小麦多子房性状基因遗传传递规律和细胞质效应。结果表明:小麦多子房性状有显、隐性两种基因类别,均位于6B染色体;粘果山羊草和偏凸山羊草细胞质对F1杂合显性多子房性状具有抑制表达作用。多子房小麦对K、Ven型不育系有着不同程度的育性恢复能力,恢复度变幅为4.82% ̄48.67%。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rCBV、rCBF和rMTT在评估急性期脑梗死IP中的价值。方法对临床确诊的29例脑梗死患者行PWI及常规MRI检查。并从PWI上计算出rCBV、rCBF和rMTT值。结果①核心、内缘和外缘区的rCBV、rCBF低于镜像区,rMTT高于镜像区,有统计学差异(P<0.05),周围与镜像区无差异,rCBV、rCBF按核心→内缘→外缘→周围区顺序逐渐增高,rMTT逐渐缩短。②核心与内缘区、内缘与外缘区及外缘与周围区各参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核心与周围区有统计学差异(P<0.05);外缘与周围区的P值=0.05;内缘的rCBV、rCBF明显低于周围区(P<0.05),而rMTT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PWI得出的IP区域与溶栓治疗后复查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PWI能有效地对急性期脑梗死IP进行评估,rCBV、rCBF及rMTr是有用的参数。  相似文献   
39.
凋落物分解是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元素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其过程是植物与土壤获得养分的主要途径。为了量化凋落叶化学计量学性状变化过程对分解的影响及对凋落物-土壤生物化学连续体的深层理解,用凋落物分解袋法研究了不同林型各自凋落叶化学计量学性状变化及与分解速率关系,结果表明:林下各自凋落叶分解速率是马尾松林栓皮栎林马尾松-栓皮栎混交林,马尾松林、栓皮栎林、马尾松-栓皮栎混交林凋落叶分解50%和95%的时间分别是2.11 a和9.15 a,1.93 a和8.45 a,1.76 a和7.77 a;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化学计量学性状变化明显,分解450 d后马尾松-栓皮栎混交林碳释放最快,栓皮栎林最慢;3种凋落叶起始N含量是栓皮栎林最高,马尾松林最低,分解450 d后马尾松林、栓皮栎林和马尾松-栓皮栎混交林N含量分别增加了66.67%、44.91%和44.52%,而P含量分别释放了30.80%、38.89%和42.29%。凋落物不同化学计量学性状与分解速率关系不同,3种林型凋落叶分解速率均与N含量呈正相关(P0.01),与C含量(P0.01)、C/N比(P0.01)呈负相关,与N/P比呈负二次函数关系(P0.01),而P含量与3种林型关系不同,与栓皮栎林(P0.01)和马尾松林(P0.05)呈负线性关系,与马尾松-栓皮栎混交林呈负二次函数关系(P0.05)。研究表明,不同林型凋落叶分解中的养分动态趋向利于分解变化,N、P养分动态是生态系统碳平衡和凋落物分解速率的主要因素,混交林中混合凋落物的养分迁移是分解相对较快的原因。  相似文献   
40.
陈振宁  改洛  马存新  Paul Holt 《动物学杂志》2021,56(5):786, 800-786, 800
正2017年4月13日9:52时左右,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大武镇大武河北岸(34°27′17″N,100°15′03″E,海拔3 735 m)观察并拍摄到1只小型鸟类(图1,封面),发现时其正在岸边石滩取食,附近还有黄头鹡鸰(Motacillacitreola)在取食。该鸟体长约15cm,体羽与体型似黄眉鹀(Emberiza chrysophrys)。头顶具有黑色纵纹;眉纹前黄后白;颊棕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