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2篇
  免费   163篇
  国内免费   866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82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117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107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97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92篇
  1996年   83篇
  1995年   80篇
  1994年   76篇
  1993年   72篇
  1992年   82篇
  1991年   70篇
  1990年   76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35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33篇
  1985年   34篇
  1984年   34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23篇
  1981年   24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16篇
  1978年   6篇
  1964年   9篇
  1959年   9篇
  195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891.
中国柞蚕寄生复索线虫生活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有关昆虫寄生线虫的生活史知识和研究资料还是非常贫乏的。线虫是柞蚕主要寄生虫,在辽宁、吉林、山东、河南、贵州等省危害柞蚕非常严重,使柞蚕生产受到很大损失。如何有效地防治线虫的危害,保证柞蚕生产,已成为多年来急待解决的一个难题。1973年以来,我们对柞蚕寄生线虫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初步鉴定有索科线虫(Mermithidae)  相似文献   
892.
苔藓植物光合作用荧光光谱和动力学荧光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次比较了光合作用的荧光光谱和荧光动力学在苔藓植物的原始种类和进化种类之间的异同。原始的和进化的苔藓植物具有发射波长相同的室温荧光光谱,其发射高峰位于686-690nm(来自光系统Ⅱ)和736-740nm(来自光系统Ⅰ)。 而它们的低温(77K)荧光光谱有三个发射峰:F687-689和F697-699来自光系统Ⅱ,F723-734来自光系统I。 前两个峰在原始的和进化的种类中基本相同。 按第三个发射峰可把被测的苔藓植物分为两组:发射峰在725nm左右的有细牛毛藓、长肋对齿藓、对齿藓、斜叶芦荟藓、密集匍灯藓和地钱,它们是较原始的藓类和较进化的苔类;发射峰在732nm左右的有细枝羽藓、东亚金灰藓、鼠尾藓、鳞叶藓、粗枝藓和美灰藓等较进化的藓类,也有较原始的钝叶匍灯藓。已知光系统I核心复合物CPI的77K荧光发射峰在722nm,而CPIa(核心复合物与外周天线复合物)和LHC-I(外周天线复合物)的发射峰在730nm。这说明在苔藓植物进化过程中,光系统Ⅱ比较保守;而光系统Ⅰ有所变化,原始的藓类主要含有光系统Ⅰ核心复合物,而较进化的藓类才含有较完善的外周天线复合物。光合作用荧光动力学分析表明,在原始藓类和地钱中具有较低的光系统Ⅱ活性、光系统Ⅱ的原初光能转换效率、光合碳同化和潜在的光合量子转换效率;而较进化的具有较高的活性和效率。 但是,原始的密集匍灯藓也具有较高的活性和效率,而进化的美灰藓却具有较低的活性和效率。这可能表明这两种植物是由原始向进化发展过程中的中间类型。  相似文献   
893.
894.
自1970年梅泽等证明链霉菌中存在质粒并与抗生素合成有关以来,放线菌质粒的研究工作进展迅速。我们在工作中发现高温对刺孢吸水链霉菌(Streptomyces hygrospinosus)的生长及抗菌物质合成有显著影响。本文报告提示该菌中存在质粒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895.
本文以秦岭地区所产的金丝属 (Lethariella),桔色亚属 (Subgen. Chlorea) 地衣为材料,通过形态分类和化学检定两方面的初步研究,对本亚属种群划分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96.
1955~1957年在浙江温州地区永嘉和青田等县进行恙虫病(沙螨热)调查中,采集到一些纤沙螨,其中有一种标本的量度特征与富士纤沙螨的原始描述及多种日本文献所记述者基本一致,曾定为“富士恙螨”(温廷桓,1957)。1957年在青田县高湖乡调查中,认为此种与富士纤沙螨形态近似而有差异,生态与传病意义亦有不同,分离到恙虫立克次体,故定名“高湖恙虫”(杨哲生等,1958)。但其种征描述未正式发表,不符《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第13条,故为无效名。长期以来,由于未能与日本的富士纤恙螨标本对照,因之该种的命名未能确定。  相似文献   
897.
<正>在生物科学实验中经常需要使用动物,尤其是医学、药学、生物学、兽医学各领域内,许多试验工作,必须借助于动物。因为动物有许多种生物学反应与人相似,虽不能完全一样,但可作依据或参考。 科研使用的动物大体分为实验动物,家畜和野生动物三大类,统称实验用动物。常见的繁殖、生产饲养的动物,包括哺乳类、鸟类、两栖类、鱼类以及无脊椎,一般指小  相似文献   
898.
6-BA(6-苄氨基嘌呤)能促进整体黄化小麦叶片光下的叶绿素积累,它的作用包括两个方面:1)消除照光初期叶绿素积累的滞后期,2)促进叶绿素积累稳定期的增长速度。6-BA的作用只表现在叶绿素量上的增加,而在质上无影响。6-BA处理后的暗保温(2小时以上)对其发挥作用是必需的,若处理后立即照光,则无效应。6-BA的作用与其浓度和小麦苗龄有关,在0.01 ppm时已表现促进作用,至5ppm达最高。6-BA对三天苗龄的小麦叶片已有促进,对七天苗龄的叶片促进最大。6-BA能克服环己酰亚胺对叶绿素积累的抑制作用,与脱落酸之间亦存在拮抗作用。 在转绿过程中叶绿素降解是很弱的,6-BA对此无影响。进一步对叶绿素前体——ALA(δ-氨基乙酰丙酸)的分析表明6-BA对其在光下的形成有明显促进,说明6-BA可能是通过促进ALA的形成而影响叶绿素的合成过程。  相似文献   
899.
整体黄化小麦叶片经5~10分钟红光预照射并置暗处2小时以上,其在连续光下的叶绿素积累受到明显促进。红光的作用表现在消除照光初期叶绿素积累的滞后期和促进叶绿素积累稳定期的增长速度两个方面。红光也能促进叶绿素前体——δ氨基乙酰雨酸(ALA)的形成,说明红光可能是通过促进ALA的合成而影响体内叶绿素的形成。 红光对叶绿素积累和ALA形成的效应可被远红光所逆转,暗示了光敏色素参与红光的这一调节过程。另外红光还直接作用于前叶绿素,使其光转化为叶绿素而增加体内叶绿素的含量,同时也解除了前叶绿素对ALA形成的反馈抑制。这些结果指出红光的作用可能是通过体内的两个色素系统——光敏色素和前叶绿素而实现的。 红光和6BA对叶绿素积累和 ALA形成具有加成作用,在6BA作用的最适浓度(5ppm)下,二者的加成作用不变,并且这种加成作用与二者施加的先后顺序无关,看来二者在叶绿素形成中的作用可能是相互独立的。  相似文献   
900.
水分胁迫下丛枝菌根真菌对红橘叶片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水分胁迫下接种地表球囊霉(Glomus versiforme (Karsten) Berch)对红橘(Citrus tangerine Hort. ex Tanaka)叶片活性氧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胁迫显著抑制了地表球囊霉对红橘根系的侵染,抑制率为33%.在正常供水和水分胁迫下,接种地表球囊霉处理的红橘叶片磷含量显著增加,与未接种处理相比,分别增加了45%和27%,丙二醛(MDA)和H2O2含量分别降低了25%、21%和16%、16%.正常供水和水分胁迫下接种地表球囊霉增强了叶片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提高了可溶性蛋白质、还原型抗坏血酸(ASC)和总抗坏血酸(TASC)含量.水分胁迫下接种处理显著降低了叶片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含量,与正常供水相比降低了31%.表明菌根化红橘植株的抗旱性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