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1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6年   2篇
  1963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271.
本文对混合单克隆抗体ELISA直接法和ELISA夹心法检测包虫病人循环抗原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ELISA夹心法对细粒棘球蚴囊液纯化抗原的最低检出量(1.2ng/ml)较直接法(10ng/ml)低,但检测包虫病人循环抗原时,ELISA直接法的阳性检出率为56.39%(27/48),ELISA夹心法为60.4%(29/48),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法同时检测14份猪囊尾蚴病人血清和44份正常人血清,均未出现假阳性反应。  相似文献   
272.
根据445例哈萨克族(哈族)及662例汉族新生儿的体格发育调查资料,计算出哈,汉族新生儿的7项身体形态指数并比较身体形态指数的性别、民族差异,表示营养状况的指数值哈族新生儿皆大于汉族新生儿,男孩多大于女孩,而表示体型的身高胸围指数,身高坐高指数值为男孩小于女孩。  相似文献   
273.
目的:探讨年轻乳腺癌患者的病理特点,为其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2015年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35岁年轻乳腺癌患者86例以及35岁的中老年乳腺癌患者313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年轻乳腺癌组患者就诊时分期较晚者(III期)比例、腋窝淋巴结转移率及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率明显高于老年乳腺癌患者,而年轻乳腺癌患者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阳性率明显低于老年乳腺癌患者(P0.05)。结论:与中老年乳腺癌患者相比,年轻乳腺癌进展更快且侵袭性、转移能力更强,内分泌治疗的效果差,预后也较差。  相似文献   
274.
利用解剖、HE和AB-PAS染色技术研究了菲牛蛭消化系统的形态结构及组织化学特征。结果表明, 菲牛蛭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单细胞唾液腺组成。消化管包括口、咽、食道、嗉囊、肠、直肠和肛门。口开孔于前吸盘腹中部, 口腔内有3片呈三角形排列的颚片, 颚片由辐射肌和横纹肌构成, 其脊上具单列细齿, 可切开寄主皮肤。单细胞唾液腺开口于颚片两侧的乳突上, 可分泌蛭素; 咽呈短球形, 由黏膜层、肌层和外膜构成,肌层发达; 食道短而窄, 黏膜层见少量杯状细胞和大量嗜酸性颗粒; 嗉囊两侧有10对侧盲囊, 最后一对侧盲囊最长且延伸至肛门两侧; 肠部尚无明显分化, 可细分为肠和直肠。肠前段腔内有多个盲囊状的细管, 形成 肠内盲囊, 黏膜层具较多腺细胞, 黏膜下层发达, 具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细胞; 直肠肠腔明显大于肠的肠腔, 褶皱高度明显比肠的低, 上皮细胞间可见少量杯状细胞。AB-PAS染色结果显示菲牛蛭消化管黏液细胞有4种类型: Ⅰ型被染成红色, Ⅱ型被染成蓝色, Ⅲ型染成紫红色, Ⅳ型染成蓝紫色。口腔部黏液细胞分布以Ⅳ型和Ⅲ型为主, 少量Ⅱ型与Ⅰ型黏液细胞, 咽部以Ⅲ型为主, 食道、嗉囊、肠前部以及直肠壁均无酸性和中性黏液细胞存在, 肠中后部以Ⅰ型为主, 肛门壁存在大量的Ⅱ型黏液细胞。讨论了菲牛蛭消化管结构特点与食性的关系等问题, 发现肠是菲牛蛭整个消化管最主要的消化和吸收场所, 且消化管特殊的结构特征决定了菲牛蛭主要以血液作为食物来源。  相似文献   
275.
研究旨在探讨泥鳅精子受精时限及为其人工繁殖提供基础资料。采用光镜、电镜技术对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精子、卵子和不同时间段的受精卵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泥鳅精子头部无顶体,主要为核占据,核凹窝较浅,中段具不对称的袖套,尾部轴丝为9+2结构,无侧鳍。卵子动物极卵膜仅有一受精孔,受精孔为深凹陷、短孔道型。在20-21℃水温条件下,授精后3s,精子开始穿过精孔管或已经进入卵子;授精后5-8s,形成精子星光;授精后70s,卵子处于第二次减数分裂后期;授精后6-8min,第二极体形成,等待排出;授精后20-25min,雌雄原核融合;授精后25-30min,受精卵进入第一次有丝分裂中期;授精后40-45min,第一次有丝分裂结束,二细胞形成。研究表明:成熟卵子精孔管内口径(2.2860.364)m,而精子头部直径与其接近,单精受精;入水后150s内可受精。  相似文献   
276.
甲胎蛋白胶体金检测试剂的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建立一种快速,简易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ICA)用于检测血清中的甲胎蛋白(AFP),将AFP单克隆抗体分别标记胶体金并包被硝酸纤维素膜,制成免疫检测层析试剂,血清中的AFP与金标记抗体结合,沿着硝酸纤维素膜移动,与膜上的固相抗体结合可形成肉眼可见的紫红色线条,此检测试剂对本室自制AFP参比品进行了检测,灵敏度达20ng/ml;对甘肃省肿瘤医院的176份癌症患者血清进行了检测。结果与ELISA法相一致,本法检测AFP快速,简便,结果准确,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77.
职业献血员中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感染状况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了解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四省区职业献血员中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的感染状况,以便为在职业献血员中开展HTLV普检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采用双抗原夹心ELISA法检测了四省区10个单采浆站的7416份血浆样本。结果 HTLV(1+2)抗体阳性7例,总阳性率0.09%,其中男性4例,感染率0.09%,女性3例,感染率0.10%;18-25年龄组2例,感染率0.09%,25-35年龄组4例,感染率0.10%,35-45年龄组1例,感染率0.08%。经过分析比较发现,HTLV感染率在职业献血员中与所报道的正常人群的感染率无显著差异,同时发现,在职业献血员中,HTLV感染的阳性率无性别差异,无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   
278.
烷烃对P450酶的诱导及二元酸发酵工艺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α、ω 长链二元酸 (Long chainα ,ω dicarboxylicacid ,DCA)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是合成工程塑料、香料、耐寒性增塑剂、涂料、液晶等物质的重要原料。目前主要利用热带假丝酵母 (Candidatroplicalis)转化烷烃生产[1,2 ] 。在以往发酵的过程中 ,通常在初始培养液中加入 5 %~10 %的烷烃。且有文献表明在发酵初期加入烷烃有利于产酸的提高。但我们的研究表明 ,在发酵初期加入烷烃也有其不利的一面 ,如高浓度的烷烃对于菌体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且有实验表明 :适当提高细胞的培养液…  相似文献   
279.
为了解植被恢复对侵蚀红壤可溶性有机质含量及结构特征的影响, 以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植被恢复后的侵蚀红壤及对照裸地为研究对象, 对两试验地0-60 cm深土壤中可溶性有机质的含量及光谱学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侵蚀红壤植被恢复后,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显著提高, 在土表到60 cm深度的6个10 cm土层中, 植被恢复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为对照裸地相应土层的5.6、4.7、4.6、3.1、2.4及2.2倍。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在两试验地之间的差异在各土层中不一致。植被恢复各土层侵蚀红壤可溶性有机质的芳香化指数显著高于对照裸地, 荧光发射光谱腐殖化指数略高于对照裸地, 植被恢复后的侵蚀红壤与对照裸地间荧光同步光谱腐殖化指数无明显差异。荧光同步光谱图中, 两试验地侵蚀红壤可溶性有机质的吸收主要为类蛋白质及芳香性脂肪族荧光基团的吸收。傅里叶红外光谱结果显示, 与对照裸地相比, 植被恢复后的侵蚀红壤土壤可溶性有机质中官能团种类更多, 且含有更多芳香碳及羧基碳。两试验地土壤可溶性有机质均表现为芳香化及腐殖化程度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相关性分析显示, 土壤可溶性有机质的芳香化及腐殖化指数与土壤碳氮总量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总之, 侵蚀红壤经植被恢复后,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及可溶性有机质的芳香化指数显著提高, 可溶性有机质的腐殖化指数略有增大, 可溶性有机质结构更复杂, 更不易被分解, 因此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280.
河南济源发现亚洲宽耳蝠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2016年2月于河南省济源市邵原镇引水渠黄背角村段(35°15′8.4″N,112°6′34.5″E,海拔658 m),采集到1只冬眠的雄性宽耳蝠。其前臂长40.4 mm,外耳廓近方形,具明显横嵴,并在额部相连,无耳突,耳屏呈三角形;头骨较扁平,颅全长为14.9 mm;齿式为2.1.2.3/3.1.2.3=34。通过外部形态、头骨参数、分子数据(Cyt b和ND1基因)比对,鉴定为亚洲宽耳蝠(Barbastella leucomelas),是河南省翼手目分布新纪录,标本现保存于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