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4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为评价普通草蛉Chrysoperla carnea幼虫对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和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的捕食反应和选择偏好,以明确普通草蛉幼虫对这2种蚜虫的控害能力.[方法]室内设置不同密度的麦二叉蚜和麦长管蚜,统计普通草蛉2龄和3龄幼虫对2种猎物的捕食量,研究普通草蛉幼虫对麦二叉蚜和麦长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和搜寻效应.[结果]相同猎物密度下,普通草蛉2龄、3龄幼虫对麦二叉蚜的捕食量均低于麦长管蚜且存在显著性差异,对2种小麦蚜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拟合Holling Ⅱ功能反应模型和Holling Ⅲ功能反应新模型.3龄幼虫对麦二叉蚜和麦长管蚜的瞬时攻击率分别为1.089和1.106,大于2龄幼虫对猎物的瞬时攻击率,同一龄期草蛉幼虫对麦长管蚜的瞬时攻击率及日最大捕食量大于麦二叉蚜,2龄和3龄幼虫对麦长管蚜的处理时间为0.005 d和0.004 d,均小于对麦二叉蚜的处理时间.普通草蛉幼虫对麦长管蚜的最佳寻找密度高于麦二叉蚜,其中2龄普通草蛉幼虫捕食麦长管蚜的最佳寻找密度最高,为39.200.普通草蛉幼虫对小麦蚜虫的搜寻效应随猎物密度增加而降低,对麦长管蚜的搜寻效应高于麦二叉蚜,麦长管蚜搜寻效应的下降趋势大于麦二叉蚜.[结论]普通草蛉幼虫对麦二叉蚜和麦长管蚜有较大的控害潜能,对于麦长管蚜的取食及控制能力高于麦二叉蚜.  相似文献   
82.
目的 了解维吾尔族大学生体成分及身体形态指标的关系,为维吾尔族大学生肥胖干预以及学生营养教育、科学参与体育锻炼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新疆师范大学14个班的在校维吾尔族大学生659名,采用人体成分分析仪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规定的项目和测试要求进行测试,比较不同体成分大学生间身体形态指标.结果 维吾尔族男女大学生肥胖组BMI指数均高于正常组,超重组的腰臀比均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正常、超重、肥胖3组的上臂皮褶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维吾尔族大学生的脂肪主要堆积于腹部.应在控制高热量饮食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加强营养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倡导平衡膳食合理营养.  相似文献   
83.
根据2002年7月的调查资料对乌鲁木齐市养禽场鼠类群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分布的鼠类可划分为2种群落,(1)褐家鼠 小家鼠群落;(2)小家鼠 灰仓鼠群落。同时对鼠类群落的多样性,均匀度等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84.
共轭亚油酸生理活性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共轭亚油酸的研究倍受关注,但其生理活性的作用机制还未得以充分阐明.从其所具备的各种生理活性的角度系统地综述了其可能的几种作用机制:作为抗氧化剂改变生物膜的结构,使其免受伤害;是致癌剂引发阶段的有效阻断剂;作用并激活过氧化物增生因子激活受体,从而调控基因的表达;影响某些细胞分裂素的合成和功能;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抑制恶性肿瘤细胞的增殖与黏附,恢复肿瘤细胞间的细胞间隙连接通讯功能;影响生物体内花生四烯酸和前列腺素的代谢.  相似文献   
85.
目的:在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中高效表达禽多杀性巴氏杆菌成熟黏附蛋白Cpm39,并检测其免疫原性。方法:通过BamHⅠ和SalⅠ双酶切重组载体pMD18-cpm39获得cpm39基因片段,将该基因片段克隆至表达载体pMAL-p2X上,构建表达质粒pMAL-p2X-cpm39,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在IPTG诱导下表达融合蛋白,用禽多杀性巴氏杆菌C48-3株Cp39天然粘附蛋白的免疫血清经Western印迹检测其免疫原性。结果:SDS-PAGE结果显示表达的融合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78×103,与预期结果相符,而Western印迹结果表明诱导表达的融合蛋白MBP-Cpm39能与Cp39天然黏附蛋白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结论:构建了表达质粒pMAL-p2X-cpm39,获得了具有免疫原性的重组融合蛋白,为进一步研究禽多杀性巴氏杆菌成熟黏附蛋白的免疫保护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6.
蓝麻黄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植物名称蓝麻黄(Ephedra glaoca). 2材料类别2000年11月下旬,从新疆托克逊县科委蓝麻黄人工种植实验地取蓝麻黄,连土移栽到大花盆中,放到温室中培养,以其新生幼枝条为外植体. 3培养条件(1)诱导愈伤组织培养基:MS NAA1.5 mg·L-1(单位下同);(2)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基:MS KT 0.05 2,4-D 1.0;(3)诱导芽分化培养基:MS 6-BA 3 IAA 0.2;(4)诱导腋芽培养基:MS 6-BA 0.4.以上培养基均附加3%蔗糖、0.7%琼脂,pH 5.6~5.8.培养温度24~26℃,光照时间15 h·d-1,光照度2 000~3 000 lx.  相似文献   
87.
新疆玛纳斯河流域土壤螨类群落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探究玛纳斯河流域不同生境土壤螨类群落多样性及其时空特征,采用野外采样和改进的Tullgren法采集土壤螨类进行分类鉴定及比较分析。结果,共采集土壤螨类33208只,隶属4亚目86科140属。其中Ceratozetes和Oribatula为优势类群。不同垂直带生境土壤螨类个体数量和类群数量之间差异显著(P0.05),个体数依次为ⅥⅪⅧⅨⅠⅩⅦⅣⅤⅡⅢⅫ。垂直分布表明不同土层间的个体数差异极显著(P0.01),土壤螨类主要集中分布于表层土壤。不同生境土壤螨类在不同季节均有显著差异(P0.05),个体数依次为9月4月7月11月。在12种不同生境之间土壤螨类群落多样性指标均有显著差异(P0.05),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依次为ⅠⅤⅣⅥⅢⅩⅡⅨⅧⅦⅪⅫ,而Margalef(M)丰富度指数依次为ⅠⅥⅢⅩⅪⅧⅤⅣⅦⅡⅨⅫ。不同生境土壤螨类群落间的相似性处于中等不相似。结果表明研究流域不同垂直带生境土壤螨类群落多样性具有明显的生境和季节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88.
目的:建立rCPM36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体系,纯化表达产物并检测其抗原性。方法:运用PCR方法从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国际标准株P1059基因组中扩增出编码36kDa成熟黏附蛋白的cpm36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QE30-cpm36,转化到大肠杆菌M15中并诱导表达目的蛋白,用镍离子螯合层析柱纯化目的蛋白及制备其抗体,Western印迹分析其抗原性。结果:SDS-PAGE结果显示目标蛋白以可溶性形式表达在大肠杆菌M15细胞质中,其相对分子质量为37kDa,Western印迹结果表明表达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结论:成功构建出原核表达载体并实现了目的蛋白表达,用镍离子螯合层析柱纯化得到具有抗原性的蛋白,为进一步开展禽多杀性巴氏杆菌黏附因子和保护性抗原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9.
麦蛾柔茧蜂室内人工繁殖温湿度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2006年,我们对田间采集的麦蛾柔茧蜂室内人工繁殖温湿度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温度28±1℃、RH75±5%的环境条件是麦蛾柔茧蜂发育的适宜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90.
目的: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猪丹毒丝菌C43065株表面保护性抗原A(SpaA)N端保护区(SpaA-N),并检测其抗原性.方法:利用PCR方法从猪丹毒丝菌C43065株基因组中扩增出spaA基因片段,构建pMD18-spaA重组质粒并对插入片段进行测序;以pMD18-spaA重组质粒为模板,PCR扩增得到spoA-N基因片段,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GEX-spaA-N,经序列测定证实正确后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再经IFrG诱导表达GST-SpaA-N融合蛋白并纯化.结果:扩增得到的spaA基因长1 881 bp,编码由626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多肽;SDS-PAGE和Western印迹检测结果表明,诱导表达获得相对分子质量约64 000的GST-SpaA-N融合蛋白,该融合蛋白能与相应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结论:获得了在大肠杆菌中可溶性表达的GST-SpaA-N融合蛋白,为进一步研究猪丹毒丝菌免疫保护性抗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