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9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研究小刺猴头菌发酵浸膏对肉鸡生产性能和盲肠乳酸杆菌的影响。选用1日龄AA肉仔鸡2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空白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添加量按其多糖含量在基础日粮中的比例为0.1%、0.3%、0.5%)的HFC,试验为期60 d。结果表明:142日龄时,0.1%、0.3%、0.5%HFC组的平均日增重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2142日龄时,0.1%、0.3%、0.5%HFC组的平均日增重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2142日龄时,0.1%、0.3%、0.5%HFC组的平均日采食量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142日龄时,0.1%、0.3%、0.5%HFC组的平均日采食量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142日龄时,与空白对照组相比,0.1%、0.3%、0.5%HFC组能够极显著降低料肉比(P<0.01)。定量分析盲肠乳酸杆菌表明:42日龄时,与空白对照组相比,0.1%、0.3%、0.5%HFC组极显著增加盲肠乳酸杆菌的数量(P<0.01)。乳酸杆菌与生产性能的相关性分析表明:42日龄时,肉鸡的平均日增重与盲肠乳酸杆菌呈极显著正相关(r=0.983,P<0.01),料肉比与盲肠乳酸杆菌呈显著负相关(r=-0.908,P<0.05)。饲料中添加HFC有助于提高肉鸡的生产性能,促进盲肠乳酸杆菌的增殖;盲肠乳酸杆菌的增殖有助于提高肉鸡的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尼莫司汀在复发胶质瘤化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尼莫司汀化疗的13例复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生存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超过3个周期的化学治疗,平均完成4.6个化疗周期。随访时间5-2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6个月。3个月无进展生存率53.8%;6个月无进展生存率30.8%;12月无进展生存率23.1%。2例出现Ⅲ度骨髓抑制,其余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6例)和疲倦乏力(9例),经积极治疗后均好转。结论:尼莫司汀为主的化疗方案是复发胶质瘤化疗的有效手段之一,可以显著地延长患者的生命,并不伴有严重的并发症,特别是针对前期进行过TMZ化疗的病例,具有价格低廉,疗效相当的优点,是替莫唑胺治疗之外很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83.
金针菇菇脚对肉鸡生产性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金针菇菇脚(FVF)作为饲料添加剂对肉鸡生产性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FVF能极显著提高肉鸡日增重(P<0.01),极显著降低肉鸡料肉比(P<0.01),显著提高肉鸡生长后期的胸腺指数(P<0.05),极显著促进肉鸡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增殖(P<0.01)。  相似文献   
84.
采用选择性培养、生化鉴定、血清型鉴定等方法,对从53份水貂病料中分离的35株沙门菌(Salmonella)进行了鉴定,分离率66.04%(35/53),其中34株为肠炎沙门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Se),分别命名为Se-SD-1~Se-SD-34,1株为鼠伤寒沙门菌(S.typhimurium,St),命名为St-SD-1,这表明沙门菌在山东省诸城市水貂群中流行。采用PCR方法对35株沙门菌的10个毒力基因检测,结果invAmgtC的携带率为100%(35/35),sopEtolC 97.14%(34/35),stn 94.29%(33/35),avrA 88.57%(31/35),spiA 82.86%(29/35),hilC 68.57%(24/35),spvB 62.86%(22/35)和pefA 42.86%(15/35),毒力基因在不同菌株的分布不同。对阿莫西林等11种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35株水貂沙门菌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34株Se普遍耐药,其中对新霉素的耐药率最高(15/34),并存在对多种药物耐药现象,1株St耐药不严重,仅对四环素耐药。基于血清型、毒力基因检测结果,选取了Se-SD-1和St-SD-1作为代表性菌株,以小鼠为实验动物,进行了致病性研究。结果表明,Se-SD-1和St-SD-1均可引起小鼠发病,死亡率与接种剂量相关。该研究丰富了水貂沙门菌病的研究数据。有必要进一步开展水貂沙门菌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监测,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相似文献   
85.
为了全面认识森林生态系统蒸散各组分及其对蒸散的贡献率在日尺度上的变化规律,本研究利用同位素稳态和非稳态假设理论结合水同位素分析仪系统,对生长季侧柏林生态系统蒸散各组分进行了定量拆分和比较。结果表明: 4个测定日(2016年8月5、8、10、11日)不同来源水体的18O都呈现表层土壤水氧同位素组成(δS)>枝条水氧同位素组成(δX)>大气水汽氧同位素组成(δV),说明三者可能因同位素分馏效应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土壤蒸发水汽氧同位素组成(δE)在日尺度上为-26.89‰~-59.68‰,整体上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森林生态系统蒸散水汽氧同位素组成(δET)为-15.99‰~-10.04‰,稳态(ISS)下植物蒸腾水汽氧同位素组成(δT-ISS)为-12.10‰~-9.51‰,而非稳态(NSS)下植物蒸腾水汽氧同位素组成(δT-NSS)为-13.02‰~-7.23‰,在日时间尺度上δET与δT-NSS全天的变化趋势一致,在11:00—17:00 δET、δT-ISS与δT-NSS三者的变化趋势近似一致。总体上,植物蒸腾量对蒸散量的贡献率表现为FT-ISS 79.1%~98.7%,而FT-NSS 88.7%~93.7%。这表明研究区土壤蒸发耗水远小于植被蒸腾耗水,植被蒸腾在林地蒸散中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86.
控水条件下侧柏冠层气孔导度对土壤水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不同控水条件下(无降水、一半降水、自然降水和二倍降水)的侧柏样地,于2016年8月—2017年8月监测了样地土壤含水量(SWC)、降水量、液流密度(Js)、叶面积指数(LAI)和水汽压亏缺(VPD)等因子,分析SWC对侧柏冠层气孔导度(gs)的影响。结果表明: 一半、自然和二倍降水样地的SWC与降水量呈正相关,SWC变化范围分别为4.9%~16.0%、7.2%~22.9%、7.4%~29.6%,无降水样地的SWC在8—10月下降50%;7月的日gs在14:00达到峰值(166.64 mmol·m-2·s-1),显著高于其他月份,且出现双峰现象, 1月的日gs在12:00达到峰值(54.1 mmol·m-2·s-1);3个降水条件下,侧柏gs与SWC呈负二次相关关系,且gs达到峰值,对应的SWC分别为8.5%、12.5%和18.5%,均趋近于年平均SWC。不同控水样地内侧柏gs对VPD的敏感性(δ)/参比冠层气孔导度(gsref)均≥0.6,表明不同控水条件下土壤水分状况较适合侧柏蒸腾用水的需求。当SWC在3.7%~7.5%时,δgsref值迅速增大,说明气孔调节能力更好,植物气孔对VPD的响应更敏感;当SWC上升到11%时,SWC变化对gsrefgs对VPD响应敏感性的影响不显著。可能存在侧柏产生适应状态的SWC阈值,植物体在自身的生命活动中关闭或减小气孔开度,降低叶片水势以适应过高的VPD,保护植物不会引起过度蒸腾,从而对蒸腾的调控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87.
毛乌素沙地樟子松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外生菌根真菌(ectomycorrhizal fungi,ECMF)侵入林木根系形成外生菌根,是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holica)适应环境变化和环境胁迫的重要途径。【目的】深入理解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方法】以毛乌素沙地3个林龄(27、33和44 a)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rDNA ITS区段PCR扩增测序方法鉴定分析沙地樟子松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组成并计算多样性指数。【结果】毛乌素沙地樟子松共获得56个外生菌根真菌OTU,隶属于2门3纲8目15科21属,优势属为棉革菌属(Tomentella)、地孔菌属(Geopora)和阿太菌属(Amphinema)。27 a人工林外生菌根真菌丰富度指数最高,33 a人工林ECMF的α多样性指数最高,但不同林龄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林龄沙地樟子松ECMF群落组成存在差异,地孔菌属、棉革菌属、Delastria和Mallocybe的动态变化是造成群落组成差异的主要原因。【结论】毛乌素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组成较为丰富,该研究区的群落组成可能比多样性更能体现外生菌根真菌群落随林龄的动态变化,伴随着林木的生长成熟,部分功能性外生菌根真菌的动态变化可能与沙地樟子松人工林退化存在密切联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8.
为了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加快教学信息化建设进程,促进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吉林大学生物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展了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网络微实验项目的建设工作。该项目现已成功建立并实现了网上运行,为我校生物学及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了规范化、标准化的生物化学实验技术操作学习资源;为学生创造了随时随地、具有针对性地学习生物化学实验知识点的机会,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和动手能力,无形中促进了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提升。现就该项目的具体建设内容及建设过程和在本科生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情况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89.
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是我国北方沙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树种之一,但衰退问题严重。根内真菌与樟子松生长密切相关,可能是影响樟子松衰退的重要因素。为揭示根内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群特征,以陕西榆林沙区中龄(27a)、近熟(33a)、成熟(44a)3个龄组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鉴定分析樟子松根内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群。结果表明:(1)樟子松根尖样品共获得855个OTUs,不同林龄樟子松根内真菌多样性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2)根内真菌隶属于6门18纲48目87科197属,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比例高达97.31%,优势属为青霉属PenicilliumArchaeorhizomyces。(3)随林龄增加,樟子松根系中病理营养型和腐生营养型真菌比例先增加后下降,而共生营养型真菌比例先下降后上升。榆林沙区樟子松根内真菌物种组成丰富,功能群类型多样,外生菌根真菌为主要功能群,近熟林腐生营养型真菌相对丰度高于共生营养型真菌,可能是樟子松退化的潜在原因。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对中晚期肝癌患者血清肿瘤活性因子、肝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6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中晚期肝癌患者103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51)和研究组(n=52),对照组患者给予RFA治疗,研究组给予TACE联合RFA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血清肿瘤活性因子水平,统计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和预后。结果:治疗后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53.85%(28/52),高于对照组患者的33.33%(17/51)(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氨基酸转氨酶(AST)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两组治疗后TBIL、ALT、AS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199(CA199),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1年、2年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TACE联合RFA治疗中晚期肝癌,疗效确切,可有效降低血清肿瘤活性因子水平,未加重肝功能损伤,且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