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6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99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66年   1篇
  195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1.
对“探究种子的成分”实验的改进初中生物第一册(上)实验五是“探究种子的成分”。我们在组织学生实验时,对教材上的部分操作做了适当修改,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具体做法如下:(1)实验前几小时,将面粉加适量食盐和成面团。实验时切小块分发给学生。这样揉挤面筋...  相似文献   
92.
基于两种轨迹模型的褐飞虱迁飞轨迹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异地预测是迁飞性害虫发生预测的重要内容,迁飞轨迹模拟和预测是能较好地反映害虫迁飞时空动态的一种异地预测方法。褐飞虱作为我国水稻生产上的一种重要迁飞性害虫,其迁飞轨迹的准确预报,可为其灾变预警和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为了比较选择一些准确性好、分辨率高、易于推广应用的害虫迁飞轨迹模型,选取2006年7月初发生在湖南省洪江市的一次褐飞虱重大北迁过程作为典型个例,运用中尺度天气研究和预报模式WRF,结合NCEP气象再分析数据,利用HYSPLIT和FLEXPART两种轨迹计算模式对褐飞虱迁飞轨迹进行模拟,并验证模型模拟和计算的准确度和精确度。研究结果表明:(1)WRF-HYSPLIT和WRF-FLEXPART两种轨迹计算模式在虫源地、迁飞路径(迁飞方位角和走向)、迁飞高度、迁飞速率和迁飞距离计算上总体趋势一致,但存在一定的差异,后者的起伏变化大于前者。(2)尽管两种耦合模式在调用WRF模式输出的预报场物理变量方面有很多相同之处,但WRF-FLEXPART耦合模式在运行计算过程中比WRF-HYSPLIT耦合模式多考虑了对流参数、地表胁迫和各种地形参数,因而能更全面地反映中尺度天气过程(特别是对流性天气过程)对昆虫起飞、空中飞行和降落的动力作用,也能更真实地反映地表物理过程、大气湍流结构和地形起伏对褐飞虱种群迁飞的影响。(3)从褐飞虱种群对生境和取食条件选择上看,两种模式模拟的各高度迁入种群的虫源区、迁飞路径和降落地都是合理的、准确的。但从褐飞虱迁出、空中飞行和降落所处的三维流场来看,WRF-FLEXPART模式轨迹走向与盛行气流方向的吻合度要明显高于WRF-HYSPLIT模式。(4)两种模式均可作为业务工具在迁飞性害虫测报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3.
江苏海门蛎岈山牡蛎礁生态现状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基于2013—2014年间的生态调查结果,评价了江苏海门蛎岈山牡蛎礁的生态现状。无人机航拍结果显示,江苏海门蛎岈山分布有750个潮间带区牡蛎礁斑块,总面积约为201519.37 m2;与2003年相比,海门蛎岈山牡蛎礁面积约下降了38.8%。活体牡蛎的平均盖度约为66%,2013年5和9月熊本牡蛎Crassostrea sikamea的平均密度分别为(2199±363)个/m2和(2894±330)个/m2。2013年5月海门蛎岈山熊本牡蛎种群的平均肥满度(CI)和性腺指数(GI)分别为(9.76±0.95)%和(1013±82)mg/g,均显著低于浙江象山港养殖的熊本牡蛎种群(P0.05)。海门蛎岈山熊本牡蛎的单倍体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119和0.00028,均高于长江口野生种群和浙江象山港养殖种群。海门蛎岈山熊本牡蛎种群受到尼氏单孢子虫(Haplosporidium nelson)的轻度浸染,其感染率(17.2%)低于浙江象山港养殖群体(47.3%)。泥沙沉积和人类捕捞是江苏海门蛎岈山牡蛎礁面临的主要胁迫因子,今后牡蛎礁恢复的重点是增加附着底物的数量。  相似文献   
94.
森林公园在我国自然保护区系统中的地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针对我国森林公园建设发展迅速的现状,阐述了“森林公园”的自然保护性质和作用,提出“国家自然保护区系统”的概念,将森林公园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三个体系同视为“国家自然保护区系统”中的三个组成部分,并阐述了这三个体系各自的特点、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同时,还提出进一步加强森林公园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95.
程新民 《人类学学报》1988,7(3):286-286
前不久,长春地质学院师生在野外实习时,于长春市南郊红咀子发现一旧石器地点。在伊通河一级冲积阶地的下部,距地表三米深的砂层中发现猛犸象和东北野牛等哺乳动物化石。同层出土的还有石片一件,原料为水晶,呈铲形,其台面稍残,系后期破损,但半锥体和放射线清晰可见,其背面有多块浅平的石片疤,可以肯定是一件锤击石片,其边缘尚有细小的疤,可能是使用痕迹。
旧石器和猛玛象等哺乳动物化石一起出土, 表明其地质时代属晚更新世, 文化时代可能是旧石器时代晚期。此次发现为在该区寻找古人类和古文化遗存提供了线索, 对研究当地 第四纪古气候、古地理也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6.
水稻早釉品种遗传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日志  姜文正  汪新民 《遗传》1980,2(1):13-16
木世纪巾叶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结合生物统计学和遗传学的方法,对主要作物的数量性状遗传传递规律进行了研究[1].本文选取当前我国南方稻区大面积生产的早杣品种为试验材料,应用变量分析法,不但分析研究了其主要性状的平均值,遗传力及性状间的表现型,遗传型的相关稀疏,而且研究了选择单一性状时产量的遗传进度(即遗传获得量)和有关选择指数.  相似文献   
97.
促性腺激素对林麝泌香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麝的泌香与脑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关系作者以于1930年作过初步报道。为了充分证明促性腺激素对麝泌香的作用,我们于1980年又作了LH、FSH的重复实验,并增加HCG的实验内容。 一、实验对象、药品和方法:取圈养的林麝(Moschus berezovkii Flerov)16头,分为3组,Ⅰ组为LN、FSN实验组6头;Ⅱ组为HCG实验组4头;Ⅲ组为对照组6头。1980午3月均取完麝香。 LH、FSH系武汉生化制药厂生产,为猪脑垂体前叶提取的糖蛋白质激素。HCG来自人胎盘绒毛膜,系北京市朝阳区东风制药厂生产。  相似文献   
98.
2010年4~8月在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样点法对荒漠伯劳(Lanius isabellinus isabellinus)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VON)对荒漠伯劳卵体积与卵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用二元Logistic回归对雏鸟生长曲线进行拟合。结果表明,荒漠伯劳的繁殖时间为4月底至8月初,每巢产卵3~6枚,平均窝卵数为4.67±0.57(n=21),卵体积为(3.14±0.32)cm3(n=95),卵鲜重(3.48±0.20)g(n=20),卵体积随着产卵顺序显著减小(R=-0.427,P=0.021,n=29),其采取的是"窝雏减少"的繁殖策略。雌鸟产首枚卵后即开始孵卵,雄鸟负责情饲及警戒。温度自动记录仪测量平均孵卵温度为(38.19±0.77)℃(n=2),雌鸟在巢率为93.95%。平均孵卵时间为(15.33±0.52)d(n=6)。荒漠伯劳雏鸟留巢期12~15 d,幼鸟离巢后亲鸟继续饲喂幼鸟,整个育雏期最长达31 d。研究地区荒漠伯劳种群的孵卵率为82.50%(n=80),卵成功率为46.25%(n=80),雏鸟离巢率为56.06%(n=66),巢成功率58.62%(n=29)。在2010年环志标记的12对繁殖鸟中只有1对繁殖了第二窝。  相似文献   
99.
拟南芥NPR1基因的克隆与表达载体的构建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NPR1基因为植物抗病基因表达和系统获得性抗性中的一个关键基因。该文以DNA PCR扩增的方法,从拟南芥基因组DNA中克隆出NPR1基因,通过序列分析,所克隆的 NPR1 基因与报道的基因序列完全一致。将其构建成植物表达载体,为今后植物抗病基因工程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0.
理解入侵生物的繁殖策略是阐明生物入侵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入侵植物常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繁殖特征, 如以两性花为主的性系统、自动自交为主的繁育系统或不依赖传粉媒介的无融合生殖和无性繁殖以及高生殖投资的资源配置策略等。成功入侵的外来植物通过影响本土的传粉者, 在种群和群落水平上影响本土植物的有性繁殖, 甚至促使某些本土植物在繁殖对策和表型性状上发生快速转变。目前, 入侵植物繁殖策略及其生态效应的研究多侧重于入侵种的快速演化, 而有关外来植物与本土植物间的相互影响及其可能存在的协同适应研究还较为缺乏。探讨本土植物在外来种入侵压力下的繁殖对策和响应机制, 将丰富人们对物种间竞争、共存及群落构建等机制的深入了解。从繁殖和适应的角度探求入侵植物与本土植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将有助于解析生物入侵的机制及人类干扰下的物种演化规律, 也为预测和防控入侵植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