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9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31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3篇
  1973年   2篇
  1966年   2篇
  1964年   2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51.
【目的】应用蓟马聚集信息素是蓟马害虫绿色防控的重要措施。本研究旨在明确载体中西花蓟马聚集信息素2种组分(S)-2-甲基丁酸橙花酯和(R)-乙酸薰衣草酯的释放规律,为开发有效的诱芯提供指导。【方法】应用固相微萃取(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室内测定2种载体中2种组分连续7 d的释放速率,并测定2种组分最佳配比时,2种组分的释放比值;通过田间诱集试验,比较2种载体诱芯的田间诱集效果。【结果】结果表明,橡胶塞和PVC管2种载体中2种组分的释放规律相反。相同剂量下,橡胶塞中(S)-2-甲基丁酸橙花酯的释放速率高于PVC管中释放速率,而橡胶塞中(R)-乙酸薰衣草酯的释放速率低于PVC管中释放速率。当(S)-2-甲基丁酸橙花酯和(R)-乙酸薰衣草酯8︰1混合加入载体时,橡胶塞中2种组分2-7d的释放比值在5.84-19.24之间,与西花蓟马聚集信息素组分的释放比值相似。而PVC管中2种组分2-7 d的释放比值相对稳定,维持在4左右。田间诱集试验结果表明,当中(S)-2-甲基丁酸橙花酯和(R)-乙酸薰衣草酯比例为8︰1时,橡胶塞载体诱芯的诱集效果优于PVC管载体诱芯。【结论】橡胶塞是西花蓟马聚集信息素释放的合适载体。另外,由于PVC管中2种组分释放比值相对稳定,优化加样比例后其也可作为聚集信息素释放的候选载体。  相似文献   
952.
953.
氯胺酮是一种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阻滞剂,低剂量氯胺酮具有良好的镇痛、抗炎和抗抑郁作用,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低剂量氯胺酮对于高级认知功能的影响尚未全面阐明。工作记忆是涉及众多复杂认知活动的关键功能,有研究显示低剂量氯胺酮急性或慢性使用均会损伤工作记忆,其神经机制也开始受到关注。深入分析低剂量氯胺酮对于工作记忆的影响及其机制对于指导氯胺酮的临床使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低剂量氯胺酮作用于神经系统的药理作用途径,以及工作记忆本身的神经环路机制,进而回顾了近年来关于低剂量氯胺酮对工作记忆的急性和慢性作用的相关研究,并重点分析了低剂量氯胺酮损伤工作记忆的可能的神经机制,希望对低剂量氯胺酮在临床中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54.
自1971年Beringer等第一次将质粒pRP4、pR68.45引入根瘤菌中进行研究以后,Beringer等又利用质粒pRP4等诱动豌豆根瘤菌的染色体基因转移到营养缺陷型受体中;Pilacinski和Schmidt报道了P1组质粒在4株大豆根瘤菌之间的转移情况,其中有3个菌株可以转移;宁林夫等研究了质粒pRP1::Tn501、pRP1等由紫云英根瘤菌Nod~+菌株转  相似文献   
955.
自1971年Beringer等G3]第一次将质粒 pRP4, pR68.45引入根瘤菌中进行研究以后, Beringer等[41又利用质粒pRP4等诱动豌豆根 瘤菌的染色体基因转移到营养缺陷型受体中; Pilacinski和Schmidt17,报道了P1组质粒在 4株大豆根瘤菌之间的转移情况,其中有3个 菌株可以转移:宁林夫等〔13研究了质粒pRPI:. Tn501, pRPI等由紫云英根瘤菌Nod{菌株转 移到Nod一变异株中,并诱动了结瘤基因的转 移。本文介绍质粒pRP1: : Tn501在不同种的 根瘤菌之间、根瘤菌与根癌农杆菌之间,以及它 们与大肠杆菌之间的转移和表达情况。  相似文献   
956.
957.
姜科姜黄属植物是市场上重要的鲜切花和园林绿化品种,且多数物种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但姜黄属目前主流的块茎分株繁殖法面临着诸如繁殖质量可控性差、速度慢等一系列问题,因而限制了其市场的规模发展。姜黄属植物的组织培养快繁技术能为其提供高效的繁殖途径,批量生产出优质可控的种苗,为满足市场需求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本研究总结出姜黄属组织培养过程中各阶段的技术现状,通过不同培养方法探讨了目前姜黄属植物组培技术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方向,希望为姜黄属植物组培快繁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