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3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35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7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7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5篇
  1962年   3篇
  1959年   4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壮族是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自秦代以来,壮汉杂居,互相通婚,血缘混杂。因此,壮汉居民在体质特征上是否存在区别一直是有关学者关注的一个问题。目前,有关研究报告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相去甚远。丁细藩等(1985)报告,壮族与汉族在体质特征方面除了极少数项目以外基本相似。赵桐茂等(1987)用分子遗传学的方法,对我国11个民族40个群体的具有明显种族特异性的Gm因子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壮族的Gm单倍型频  相似文献   
993.
SOD1基因编码的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是酵母细胞中最重要的抗氧化酶. 前期研究发现,SOD1基因缺失(sod1Δ)导致酵母细胞对真菌细胞壁抑制剂刚果红(Congo red, CR)的敏感性增加,提示细胞抗氧化能力与细胞壁稳定性相关. 本研究采用酵母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比较了CR胁迫条件下,野生型酵母细胞和sod1Δ酵母细胞的转录表达谱. 结果表明,与野生型酵母细胞相比,sod1Δ酵母细胞中260个基因发生了显著差异表达(140个基因表达上调、120个基因表达下调). 随机选取12个差异表达基因采用定量PCR验证,结果与芯片分析结果一致.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主要涉及细胞壁(几丁质合成)、细胞代谢、细胞防御(抗氧化和热冲击蛋白)、蛋白质合成以及大量功能未知基因. 进一步研究发现,CR处理后,细胞壁几丁质含量和细胞内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含量在sod1Δ酵母细胞中显著升高,而在野生型酵母细胞中无明显变化,与芯片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分析结果一致. 本研究提供了在全基因组水平上对SOD1基因与细胞壁应激反应之间关联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994.
甘肃省春小麦品种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技术,对甘肃省121个普通小麦品种(包括地方品种、育成品种和引进品种)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构成、不同等位基因间亚基变异及出现频率系统分析的结果表明,甘肃省春小麦品种HMW-GS等位基因Glu-Al编码1、2*、N(缺失)三种亚基,Glu-B1 编码 7 8、7 9、17 18、22、7、8、14 15七种亚基,Glu-D1编码2 12、2 11、5 10、2 10、10、4 11、3 12、N八种亚基,频率最高的亚基分别是Null(81.0%)、7 8(86.0%)、2 12(60.0%);一些优质亚基在现有品种中都存在,如甘春20、高台紫麦子等,作亲本用于品质改良有很大潜力,而且少数罕见亚基7、8、11也存在;不同来源的春小麦品种HMW-GS组成比较,优质亚基组成类型如1、7 8、5 10,1、17 18、5 10在育成品种中出现频率较高.  相似文献   
995.
体外研究汉滩病毒(Hantaan virus,HTNV)S基因及其5’端、3’端在BLCL(EBV-transformed B lymphoblastoid cell line,BLCL)内稳定表达的意义,为核蛋白T细胞表位的研究奠定基础。本研究从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建立与HTNV特异性CTL同源的患者自身的EB病毒转化的B淋巴母细胞系,将含有不同HTNVS基因片段的重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入BLCL,获得长期稳定表达,作为靶细胞系,为下~步进行CTL杀伤试验提供靶细胞系。设计4条引物,用PCR方法从PBV220-S22原核质粒中扩增出s基因全读码框(37—1326bp)及s基因5’端(37—501bp),S基因3’端(502—1326bp),用TA克隆将其克隆入pcDNA3.1/V5.His-TOPO载体中,成功构建pcDNA3.1-S及pcDNA3.1-S—N、pcDNA3.1-S-C真核表达载体,并通过脂质体转染至BLCL细胞中,进行了稳定表达。间接免疫荧光成功检测到pcDNA3.1-S及pcDNA3.1-S-N、pcDNA3.1-S.C在BLCL细胞中的表达。pcDNA3.1-S及pcDNA3.1-S—N、pcDNA3.1一S—C真核表达载体有较高的转染效率,目的基因能在宿主细胞中长期稳定表达,有利于研究HTNV-S基因在T细胞表位研究中的意义。建立的特异性CTL克隆对表达完整NP、NP羧基和氨基端肽段的靶细胞均有比较明显的杀伤效应,平均杀伤率分别为50.2%、39.0%和25-4%。HTNV-NP优势T细胞表位可能主要位于病毒核蛋白的羧基端。  相似文献   
996.
夏季南黄海浮游动物的垂直分布与昼夜垂直移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左涛  王荣  王克  高尚武 《生态学报》2004,24(3):524-530
对 2 0 0 1年 8月南黄海青岛外海至济州岛断面 ,浮游动物的日垂直变化、断面垂直分布及其与海区水文特征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共鉴定浮游动物 40种。断面浮游动物的平均丰度为 13 62 ind/ m 3 ;种类丰富度与暖水种数呈正相关 ,分布趋势为测区东部高、西部低 ;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 (Calanus sinicus)、小拟哲水蚤 (Paracalanus parvus)、拟长腹剑水蚤 (Oithona similis)、强壮箭虫 (Sagitta crassa)、近缘大眼剑水蚤 (Corycaeus affinis)。在不同水层 ,浮游动物丰度分布不同 ,随水深增加而减少 ,表层丰度最高 (3 2 2 1ind/ m3) ,温跃层和底层分别为 743 ind/ m3、43 8ind/ m3;种类组成也不相同 ,表层数量最多的种类为鸟喙尖头(Penilia avirostris)、温跃层及其以下水体为中华哲水蚤 ,其它主要种类亦表现不同水层取向。在连续观测站 ,根据浮游动物主要种类的昼夜垂直移动与温跃层关系 ,将之分为表层分布 ,近温跃层分布 ,底层分布及全水层分布 4种类型  相似文献   
997.
从供给情况、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价格走势两方面对“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产品市场进行回顾,总结“十二五”期间农产品市场供给和消费呈现如下特点:一是粮食市场供给宽松、市场需求疲软,导致国内库存压力巨大;二是农产品消费结构变化超出预期,食用植物油、肉类、禽蛋和奶类的消费连年增长。在此基础上,概述 “十二五”期间的主要农业政策调整,并根据期货市场合约的价格走势,预测未来一年的农产品市场走势,总结“十三五”农业政策的调整方向。  相似文献   
998.
动物与其生存环境变量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生态学家们广泛关注的问题.啮齿动物作为荒漠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功能群,其数量大小和生态功能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生境中的植被为啮齿动物提供赖以生存的食物资源和栖息地,了解啮齿动物群落与植被特征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动物群落变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不同植被条件下啮齿动物群落的结构不同,Hernández等(2005)研究发现北美Chihuahuan荒漠的灌木生境中啮齿动物密度高于草地生境.  相似文献   
999.
为了探讨无瓣海桑的生物毒性作用,采用哺乳类动物大鼠,国际规定的标准毒性实验用鱼斑马鱼以及红树林内主要鱼种弹涂鱼为受体,进行了大鼠急性经口毒性固定剂量毒性反应观察,斑马鱼和弹涂鱼的改进寇氏法毒性实验以及半致死量浓度(LC50)和95%可信限计算,结果表明:在5000 mg/kg体重下,无瓣海桑的果实和叶子浸提液都未对大鼠产生任何毒性表现,14 d的死亡率为0,半致死量(LD50)大于5000 mg/kg体重,属于无毒物质;对鱼类毒性,相同鱼种下,果实水浸提液毒性强于叶子水浸提液,相同水浸提液下,弹涂鱼对毒性敏感度超过斑马鱼,半致死浓度24 hLC50>4 8 hLC50>72 hLC50>96 hLC50>1000 mg·L-1,属于低毒物质.根据以上初步得出无瓣海桑不会对周围生物造成毒性危害.  相似文献   
1000.
为了弄清不同浓度条件下nTiO2对大型溞(Daphnia magna)生长繁殖的影响,以6个浓度nTiO2溶液进行大型溞21 d连续培养试验,结果表明:nTiO2浓度<1 mg·L-1时,其对大型溞的生长繁殖的不利影响不显著;nTiO2浓度>1 mg·L-1时,不利影响差异显著,且表现出随着浓度增加,存活率和繁殖受到明显抑制。第一次怀孕、产仔天数、产仔次数、一次产仔以及产仔总数都明显减小(p<0.05)。当nTiO2浓度为5 mg·L-1时,繁殖基本上停止,内禀增长率rm由0.347(对照)降到0.106。nTiO2对大型溞的21 d LC50为4.16 mg·L-1。24h富集试验结果表明:大型溞在24 h内对nTiO2的蓄积负荷量呈现随浓度和时间的增加而增强的趋势,在低浓度(2 mg·L-1)和高浓度(10 mg·L-1)条件下,大型溞均在24 h时达到最大负荷量。72 h净化试验结果是:大型溞对nTiO2的净化能力与其富集时的浓度条件有关,富集浓度低(2 mg·L-1)的,其自身的净化能力强;富集浓度高(10 mg·L-1)的,其自身的净化能力弱;前者的生物半减期T1/2为63.3 h,后者的生物半减期T1/2为181.9 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