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7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23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
本文报道了寄生在旌节花科植物上的二个小煤炱科新种。它们是(1)旌节花附丝壳(Appendiculella stachyuri Y.X.Hu et B.Song sp.nov.);(2)旌节花小光壳炱(Asteridie-lla stachyuri Y.S.Ouyang et B.Song sp.nov.)。旌节花科分布于东亚,是小煤炱菌寄主的世界新记录。新种有拉丁文和汉文描述。模式标本存放在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GDIM)。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了附丝壳属Appendiculella von Hoehnel两个新种。它们是:蕈树附丝壳Appendiculella altingiae Y.X.Hu et B.Song、武夷附丝壳Appendiculella wuyiensis Y.X.Hu eL B.Song。新种附有拉丁文、中文描述和显微结构图。模式标本藏于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HMIGD)。  相似文献   
13.
蝮蛇毒碱性磷脂酶A_2基因的克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蝮蛇毒腺中抽提总RNA.利用人工合成寡核苷酸引物作逆转录,以cDNA为模板进行体外扩增,获得磷脂酶A2(简称PLA2)基因,克隆至pBS-ks载体中。通过对3个碱性PLA2(简称BPLA2)基因单独克隆分别作DNA全序列分析,推导pro-BPLA2由138个氨基酸残基构成,与已测定的部分氨基酸序列比较,基本相符。该基因成功的克隆,不仅推导出BPLA2的蛋白质全序列,也为进一步开展蛇毒功能肽蛋白质工程的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指出20—羟基蜕皮酮(20-OHE)参加蓖麻蚕蛹对大肠杆菌的体液免疫反应。20-OHE的作用方式是多方面的,包括提高血淋巴蛋白质含量,产生抗菌蛋白,增加溶菌酶活性,和激活原酚氧化酶系统。这表明多个免疫控制系统参与蓖麻蚕蛹体液免疫反应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来源于泰国、中美洲、塞内加尔、印度和埃及的五个玫瑰茄品系,在光周期为8、16和24小时的人工气候室内生长。通过短日照和连续光照诱导开花证实,所有品系均为双光周期。各品系在花、果发育和由短日照转变到长日照后持续地成花诱导中显出差异。短日照和连续光照产生的生理效应和形态效应均不同。在每个叶腋的两个成对芽中,左芽在光周期为8和24小时成花,在光周期16小时保持休眠;右芽在8小时保持休眠,在16小时发育成营养枝,而在24小时发育成花枝。作者讨论了这些资料对亚热带条件下玫瑰茄育种和栽培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18.
历史上,赤水河流域干流及支流的鱼类物种组成中未曾出现过尖头 (Rhynchocypris oxycephalus)和董氏须鳅(Barbatula toni)。但是,近年来在赤水河支流白沙河的鱼类资源调查中发现了这两个物种的分布,其来源及未来的生存可能性受到关注。本研究比较了尖头 赤水河野外种群与养殖种群形态上的差异;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分析了赤水河流域尖头 和董氏须鳅的来源,并通过生态位模型分析了这两种鱼在赤水河流域的生态适应性。形态数据结果表明,尖头 在赤水河的野外种群与养殖种群的个体大小存在显著差异,养殖种群的体长、尾柄长、尾柄高3个形态数据均高于野外种群。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尖头 赤水河流域野外种群及养殖种群与辽宁杨运种群聚为一支,董氏须鳅则与来自内蒙古、辽宁和河北的种群聚为一支。生态位模型分析表明,赤水河支流白沙河具有尖头 的中度适生区,其适生性概率为0.620;而董氏须鳅在该区域的适生性概率较低,仅为0.025,这可能与该物种已有分布数据较少有关。采样中发现白沙河实际采样点的水温较低,与北方分布点的水温接近,推测该区域仍具备尖头 和董氏须鳅生存的条件。综上所述,赤水河流域的尖头 和董氏须鳅均为来自东北地区的外来种,且能适应赤水河的生态环境。这与现场访问结果一致,未来需要加强种群监测以防成为外来入侵种。  相似文献   
19.
【背景】细菌性果斑病是一种严重的种传细菌病害,其病原菌为西瓜食酸菌。截至目前对该病病原菌与寄主的互作机制认识极为有限。葫芦科的模式植物黄瓜易被西瓜食酸菌侵染发病,对西瓜食酸菌-黄瓜互作体系进行转录组分析,可以为探究西瓜食酸菌与寄主互作机制奠定重要基础。【目的】解析西瓜食酸菌-黄瓜互作时的相互响应规律。【方法】以细菌悬液注射接种6d黄瓜子叶,处理48 h的子叶作为转录组测序样本。利用RNA-Seq技术分析西瓜食酸菌FC440菌株与黄瓜9930品种互作时基因的表达特征。【结果】测序数据质量分析发现,各样品不同重复间相关性较强,与参考基因组比对率达95%以上,聚类分析发现对照组与处理组表达模式相反,样品处理达到一定效果,表明数据整体质量较高。选取6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RT-qPCR验证,结果显示6个基因的表达模式与转录组结果基本一致,表明转录组测序结果比较可靠。西瓜食酸菌和黄瓜互作48 h后,在转录组水平分别检测到1 618个和8 698个差异表达基因。Gene Ontology (GO)功能注释显示,细菌的差异基因显著富集在细胞组分中的细胞膜(37.5%)和膜部分(27.0%),生物过程中的氧化还原过程(66.7%)以及分子功能中的水解酶活性(66.5%);黄瓜的差异基因显著富集在细胞组分中的质体(22.2%)和叶绿体(21.3%),分子功能中的催化活性(70.0%)以及生物过程中的碳水化合物衍生物代谢(32.2%)。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分析显示,细菌中致病相关基因显著富集在群体感应及细菌趋化性途径,而且群体感应系统基因下调更显著。黄瓜中调控钙依赖蛋白激酶(Calcium-Dependent Protein Kinase,CDPK)、钙调素和类钙调素(Calmodulin and Calmodulin-Like,CaMCML)及呼吸氧暴发激酶(Respiratory Burst Oxidase Homologne,Rboh)的基因总体上调,调控苯丙氨酸裂解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的基因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的基因在相应代谢途径中数量最多且上调程度明显。【结论】获得较高质量的西瓜食酸菌与黄瓜互作的转录组测序结果。群体感应与西瓜食酸菌FC440菌株致病力密切相关;寄主黄瓜应对西瓜食酸菌侵染以Ca~(2+)信号激活的防御反应为主。PAL和GST在黄瓜抵抗西瓜食酸菌侵染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深入解析西瓜食酸菌与寄主互作的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通过检测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APPswe转基因小鼠前额叶皮质(prefrontal cortex, PFC)中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Aβ)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和离子钙结合衔接分子1(Ionized calcium binding adaptor molecule-1,Iba-1)的表达相关性,进一步明确AD中β淀粉样斑块在神经胶质细胞激活中的重要作用。方法:选取9只12月龄APPswe AD小鼠,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FC中Aβ、GFAP以及Iba-1表达,并分析Aβ与GFAP和Iba-1水平的相关性;使用免疫荧光双标法分别评价不同大小Aβ斑块分别与GFAP和Iba-1的共染情况。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AD小鼠前额叶皮质中Aβ水平高,则GFAP和Iba-1信号水平也较高;反之,Aβ水平低,GFAP和Iba-1的表达水平也较低。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Aβ水平与GFAP(R=0.6677,P<0.05)和Iba-1(R=0.8257,P<0.05)的水平呈正相关,且与GFAP相比,Iba-1显示出与Aβ水平更高的表达相关性。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一致,免疫荧光双标法结果亦表明小鼠PFC中较大的Aβ斑块所在区域GFAP或Iba-1荧光信号强度及范围亦大于较小的Aβ斑块所在区域GFAP或Iba-1荧光信号强度。结论:AD小鼠前额叶皮质中Aβ水平与GFAP和Iba-1的表达量呈正相关,表明Aβ形成在神经胶质细胞的激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