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棒杆菌属的两个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海南岛崖城温泉土壤中分离到482株耐高温的氧化烃细菌。选用三种油品及三个发酵时间进行了摇瓶试验,从中筛选出脱蜡效果较好的两株菌—F76(ASI 1504)及 F761(AS 1.505),能将中质润滑油凝固点从26℃下降到一37℃。这两株菌为革兰氏阳性、非致病性无芽孢杆菌。根据其性状属于棒杆菌属,而又有别于该属中腐生性的已知种,因此认为是两个新种,定名为嗜热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theromophilum nov. sp.)和脱蜡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deparaffinicum nov. sp.)。  相似文献   
82.
1973年在春季试验的基础上,秋期继续进行了昆虫保幼激素类似物增加桑蚕产丝量的研究,并初步研究了植物性昆虫蜕皮激素与保幼激素的配合使用,结果如下: (1)喷布保幼激素类似物3号后,蚕体叶丝转化率与对照差异不大,这和春季结果相符。五龄每小时的产茧层量和食下量的成丝率,激素处理区与对照区均无明显差异。食下干物的总量则前老明显超过后者。但喷布激素后的三天左右时间内处理区的食下量却低于对照区;当对照区见熟后,处理区食下量继续增加。故在激素处理后的三天左右时间内,适当控制用桑是增产和减少桑叶消耗的主要关键之一。 激素处理后三天左右时间内,绢丝物质的生成和体重增加速度均低于对照区,淀粉酶活性也低于对照区。这与食下量变化的规律一致。蛋白水解酶活性的变化与淀粉酶基本相似,但亦具有自己的特点。 (2)保幼激素类似物3号喷布于五龄蚕体后,茧丝长、茧丝量、解舒丝长及有绪率等均明显增高,拉力和抱合显著改善,切断次数减少,匀度、净度、清洁、茸毛等均与对照区相仿,纤度略有偏租的倾向。以上结果与春季试验一致。多次试验结果亦证明在喷布时间和喷布剂量适当的情况下,对蚕丝解舒并无不良影响,但剂量过高,则有导致解舒率下降的危险。 (3)牛膝蜕皮激素和百日青甾酮都具有缩短龄期的生理活性。添食蜕皮激素的时间以见熟5—10%为宣。添食剂量以2—5微克/头为妥。在适当时间添食适当剂量的蜕皮激素可促使上簇齐一,缩短龄期半天左右,对茧质并无影响。但若添食时间过早,则有引起茧层量下降的危险。蜕皮激素与保幼激素配合使用,不但能促使蚕儿老熟齐一,上簇集中:而且茧层量与单独使用保幼激素相仿,丝质也无明显影响,今后在农村生产中,将有广阔的实用前途。  相似文献   
83.
灭鼠干扰后高原鼢鼠的种群动态与扩散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本文采用去除取样法对高原鼢鼠的种群动态及扩散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原鼢鼠的种群密度因栖息地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土壤疏松、食物丰富的栖息地内鼠密度较高。去除前的自然种群内和去除后扩散区内的鼢鼠中,其种群密度基本相同,种群结构相对稳定,成体鼢鼠的数量均占种群的73%左右,雌雄性比为11;去除区内鼢鼠的密度较低,雄性幼体的数量相对增加,成体的数量相对减少,其性比亦为11。相邻动物之间的距离受密度因素的影响,在同一密度条件下,其距离无性别间的差异,动物呈镶嵌分布型。去除区内鼢鼠的平均扩散率为26.5%,平均扩散距离为66.9m,扩散距离受土壤因素的影响。去除区内鼢鼠的成体体重小于扩散区内鼢鼠的成体体重,而在幼体间无差异。引起高原鼢鼠扩散的主要原因是种群密度,当种群密度超过平衡密度后,由于种内的相互攻击和对食物资源的相互竞争加剧使部分个体扩散出去  相似文献   
84.
(1)通过107种植物对家蚕的脱皮活性试验,发现唇形科植物野芝麻(Lamium barbatum S.etZ.)是一种新的含蜕皮激素的植物。蜕皮激素收得率是0.029%,熔点239—242℃,TLC Rf 0.5—0.6(黄绿色),并经光谱分析证明为β-蜕皮激素。 (2)从资源丰富的植物土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 Bl.)中提取了β-蜕皮激素,并进行了蚕用试验与推广应用研究,证明活性及效果稳定,并提出了简易的制作生产方法。 (3)在试验中发现从川牛膝(Cyathula capitata Moquin-Tandon)根提取的Cyasterone给蚕添食大剂量(5微克/头或以上)时蜕变为幼虫-蛹混合型,而添食小剂量(1.5微克/头)蜕变为正常的蛹。  相似文献   
85.
近年来,虽然药用植物被用于临床治疗精神紊乱和行为异常等相关性疾病,如:抑郁、焦虑、癫痫、记忆力衰退、失眠、老年痴呆和药物中毒等,但是,有关药用植物抗抑郁作用的研究性报道较少,且不够系统。本综述主要归纳和总结了具有抗抑郁作用的药用植物及其活性提取物,包括药用植物粗提物和单体活性成分等天然产物,为充分开发利用我国药用植物资源以及民间传统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促进高效安全抑郁症治疗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86.
目的:检测NAC-1在膀胱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膀胱癌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研究,并进一步探讨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为阐明膀胱癌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基础。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8例膀胱癌和30例癌旁组织石蜡块中NAC-1的表达情况,用si-RNA干扰技术下调膀胱癌细胞系T-24中NAC-1的表达,然后通过q RT-PCR方法检测干扰组及对照组中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b FGF、EGFR)的表达。结果:膀胱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NAC-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9.54%和13.33%,膀胱癌组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1);NAC-1表达与膀胱癌的肿瘤级别、肌肉浸润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在高级别、肌肉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的膀胱癌中呈现高表达,细胞实验发现NAC-1下调能够抑制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b FGF、EGFR)的表达。结论:NAC-1作为肿瘤相关基因在膀胱癌中高表达,并与膀胱癌的临床病理密切相关,其能调节促血管生长因子,可能会在肿瘤的血管生成及转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7.
大荔人所在层位贝壳的电子自旋共振年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荔人属早期智人中较古老的类型 ,在人类起源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电子自旋共振 (ESR)测年技术直接测定了采自大荔人所在层位的 3个贝壳样品的年龄 ,同时 ,进行了铀系测年分析 ,根据贝壳ESR的年龄结果 ,大荔人可能老于距今 250ka。  相似文献   
88.
在小多的发育初期,延迟它的发育速度,就能够加强茎生长錐的伸长程度,从而就增加了穗上的小穗数。为此,我们用二个春麦品种——留切申斯062和米勒突鲁姆0321和一个冬黑麦“瓦特卡”进行了试验。 1938年9月25日,把小麦播种在装有1.5公斤没有冲洗过的河沙的玻璃皿中,每个玻璃皿中有三棵植株。  相似文献   
89.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变异株的分离及其S1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实验对山东省泰安地区某蛋鸡场产蛋下降鸡群发生的临床症状疑似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例,无菌采集气管、肺脏、肾脏等组织,接种SPF鸡胚,经病毒形态观察、血凝特性试验、动物回归试验等证实,我们鉴定到一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病毒中和试验表明,该病毒为一株变异毒株,使用国外针对IBV793/B血清型发表的血清型特异性引物经RTPCR方法获得了该毒株的免疫原基因S1基因,初步确定该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变异毒株为793/B血清型。  相似文献   
90.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变异株的分离及其S1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实验对山东省泰安地区某蛋鸡场产蛋下降鸡群发生的临床症状疑似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例,无菌采集气管、肺脏、肾脏等组织,接种SPF鸡胚,经病毒形态观察、血凝特性试验、动物回归试验等证实,我们鉴定到一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病毒中和试验表明,该病毒为一株变异毒株,使用国外针对IBV 793/B血清型发表的血清型特异性引物经RT-PCR方法获得了该毒株的免疫原基因S1基因,初步确定该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变异毒株为793/B血清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