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4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小多孢菌科的一个新属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我国广西土壤中分离出一株好气、中温的放线菌,经鉴定为新种新属。新属命名为短小多孢菌餍(Parvopolyspora n. gen.)。代表种为苍白短小多孢菌(Parvopolyspora pallida n. sp.)。 新属的主要特征是:在气丝上形成单个或2—7个(大多为2—3个)孢子的短链,无柄或具极短的柄,垂直密集着生于轴丝及其分枝上。5个孢子以上的链,直接在轴丝及其分枝的顶端形  相似文献   
142.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是一种选择性定植于胃上皮细胞的革兰氏阴性菌,是一种广泛传染的病原菌,也是诱导产生慢性胃炎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诱导机体产生氧化应激反应,并通过各种逃逸机制避免被杀灭。幽门螺杆菌能不断刺激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表达活性氧和活性氮,导致体内活性氧和活性氮的过度积累,致使细胞的凋亡和胃粘膜损伤的加剧,这是导致胃炎发生及加重的重要因素。本文对幽门螺杆感染引起氧化应激反应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43.
应用随机引物PCR(RandomPrimerPCR)技术分别在水稻广亲和基因(WCG)的近等基因系和色素原基因(C)的分离群体库中寻找与WCG和C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对于WCG近等基因系,在226个随机引物中初筛到22个显示多态性片段的引物。根据理论值计算,在22个多态性片段中预期有20个与WCG连锁。在这些连锁标记中距WCG最近的可达0.5cM。同样在分离群体库的筛选中有10个扩增产物与C基因连锁。  相似文献   
144.
以连续白光下或黑暗中生长5天的白芥幼苗下胚轴切段为外植体(分别叫作L-外植体和D-外植体),在1mg/L NAA+2mg/L BA的MS培养基上诱导脱分化和芽的再分化。在白光、红光、蓝光和黑暗中培养,L-外植体都比D-外植体愈伤组织形成早,生长快;对于L-外植体形成愈伤组织的促进作用依次是:白光>红光>蓝光》黑暗;而对D-外植体蓝光比红光更有效。L-外植体比D-外植体芽再生的能力强得多,不同光质的作用为:白光>红光>蓝光>黑暗。  相似文献   
145.
不同的空间格局类型和关联性可以反映出不同生境下植物种群的资源环境适应策略.老鹳草与米口袋是甘南亚高寒草甸的主要物种,通过野外群落调查和室内试验,运用点格局分析法中的Ripley K函数,对不同坡向的米口袋和老鹳草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种间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阳坡-西坡-阴坡,土壤含水量和养分含量逐渐增加,土壤温度和光照度逐渐降低.米口袋和老鹳草在3个坡向(阴坡、西坡、阳坡)上的分布呈现出明显差异,随着坡向由阴坡向阳坡的转变,米口袋种群数量呈递增趋势,老鹳草种群数量则表现出递减趋势.在阴坡,米口袋种群在0~1.8 m尺度上呈聚集分布,在1.8~5.0 m尺度上聚集强度减弱并趋向于随机分布,老鹳草种群在0~5.0 m尺度上均以聚集分布为主;在西坡,米口袋种群在0~1.2 m尺度上呈聚集分布,在1.2~5.0 m研究尺度上趋向于随机分布,老鹳草种群在0~2.2 m尺度上呈聚集分布,在2.2~5.0 m研究尺度上趋向于随机分布;在阳坡,米口袋与老鹳草种群在0~5.0 m尺度内均表现出随机分布.阴坡上这两种物种在0~1.0 m尺度上表现为正相关,在1.0~5.0 m尺度不相关;西坡上两物种在0~2.1 m尺度上呈负关联,在2.1~5.0 m尺度上两个物种间关联度均趋向于不相关;阳坡上这两个物种在0~5.0 m尺度上表现出不相关.  相似文献   
146.
细胞的发现,在生物学的发展中引起过巨大的作用。直到不久以前,生物学家们还认为植物细胞的繁殖过程是跟有机体(其细胞在被研究中的)的在历史上形成的个体发育的特点无关的。在摩尔根遗传学影响之下,细胞学家们在有丝分裂的研究上化过好多精力,这一点曾经是认为十分肯定的:在植物有机体生长的时候,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核中的染色质网形成为染色体。染色体纵向分裂,它们的两半分散到细胞的两极,两半之间产生一层细胞板,随着,每团染色体形成细胞核,而一个细胞变成了两个——细胞分裂了。  相似文献   
147.
基于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估算中国森林生物量固碳潜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迎春  高显连  付超  于贵瑞  刘兆英 《生态学报》2019,39(11):4002-4010
森林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植被碳库和碳汇,森林固碳被认为是各国抵减工业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途径,通过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编制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也是大多数国家的选择。但是,由于森林固碳本身的复杂性,未来通过森林固碳能够抵消多少工业碳排放往往并不清楚。如何基于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估算森林的固碳潜力,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领域。通过能够公开获得的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分起源(人工林和天然林)、36个树种、5个林龄组建立了国家和省两级森林蓄积量年增长量模型,并以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期为起点,估算了基线情景(造林、管理、干扰、气候、采伐等条件不变)下2001—2200年前中国森林生物量变化和中国森林生物量固碳潜力。结果认为,天然林蓄积量年增长量一般低于人工林;多数天然林树种的蓄积量增长过程符合理论上认为的中间高、前后低的逻辑斯蒂曲线形式,即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年增长量高,幼龄林和过熟林年增长量低;人工林蓄积量增长过程多为前期高、后期低的形式,即幼龄林、中龄林和近熟林年增长量高,成熟林和过熟林年增长量低。基线情景下中国森林碳容量为12.82 Pg C,其中人工林为6.6 Pg C,天然林为6.2 Pg C;相对于2001年碳储量来说,到2200年中国森林生物量固碳潜力为6.52 Pg C。综合已有研究认为,中国森林生物量固碳潜力为6.52—13.57 Pg C。本研究可以用于优化森林生长过程模型,为我国森林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8.
智能传感器、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应用极大地提升了人类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方面的潜力。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案例, 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 (1)对过去30年间(1991-2021年)中国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监测研究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2)结合国内2011年以来的典型案例, 对技术方法、物种发现与编目、形态与行为研究、生态学研究和保护管理等主题领域的进展进行总结分析; (3)结合国外近期的典型案例, 对红外相机监测与研究的重点领域进行评估分析; (4)对中国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监测研究的未来发展提出相关建议。通过回顾, 本文旨在明晰国内外红外相机技术在野生动物监测研究中的创新应用和发展趋势, 为中国在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建设和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为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生态安全和生物安全提供决策支持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9.
5种苍术属药用植物的trnL-F序列测定及种间遗传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PCR技术对5种苍术属(Atractylodes DC.)药用植物的trnL-F序列进行测定及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扩增获得的序列长886~902 bp,经排序并两端切平后,序列长816 bp,G C含量为34.4%;当空位始终做缺失处理时,产物有5个变异位点。利用trnL-F序列可准确鉴别出朝鲜苍术〔A.koreana(Nakai)Kitam.〕、北苍术〔A. chinensis(DC.)Koidz.〕和白术(A.macrocephalaKoidz.);而茅苍术〔A.lancea(Thunb.)DC.〕与关苍术(A.japonicaKoidz.ex Kitam.)的trnL-F序列则完全一致,相互之间无法区分。采用邻接法和UPGMA法得到的5种苍术属药用植物的分子系统树有一定的差异,表明这5种苍术属药用植物的物种分化不完全,序列进化不一致。  相似文献   
150.
原生质体紫外诱变选育白地霉GXU08脂肪酶高产菌株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目的:初步筛选脂肪酶高产菌株。方法:以白地霉GXU08为出发菌,对其进行原生质体紫外诱变选育。结果:筛选得到6株脂肪酶活力比出发菌株GXU08高的突变株,其中菌株4-39的酶活达14.2U,比GXU08提高了63.2%。突变株经9次传代,3次摇瓶复筛,其脂肪酶酶活性保持稳定,为今后进一步研究不同的育种方法进一步提高脂肪酶的产量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