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5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3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团花树形成层扩展蛋白基因cDNA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团花树(Anthocephalus chinensis)枝条形成层的cDNA为模板,参照α-Expansm基因(EXPA)序列设计兼并引物,进行RT-PCR.以得到的扩增产物为基础,采用RACE技术得到扩展蛋白基因全长cDNA,命名为AcEXPl.AcEXPl全长979 bp(GenBank注册号为FJ417847),开放阅读框为777 bp,编码258个氨基酸,并具有Expansin特有的保守序列和结构域.经过比对分析,该基因编码的氡基酸序列与毛白杨、欧洲山杨×美洲山杨、樱桃和矮牵牛的α-Expansin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85%、85%、84%和83%.这为研究EXP基因与团花树木质部生长速度和材质的关系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2.
对紫萁属Osmunda五种植物:狭叶紫萁D angustifolia Ching、紫萁O japonica Thunb.、华南紫萁O vachellii Hook.、粗齿紫萁O banksifolia(Presl)Kuhn和粤紫萁O.mildei C.Chr.的体细胞染色体形态和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染色体的行为进行了研究.五种紫其属植物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均为2n=44,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狭叶紫萁,紫萁、华南紫萁和粗齿紫萁染色体配对和联合行为正常,中期I染色体构型多为环状二价体,粗齿紫萁偶尔可观察到三价体和单价体,狭叶紫萁中期I偶可观察到1-2个提早分离的单价体,后期II可观察到染色体桥和断片,据此推测易位和倒位等染色体畸变作用在紫萁属植物物种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粤紫萁是华南分布的一个特有珍稀种、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前期到中期无染色体配对和联会,导致染色体后期行为异常,80%的孢子母细胞有落后染色体和不均等分离现象,形成的孢子几乎完全败育,基于粤紫萁减数分裂显著偏离正常的同源染色体配对和联会现象,结合核型方面和形态学方面证据,认为粤紫萁是一个杂交种.  相似文献   
203.
大鸨求偶场的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万冬梅  赵匠  高玮  王海涛  程瑾瑞 《生态学报》2004,24(11):2597-2601
20 0 0年和 2 0 0 1年的 4~ 7月 ,在吉林省西北部和内蒙古东北部草原地带 ,采用观察法及样方法对大鸨 (Otis tardadybowskii)的求偶炫耀行为及求偶场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大鸨具有集群炫耀的特点 ,雄鸨一天之中有两个求偶炫耀高峰期 ,上午为 7:0 0~ 9:0 0 ,下午为 16 :0 0~ 17:30 ,下午的炫耀强度较早晨略弱。求偶场选择在坡度平缓、视野开阔的草原岗坡的下坡腰和坡底 ,而且是在土质松软、土壤颗粒较细的地方。草原火烧对其求偶场选择具有一定影响。在火烧地 ,高度为 2 0~ 30 cm植物所占比例、植物种类数、植被盖度、植物均高和线叶菊密度是主要因子 ;在非火烧地 ,枯草比例和枯草厚度是重要因子 ;综合来看 ,在植被结构上 ,其求偶场主要选择在植物种类丰富、植株相对较高及裸地比例和地面枯草厚度较小处  相似文献   
204.
植物激素相关microRNA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microRNA(miRNA)是22nt左右的非编码RNA,主要在转录后水平调节基因的活性。miRNA通过与靶基因的互补位点结合从而降解靶基因mRNA或抑制其翻译。近年的研究发现,miRNA在植物生长发育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目前已知一些miRNA参与植物激素信号途径的切入点,这为我们了解miRNA和植物激素在植物发育中的作用提供了新思路。本文综述了miRNA参与植物激素信号应答及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并对一些miINA在植物激素信号应答中可能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5.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主要是胃酸、胃蛋白酶侵袭球部粘膜,前者攻击力超过后者防御力所致。主要变现为患者突然出现腹部持续剧痛、空腹疼痛,饱后缓解等,本文主要根据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的专业技术进行具体的分析,运用影像查找病情原因,用超声确定病情部位,说明超声检测的重要性以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的病情的主要原因与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206.
目的:探讨黄芪多糖对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增殖与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MM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M-BMSC)及正常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ND-BMSC).取第3代BMSC,测定细胞的生长曲线及细胞因子的表达.分别采用MTT法、细胞流式术检测不同浓度APS对MM-BMSC的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的影响,ELISA法测定IL-1β与IL-6的表达水平.结果:成功分离得到MM-BMSC和ND-BM-SC,细胞生长曲线显示MM-BMSC增殖缓慢,倍增时间为86h,而ND-BMSC的倍增时间为60h,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基础正常情况下,MM-BMSC与ND-MSC分泌的IL-1β、IL-6的水平有明显差异(P<0.05).APS可促进MM-BMSC增殖,其中1 mg/mL APS的作用最为明显(P<0.01).MM-BMSC基本都处于静止期,1 mg/mL APS处理的MM-BMSC处于G0/G1期细胞比例较其明显降低(P<0.05),S,G2/M期细胞比例较其明显增高(P<0.05),且1 mg/mL APS可显著下调MM-BMSC分泌IL-1β及IL-6的水平(P<0.05).结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IL-1β、IL-6分泌水平异常,1 mg/mL黄芪多糖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并下调其IL-1β,IL-6的分泌.  相似文献   
207.
目的:总结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2200例择期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并分析手术前后的止血率、并发症及肝功能指标等。结果:近期随访率78%(1716/2200);其中,上消化道出血史88.3%(1515例),手术止血率为99.1%(1701例),围术期病死率为1.3%(22例),主要死亡原因为感染和肝肾功能衰竭;并发症情况:发热39.8%(683例)、腹腔内出血2%(34例)、门静脉系统血栓51%(875例)、胸腹腔感染3.7%(63例)、肝脓肿0.7%(12例)、胃瘘0.3%(5例)及胰瘘0.3%(5例)。丙肝肝硬化脾切除抗病毒103例,预防手术112例,丙肝切脾抗病毒、预防手术围手术期无死亡;肝功能Child分级:术前85%为A级,术后94%为A级;ALB、TBil、PT及腹水消失率均明显好转。结论: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门静脉高压症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具有积极的作用,可获得较好的近期疗效,并发症经对症处理可消除或缓解,但如何有效降低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形成仍需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8.
目的:探讨脾动脉栓塞术后严重脾粘连脾切除手术技巧,为临床实践提供可借鉴的方法。方法:收集我院2005年4月-2013年6月收治的18例脾动脉栓塞术后严重脾粘连行脾切除术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中特殊处理及术后恢复情况等。结果:18例患者均顺利恢复出院,无围手术期死亡,开腹后到脾切除完成平均耗时55 min、出血550 mL。术后并发症为腹水(8例)、肺部感染(1例)、胰瘘(1例)及腹腔内出血(1例)。结论:脾动脉栓塞术后出现严重脾粘连行脾切除术,手术风险较大,手术时间、术中出血较常规脾切除术明显延长、增多。规范手术操作,细致分离脾周粘连,合理处理脾蒂,是安全、有效完成此类脾切除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9.
纳米二氧化钛对纤毛虫阔口游仆虫超微结构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纳米二氧化钛(nano-TiO2)对纤毛虫阔口游仆虫细胞(Euplotes eurystomus)超微结构的影响,研究选取了两种粒径(5 nm、25 nm)的TiO2对阔口游仆虫进行毒性处理,并采用透射电镜术对其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纳米TiO2能穿破核膜及线粒体膜,并可引起阔口游仆虫背腹表膜下微管层局部缺失、细胞质空泡化、细胞核核仁减少及染色质聚集浓缩、线粒体变形瓦解等现象;与25 nm TiO2相比,5 nm TiO2对细胞的损伤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210.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富硒灵芝治疗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模型建立成功后富硒灵芝治疗组给予富硒灵芝水灌胃治疗,模型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辅助对比,空白对照组不加以任何干涉,分别于6周和12周处死大鼠各半。大鼠肝脏HE染色显示,治疗6周后富硒灵芝组脂肪变性程度及细胞肿胀相较于模型组明显减轻,炎性细胞浸润及坏死灶较模型对照组明显减少,富硒灵芝12周组大鼠比富硒灵芝6周组肝脏改善效果更佳;治疗6周后,富硒灵芝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肝脏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MDA和GSH,差异显著(P0.05);SERBF-1mRNA和蛋白表达:富硒灵芝6周组与模型对照6周组相比,只有微小差异(P0.05),12周富硒灵芝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差距则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CCαmRNA和蛋白表达:富硒灵芝6周组与模型对照6周组相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周时差异更加显著;胰岛素抵抗指数6周时没有改善,12周时呈现出统计学意义(P0.05)。因而推测,富硒灵芝可通过调控大鼠ACCα的表达、以提高抗氧化能力及改善肝功能来治疗NAFLD,但药效疗程较长,可能需长期服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