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3篇
  免费   101篇
  国内免费   410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93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6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5篇
  1965年   5篇
  1964年   4篇
  1963年   3篇
  1959年   3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目的:探讨普贝生促进宫颈成熟,提高足月妊娠经阴道分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20例足月妊娠的未临产孕妇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其中试验组50例给予阴道后穹隆置入普贝生1~2次,对照组50例给予小剂量催产素静脉滴注,比较两组宫颈成熟度,分娩情况及对于产妇、新生儿的影响。结果:①试验组宫颈Bishop评分增加3.81±1.04,对照组增加3.09±1.1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试验组促宫颈成熟的显效率为78.33%,总有效率为91.67%,高于对照组35.00%显效率和63.33%总有效率(P〈0.01)。③试验组阴道分娩率73.33%,进入产程时间(34.19±13.20)h,产程(8.47±2.68)h,对照组阴道分娩率41.67%,进入产程时间(52.14±16.05)h,产程(12.25±3.73)h,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0.05)。④试验组产后出血量(225.31±67.80)ml,新生儿体重(3369.48±311.65)g,Apgar评分9.52±0.39,对照组产后出血量(232.44±75.76)ml,新生儿体重(3417.63±359.68)g,Apgar评分9.48±0.4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贝生可有效促进足月妊娠产妇的宫颈成熟.提高经阴道引产成功率,降低剖宫产率,且安全性好,对母儿影响小。  相似文献   
112.
目的:检测脊神经切断大鼠背根节(DRG)神经元重复放电能力和钠电流的变化,并研究介导其电流变化的钠通道亚型的表达情况。方法:脊神经切断术后2~8d慢性痛大鼠模型背根节急性分离,对中等直径DRG神经元运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神经元放电和钠电流的变化。对背根节神经元进行RT-PCR检测,分析其钠通道亚型的表达情况。结果:电流钳下,实验组DRG神经元在电流刺激下产生重复放电,而对照组神经元多诱发单个动作电位,电压钳记录发现实验组背根节神经元快钠电流和持续性钠电流幅值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CR结果显示,Nav1.3、Nav1.7和Nav1.8通道亚型mRNA表达显著增高。结论:钠通道介导了脊神经受损模型的DRG神经元兴奋性增高,持续性钠电流可能通过调节阈下膜电位振荡的产生调节神经元兴奋性。  相似文献   
113.
目的:观察生半夏、南星中药水提物对缺氧环境中人胃癌细胞株BGC823细胞HIF-1α蛋白表达和侵袭力的影响。方法:运用CoCl(2氯化钴)诱导BCG823细胞缺氧,使得细胞中HIF-1α蛋白表达升高.实验组加入生半夏、南星水提物对细胞进行预处理,然后在进行缺氧诱导。通过甲基噻唑基四唑法(MTT)检测细胞活性,使用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变化,RT-PCR、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HIF-1α mRNA及蛋白含量及变化。结果:生半夏、南星水提物能抑制人胃癌BGC823细胞的增殖;生半夏、南星水提物均能抑制缺氧诱导胃癌细胞的侵袭力,并且能降低HIF-1α mRNA及蛋白表达。结论:生半夏、南星水提物可抑制人胃癌BGC823细胞的增殖,抑制人胃癌BGC823细胞侵袭力,可能通过降低HIF-1α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4.
115.
酒精依赖的产生机制是由特定的GABAA受体亚单位介导的,并且能够影响其它GABAA受体亚单位,使其对一定剂量的酒精敏感.此外酒精还可以通过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影响GABA在大脑不同区域及核团单元的表达.焦虑、抗惊厥、镇静催眠、认知功能障碍等由酒精依赖产生的现象或者机制,均与GABA受体的介导有关.这些机制包括酒精对GABAA受体的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以及GABA的合成和释放.因此对GABAA受体功能的研究,将有助于人们关注酒精依赖现象及其治疗手段,为寻找酒精依赖治疗药物和治疗酒精中毒的机制的提供新线索.  相似文献   
116.
目的:观察姜半夏乙醇提取物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姜半夏乙醇提取物(终浓度为1mg/ml,0.5mg/ml,0.25mg/ml,0.125mg/ml)处理SGC7901细胞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通过甲基噻唑基四唑法检测细胞增殖状况、描绘生长曲线,使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观察药物干预后细胞ATP酶活力;AnnexinV-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ITC)/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双标记法流式细胞术检测姜半夏乙醇提取物对SGC7901细胞诱导凋亡的情况。结果:不同浓度姜半夏乙醇提取物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人胃癌SGC7901细胞的增殖;在姜半夏乙醇提取物诱导细胞后细胞发生了边缘毛刺、体积缩小等形态学变化,同时可见细胞折光度和贴壁能力下降;AnnexinV-FITC/PI双标记法检测显示姜半夏乙醇提取物可诱导细胞发生凋亡;细胞总ATP酶活力在药物干预72小时后出现明显下降;并且随着药物浓度增加细胞凋亡率、细胞形态异常改变以及ATP酶活力抑制作用均呈上升趋势。结论:姜半夏乙醇提取物可抑制人胃癌SGC7901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抑制细胞ATP酶活力。  相似文献   
117.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单抗血小板治疗,治疗组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治疗3个月后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3.3%,显著高于对照组(76.7%),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LVEF、CO、E/A显著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ACS,可以强化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并增强抗栓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8.
马铃薯是淀粉生产中重要的农作物之一,而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Ⅲ是可溶性淀粉合成酶的主要活性成分,通过基因工程的手段来研究SSⅢ基因在淀粉合成中的功能可以用于改良马铃薯淀粉的品质.本研究采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强组成型表达启动子CaMV 35S驱动的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Ⅲ基因的RNA干扰表达载体导入马铃薯栽培品种克新1号和克新4号中,获得了65株卡那霉素抗性植株.对抗性植株PCR检测结果表明,SSⅢ基因的干扰片段已整合到马铃薯基因组中,RT-PCR检测表明SSⅢ基因在转录水平上受到了明显抑制.该研究为马铃薯淀粉品质的改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9.
记中国首次发现的"真古兽类" (eupantotherian)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在中国首次发现的采自辽宁黑山县八道壕矿区早白垩世晚期沙海组的一件“eu- pantotherian”(“真古兽类”)下颌骨化石。标本保存了最后两个前臼齿和4个臼齿,它以抬高的下颌角突,半臼齿化的最后一枚前臼齿,臼齿上面积增大但未发育成完整盆形的跟座,尚未形成的facet-5,及加长的最后臼齿等特点有别于所有已知的“eupantotherian”和具有雏形磨楔式臼齿的Kielantherium,被命名为一新属新种,Mozomus shikamai gen.et sp.nov.(鹿间明镇古兽),并由它而创建了一新科,Mozomuridae fam.nov. “Eupantotherian”是早期哺乳动物演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从无跟座的对齿兽(sym- metrodont)到具有磨楔式(tribosphenic)臼齿兽类的中间类型。早期兽类进化的成功模式是发育成具有磨楔式的臼齿,即在上臼齿上发育出原尖,而下臼齿的跟座形成由3个齿尖围成的盆状。这种结构扩大了牙齿的面积,使咀嚼切割能力更趋完善,今天的有袋类和真兽类均是如此。但在哺乳动物系统发育史上,“eupantotherian”类的化石发现不多,这给探讨具有磨楔式臼齿构造的两大门类(后兽类和真兽类)的起源带来不少困难和疑惑。而传统上的真古兽类形态分异又很大,并不是一个单系类群。其中有跟座发育较好者,如peramurans有可能更接近具有磨楔式臼齿兽类的基部位置,本文记述的Mozomus shikamai也应属于这一类型。具有雏形的被认为处于基干上的磨楔式臼齿类化石,迄今只有两种,即发现在英国早白垩世地层中的滨齿兽(Aegialodon)和蒙古早白垩世晚期Hoobor层的Kielantherium,前者仅有一颗下臼齿,后者由一枚下臼齿和一具有4颗臼齿的下牙床为代表。两种化石在分类上被归入单一的滨齿兽目(Order Aegialodontia Butler,1978),视为Boreosphenidans的基干(stem)。本文记述的Mozomus,其时代与Kielantherium的大体相当,在大小、齿式及臼齿形态上与后者也多有相近之处,但前者以其臼齿的facet-5尚未出现和跟盆发育不全等特点表明它较Kielantherium更为原始,不具备磨楔式臼齿的模式,因之不能归人Aegialodontia,而只能纳入”eupantotheri- ans”。但在后一类的组合中,Mozomus以它半臼齿化的最后前臼齿和面积增大但未发育成盆形的跟座等特点,又是组合中相当进步的类型。无论如何Mozomus的发现是在为数极少的向磨楔式臼齿模式进化的中间环节上增添了一件重要的化石标本,也增加了不少新的信息。它必会引起学者对这一进化过程的更加深入的反思和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0.
厌氧发酵法生物制氢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氢气是一种理想的能源,具有转化率高、可再生和无污染等优点。与传统制氢方法相比,生物制氢技术的能耗低,对环境无害,其中的厌氧发酵生物制氢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主要介绍了厌氧发酵生物制氢技术的方法和机理,分析了生物制氢的可行性,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