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7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摘要 目的:探讨COPD急性加重期(AECOPD)呼气冷凝液中性粒细胞趋化性增加与气道免疫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2018年4月到2021年5月选择在本院诊治的COPD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包括AECOPD患者48例(急性组)与COPD缓解期患者40例(缓解组),检测两组中性粒细胞氧化吞噬百分率、呼气冷凝液CCL18与CC16含量、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同时记录气道总粘性阻力、气道总阻抗、近端气道粘性阻力等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急性组的中性粒细胞氧化吞噬百分率低于缓解组(P<0.05)。急性组的呼气冷凝液CCL18、CC16含量与气道总粘性阻力、气道总阻抗、近端气道粘性阻力高于缓解组(P<0.05)。急性组的CD4+T淋巴细胞比例低于缓解组,CD8+T淋巴细胞高于缓解组(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性粒细胞氧化吞噬百分率、气道总阻抗、CD4+T淋巴细胞比例、呼气冷凝液CCL18为导致AECOPD发生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AECOPD患者伴随有呼气冷凝液CCL18、CC16含量增加与中性粒细胞氧化吞噬百分率降低,还伴随有气道阻力增加与免疫功能降低,中性粒细胞氧化吞噬百分率、气道总阻抗、CD4+T淋巴细胞比例、呼气冷凝液CCL18为导致AECOPD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12.
摘要 目的:探讨急诊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对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伴胆管炎患者血清淀粉酶水平及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期间我院肝胆胰腺外科收治的93例ABP伴胆管炎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实验组(n=48)和对照组(n=45),对照组患者采用保守药物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于入院24至48小时内行急诊ERCP术,比较两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肝功能[谷丙氨酸转氨酶(ALT)、谷草氨酸转氨酶(AST)和谷氨酰转肽酶(GGT)]、肠功能恢复时间、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淀粉酶(SAMY)、白细胞(WBC)、总胆红素(TBIL)水平及恢复时间,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恶心呕吐消失时间、腹痛缓解时间、退烧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治疗费用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ALT、AST和GGT等肝功能指标均降低,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开始进食时间和初次自行排便时间较对照组更短(P<0.05)。治疗后两组CRP、IL-6、IL-8和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均降低,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SAMY、WBC和TBIL等指标均降低,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SAMY、WBC和TBIL恢复时间均较对照组更短(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33%,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ERCP治疗ABP伴胆管炎患者,可有效缓解相关症状,改善肝功能,降低炎症因子和SAMY水平,促进肠功能恢复,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13.
明确区域尺度上外来入侵种的潜在分布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入侵种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以外来入侵植物刺苍耳(Xanthium spinosum L.)为研究对象,以其扩散蔓延的新疆地区为研究区域,结合中国国家气候中心开发的BCC—CSM1—1模式下的将来气候条件,应用MaxEnt模型和ArcGIS空间分析技术构建了未来不同气候变化情景(RCP4.5,8.5)下2050s和2070s的刺苍耳适宜生境预测模型,定量的展示了气候变化情景下刺苍耳在新疆的扩散趋势及其适宜生境的面积空间变化和分布区中心移动轨迹。结果表明:年降雨量、下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上层土壤pH值、年温度变化范围、降雨量的季节性变化和年平均温度是影响刺苍耳地理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博州、塔城、阿勒泰西北部、哈密中部、巴州北部、克州中部、阿克苏北部、奎屯市、克拉玛依市、五家渠市、喀什市等地为高危入侵风险区;两种气候模式下刺苍耳的各级适生区面积和总适生面积均呈持续增加的变化趋势,且在RCP8.5情景(最高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响应更为敏感;总体上看,刺苍耳在新疆的分布未达到饱和,呈现以塔城中部为中心,向天山北麓和塔克拉玛干北缘方向辐射状扩散,且两种气候变化情景下至2070s分布区中心均向伊犁州奎屯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214.
该研究以采集于中国新疆地区的网衣科网衣属地衣标本为试验材料,采用形态解剖学、地衣化学物质检测方法和系统发育学方法,观察分析网衣属地衣的形态解剖特征、次生代谢产物以及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系统发育树,依据形态解剖数据、次生代谢产物种类以及系统发育树分类地位更为综合的鉴定种。结果显示:(1)共鉴定出网衣科网衣属3个中国新记录种——暗色网衣(Lecidea fuscoatrina Hertel & Leuckert)、珠光网衣(Lecidea perlatolica Hertel & Leuckert)和多器网衣(Lecidea polypycnidophora U. Rupr. & Türk),并提供了3个新记录的形态解剖图。(2)ITS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暗色网衣与近缘种Lecidea atrobrunnea原种及亚种、Lecidea fuscoatra、珠光网衣与近缘种Lecidea promiscens以及Lecidea polypycnidophora与近缘种Lecidea andersonii各形成一个分支,依据分支组成可将形态差异不明显的近缘种鉴别开。  相似文献   
215.
该文采用形态解剖、化学及生态等传统分类方法,以及显色反应(CT)、薄层层析(TLC)等生物化学方法,对新疆天山南麓巴音布鲁克山区和天山中部米泉哈熊沟泡鳞衣属地衣进行了分类学研究,并鉴定采样区泡鳞衣属的地衣种类。结果表明:共鉴定出似皮革泡鳞衣Toninia alutacea(Anzi)Jatta、兰黑泡鳞衣T.caeruleonigricans(Lightf.)Th.Fr.、白泡鳞衣T.candida(Weber)Th.Fr.、泡状泡鳞衣T.physaroides(Opiz)Zahlbr.、暗色泡鳞衣中亚亚种T.tristis subsp.asiae-centralis(H.Magn.)Timdal等5个种,其中2个为中国新记录种:似皮革泡鳞衣T.alutacea和泡状泡鳞衣T.physaroides;同时描述了5个种的形态解剖特征、化学特征及其生境,并提供了相关彩色图片和新疆泡鳞衣属地衣检索表。研究结果可为新疆地衣的研究提供实验数据,为中国泡鳞衣属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16.
本实验对新疆天山南部的蓝藻型地衣异极衣科的1个中国新记录属以及2个中国新记录种进行了分类学研究。采用形态解剖、化学及生态等传统分类方法,利用显色反应法(CT)、薄层层析法(TLC)等生物化学方法,鉴定采样区异极衣科地衣的1个中国新记录属——半被果衣属(Lempholemma Krb)以及2个中国新记录种——叶状枝半被果衣[Lempholemma cladodes (Tuck.) Zahlbr.]和幼芽状盘衣属(Lichinella Nyl.)的黑色幼芽状盘衣[Lichinella nigritella (Lettau) P.Moreno & Egea]。半被果衣属的主要特点是子囊果为半被果或密果,共生藻为念珠藻;黑色幼芽状盘衣的鉴别特征为地衣体多叶状,顶端常具小裂片,上表面具小、球状裂芽。本研究对半被果衣属以及叶状枝半被果衣和黑色幼芽状盘衣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提供了相关彩色图片,为新疆地衣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并为中国异极衣科地衣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17.
目的目的通过新疆伊犁黑蜂蜂胶乙醇提取物(Ethanol Extract of Propolis,EEP)对不同状态下变形链球菌乳酸脱氢酶活性及其相关基因表达影响的作用,研究伊犁黑蜂蜂胶抑制变形链球菌产酸的原因并探讨其可能的防龋机制。方法 (1)分别培养浮游状态与生物膜状态下生长的变形链球菌,根据实验分组用含梯度浓度EEP的BHI培养基、50 mg/L氟化钠的BHI培养基作用18 h,通过还原性辅酶I氧化法测定乳酸脱氢酶活性。(2)分别培养浮游状态与生物膜状态下生长变形链球菌,根据实验分组用含梯度浓度EEP的BHI培养基、含50 mg/L氟化钠的BHI培养基作用18 h,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RTq PCR)法测定各组乳酸脱氢酶编码基因ldh表达情况。结果 (1)在浮游状态与生物膜状态下,EEP组和Na F组乳酸脱氢酶活性均有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浮游状态时,实验组组和阳性对照组ldh表达明显受到抑制(P0.05);生物膜状态下,实验组在1 MBEC、1/2 MBEC、1/4 MBEC浓度时ldh表达受到抑制(P0.05),Na F组ldh表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伊犁黑蜂蜂胶能够抑制浮游状态与生物膜状态下变形链球菌乳酸脱氢酶活性及其编码基因ldh表达,来抑制细菌产酸,伊犁黑蜂蜂胶可能是通过此途径抑制变形链球菌产酸,从而达到防龋的效果。  相似文献   
218.
摘要:【目的】从胡杨茎秆液中分离得到的一株菌株ML-64,对其进行微生物学特性的分析。【方法】通过细菌培养和染色的方法进行了形态和培养特征的检测,使用多相分类学方法测定菌株的各项生理生化指标,脂肪酸组分、醌组分、极性脂类型、16S rRNA基因系统发育分析、(G+C)mol%含量的测定和DNA-DNA杂交分析。【结果】菌株ML-64为革兰氏阳性菌,杆状,产生芽孢。菌落为圆形,淡黄色,表面光滑。菌株生长温度范围为10-45℃(最适37℃),pH范围为7.0-9.0(最适pH7.0),NaCl浓度范围为0-6%(W/V) (最适0-2%)。菌株ML-64 的类脂酯酶,精氨酸双水解酶,脲酶活性和VP-实验为阳性。在API 50CH酶活性检测实验中菌株不能发酵任何糖类。可利用的碳源有: L-丝氨酸,丙酮酸甲酯,α-酮-丁酸,乙酰乙酸。对多粘菌素B(30 μg)、新生霉素(30 μg)、青霉素G(10 U)不敏感。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菌株ML-64T与ysinibacillus chungkukjangi 2RL3-2T,Lysinibacillus sinduriensis BLB-1T有密切亲缘关系。相似率分别为100%和99.1%。菌株ML-64与Lysinibacillus chungkukjangi 2RL3-2T和Lysinibacillus massiliensis CIP108446T之间的杂交率分别为82%和50.9%。基因组DNA(G+C)mol%含量为36.8%。菌株ML-64优势脂肪酸类型为iso-C15:0(55.05%)和anteiso-C15:0(20.70%),醌组分类型是MK-7。【结论】基于表型特征、遗传型特征和系统发育分析,将菌株定为Lysinibacillus chungkukjangi的新变种,获得序列注册号为KC609752。胡杨内生菌ML-64的基因组结构已与最近源菌株L.chungkukjangi产生了较大的分化,选择性地适应了胡杨内生环境。  相似文献   
219.
目的:探究慢性牙周炎与原发性肝硬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原发性肝硬化患者为研究组,选择同期于我院接受体格检查的100例健康个体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分别实施牙周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牙周炎发生率,分析吸烟、饮酒对牙周炎发生率影响,按照Child-改良分级法对肝硬化患者进行评分并分级,对比各级原发性肝硬化患者慢性牙周亚发生率,并就慢性牙周炎与肝硬化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1)对照组慢性牙周炎发生率显著低于研究组慢性牙周炎发病率(44.00%vs. 71.67%,P0.05);(2)研究组和对照组中吸烟者的慢性牙周炎患病率显著高于不吸烟者(P0.05),研究组中吸烟者发生慢性牙周炎患病率高于对照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饮酒者的慢性牙周炎患病率显著高于不饮酒者(P0.05),研究组中饮酒者发生慢性牙周炎患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随着原发性肝硬化患者评分的升高,患者牙周炎患病率也随之上升,牙周附着丧失程度也出现加剧(P0.05)。结论:原发性肝硬化患者慢性牙周炎患病率高于健康个体,随着肝硬化患者病情的加剧,患者慢性牙周炎发生率也随之上升;另外,吸烟及饮酒会增加健康个体慢性牙周炎患病率。  相似文献   
220.
地衣在自然界中是一种特殊的生物类群,具有独特的结构特征和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它在环境污染评价,药物和香料开发利用方面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目前对地衣的研究涉及地衣分类、地衣区系地理、地衣群落生态学、地衣化学、利用地衣评价环境质量以及地衣分子生物学等领域。回顾了新疆地衣研究近20年的发展概况,总结了新疆地衣研究的发展历程、特点,并展望了新疆地衣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