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7篇
  免费   317篇
  国内免费   1276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121篇
  2022年   115篇
  2021年   118篇
  2020年   121篇
  2019年   132篇
  2018年   130篇
  2017年   101篇
  2016年   119篇
  2015年   126篇
  2014年   192篇
  2013年   148篇
  2012年   160篇
  2011年   173篇
  2010年   130篇
  2009年   181篇
  2008年   143篇
  2007年   148篇
  2006年   173篇
  2005年   115篇
  2004年   132篇
  2003年   116篇
  2002年   114篇
  2001年   94篇
  2000年   80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66篇
  1996年   70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54篇
  1990年   44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38篇
  1987年   31篇
  1986年   34篇
  1985年   28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25篇
  1981年   17篇
  1980年   22篇
  1979年   16篇
  1965年   11篇
  1963年   8篇
  1959年   9篇
  1955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6 毫秒
991.
以湖北省麻城市福白菊传统种植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总结归纳出福白菊轻简种植新模式,并阐明该模式在福白菊生产过程中解决的生态问题。通过实地调研以及课题组在福白菊种植方面的相关研究经验,在传统种植方式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修正、归纳福白菊种植模式的技术要点,并在麻城进行示范推广,探讨该种植模式的可行性。本模式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选择优良地方品种”(一种);“改传统老枝分株苗或老枝扦插苗为穴盘嫩枝扦插育苗 ”和“改单一连作模式为轮、间作模式”(二改);“调整定植时期”“调整种植密度”和调整施肥模式”(三调)的“一种二改三调”的生态种植模式。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福白菊在传统种植模式中存在的病害严重、产质量不高问题,提供了菊花药材优质增产增效的有效手段,对福白菊的“三品一标”种植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2.
摘要 目的:分析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至2019年期间250例分期为IB~IIA期的宫颈癌患者腹主动脉旁淋巴结(para-aortic lymph node,PALN)转移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在早期宫颈癌手术中PALN清扫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50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这些患者均接受了腹腔镜或开腹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双侧盆腔淋巴结(pelvic lymph node,PLN)及PALN清扫术,采用统计学方法,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来讨论影响PALN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在250例宫颈癌患者中,PLN的转移率为27.60 %(69/250),PALN的转移率为6.40 %(16/250),在PLN转移阳性中,有15例PALN转移阳性的患者,转移率为21.74 %(15/69)。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直径、分期、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 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PLN转移以及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g)与PALN转移有关(P<0.05),而多因素分析显示,分期为IIA期、PLN转移阳性以及PLN转移的个数≥3个是PA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将这些危险因素代入回归方程以建立临床预测模型,Y=-5.691+1.497×IIA期+3.627×PLN转移(Y代表PALN转移率),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这些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判断PALN转移是否具备一定的诊断价值,此时截断值(cut-off value)为0.064,灵敏度为93.80 %,特异度为76.90 %,曲线下面积(AUC)为0.907(P<0.001,95 % CI:0.859~0.955),H-L检验(Hosmer-Lemeshow)发现该模型拟合优度效果较好(P>0.05)。同时通过绘制ROC曲线发现,当PLN转移个数≥3个以及肿瘤最大直径≥3.4 cm时,对判断是否存在PALN转移也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结论:通过分析表明IIA期、PLN转移阳性以及转移个数≥3个是PA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以对这些因素展开进行充分的评估与诊断,从而更加优化宫颈癌患者的分期、手术方式、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个体化临床诊疗,以期提高宫颈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术后的并发症,改善患者的预后等。  相似文献   
993.
摘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如意珍宝丸联合中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门诊的120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60例。对照组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中药加如意珍宝丸治疗,疗程为7天。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关节疼痛VAS评分,血尿酸、C反应蛋白等实验室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安全性指标。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1.7%(55/60),高于对照组:75%(45/60)(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血尿酸(UA)、C反应蛋白(CRP)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5%)较对照组(15%)低;两组患者治疗后安全性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如意珍宝丸联合中药可以有效治疗急性期痛风性关节炎,缓解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血尿酸、CRP等实验室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94.
为了探索早春开花植物在低温下的开花机制,本研究采集了5种典型早春开花植物和5种非早春开花植物。基于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代谢组学技术对比分析了早春时期两者之间在内源激素和次生代谢产物上的差异。结果显示:早春开花植物中的生长素(IAA)和玉米素(ZT)含量明显低于非早春开花植物,而赤霉素(GA3)和脱落酸(ABA)的含量则显著高于非早春开花植物,表明GA3和ABA可能在促进早春开花植物的开花过程具有调控作用;在次生代谢物方面,酚类代谢物的前体物质L-苯丙氨酸,C6C1结构的酚类化合物:香草酸、丁香酸和原儿茶酸,C6C3结构的化合物:阿魏酸、绿原酸和咖啡酸,以及黄酮类化合物芹菜素、染料木苷、橙皮素、白杨素和高良姜素在非早春开花植物中的含量普遍高于早春开花植物。这可能是由于早春开花植物的开花过程伴随着更多的能量消耗,从而降低了其次生代谢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了内源植物激素和次生代谢产物对早春开花植物开花的生理过程的调控,并为进一步理解低温条件下植物开花过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5.
目的:研究DNA损伤诱导凋亡抑制因子(DDIAS)在川崎病(KD)患儿血液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96例KD患儿的冠状动脉损伤(CAL)情况,根据CAL存在情况将患儿分为CAL组和非CAL组。选取我院同期体检的3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通过ELISA试剂盒检测受试者外周血中DDIAS的水平。将靶向DDIAS的小干扰RNA(siRNA)(DDIAS-siRNA)和阴性对照siRNA(NC-siRNA)转染到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HCAEC)中,并用10 ng/mL TNF-α处理细胞。通过RT-PCR分析细胞中的TNF-α、IL-6和HO-1 mRNA水平,通过Western blot分析DDIAS、NF-κB p65和I-κBα的蛋白水平。此外,评估了各组HCAEC细胞中的超氧化物和谷胱甘肽(GSH)含量及其与单核细胞的粘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KD组的DDIAS水平显著升高(P<0.001)。与非CAL组比较,CAL组的DDIAS水平显著升高(P<0.01)。外周血DDIAS诊断KD的AUC、敏感性和特异性依次为0.747、65.62%和80.65%,外周血DDIAS诊断CAL的AUC、敏感性和特异性依次为0.733、63.83%和75.51%。与NC-siRNA+TNF-α组相比,DDIAS-siRNA+TNF-α组HCAEC细胞中的TNF-αmRNA表达水平降低了51.45%,IL-6 mRNA表达水平降低了59.46%,细胞核NF-κB p65的蛋白表达水平降低了26.40%,细胞质I-κBα的蛋白水平升高了91.30%(P<0.05)。与NC-siRNA+TNF-α组相比,DDIAS-siRNA+TNF-α组粘附实验的相对荧光强度降低了53.42%(P<0.05)。与NC-siRNA+TNF-α组相比,DDIAS-siRNA+TNF-α组HCAEC细胞中的超氧化物相对荧光强度降低了35.38%,HO-1 mRNA水平升高了1.35倍,GSH水平升高了94.59%(P<0.05)。结论:DDIAS对KD及CAL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下调DDIAS减轻TNF-α诱导的HCAEC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996.
凋落物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森林土壤碳、氮循环具有重要作用.为探讨香樟凋落叶对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室内模拟研究了10%、20%和30% 3种土壤含水量条件下香樟凋落叶覆盖森林土壤中碳、氮元素的变化.结果表明: 3种含水量条件下香樟凋落叶覆盖均显著增加了土壤CO2排放速率和土壤溶解性有机碳(WSOC)含量,但显著降低了土壤中硝态氮含量,表明香樟凋落叶覆盖能够增强土壤呼吸强度和碳矿化,抑制土壤硝化作用;香樟凋落叶覆盖能够显著增加10%含水量土壤中铵态氮含量,但降低了20%和30%含水量土壤铵态氮含量,表明香樟凋落叶覆盖对土壤铵态氮含量的影响与土壤含水量有关.香樟凋落叶中部分单萜烯浓度在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分别与土壤CO2排放速率和铵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WSOC和硝态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说明香樟凋落叶覆盖对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可能与凋落叶中的单萜烯有关.  相似文献   
997.
毛竹向周边系统扩展的能力很强,研究毛竹扩展过程中细根的适应策略,可以为毛竹林扩展调控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毛竹-杉木林扩展界面为对象,分析了毛竹不同扩展阶段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比根长及细根养分含量和比值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毛竹扩展,细根生物量和根长密度增加,比根长、细根N和P含量降低;与扩展前期相比,扩展后期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分别是扩展前期的7.03、1.57倍,分别为1683.04±188.17 g·m~2和6483.14±846.82 m·m~(-3);比根长从扩展前期的2.61±0.20 m·g~(-1)降低到到扩展后期的0.70±0.06 m·g~(-1),扩展前期是扩展后期的3.73倍;细根N含量从扩展前期的5.06 g·kg~(-1)降低到扩展后期的2.98 g·kg~(-1),降低了41.11%; P含量从扩展前期的0.30 g·kg~(-1)降低到扩展后期的0.17 g·kg~(-1),降低了43.33%。相关分析表明:细根生物量、比根长与细根N、P、K、C∶N之间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毛竹细根养分含量与细根形态特征协同发生了变化;毛竹向杉木林扩展时,细根形态和主要养分含量随着环境的变化发生了适应性的改变,毛竹细根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毛竹细根在扩展前期通过增加比根长和细根N、P含量的策略,实现在新环境中的快速生长和对土壤环境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998.
利用多目刺网于2017年9—11月在江苏典型水域长江南京段、高邮湖、洪泽湖、骆马湖及淮河江苏段采集湖鲚样品。通过胃含物鉴定以及测定摄食率、平均饱满指数、食物选择指数等指标,对比分析不同水域湖鲚的食性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水域湖鲚皆为浮游动物食性,以枝角类和桡足类为主,偶尔出现轮虫和小型鱼虾;在摄食强度、食物选择性不同水域湖鲚并无显著性差异,但在食物组成上差异明显;洪泽湖湖鲚食物种类最多,高邮湖次之,长江最少;长江、洪泽湖、骆马湖水域湖鲚食物中,桡足类占优势,高邮湖中枝角类占优势;桡足类中,长江、高邮湖、洪泽湖水域湖鲚食物中以剑水蚤为主要优势种(数量百分比为29.2%~70.1%),骆马湖则以刺剑水蚤为主要优势种(数量百分比45.4%),淮河以剑水蚤、温剑水蚤为优势种(数量百分比18.6~18.9%);枝角类中高邮湖、洪泽湖、骆马湖、淮河水域湖鲚食物中象鼻溞为主要优势种,数量百分比76.9%~100.0%,长江水域湖鲚则以溞为主(数量百分比81.5%)。聚类分析表明,根据食性差异,5个不同水域湖鲚可以归为长江种群、高邮湖洪泽湖种群以及骆马湖淮河种群3个种群。  相似文献   
999.
种植豆科绿肥可以有效增加氮肥来源,提高水土保持能力,改善生态环境与土壤质量,是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本试验研究了柿子园种植白三叶草对土壤养分和生物学性质的影响,以探明果园种植豆科绿肥在土壤肥力改良与经济效益提升方面的潜力.设柿子园清耕、种植白三叶草2个处理,于2017年9月14日分别采集0~10、10~20、20~30和30~40 cm土层样品,以分析两个处理对土壤有机质、速效氮、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清耕相比,生草后的整个被测土层的有机质、速效氮、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均增加,其中,0~10 cm土层生草处理的有机质、微生物生物量碳增加效果显著,10~20 cm土层速效氮含量增加效果显著,0~20 cm土层中脲酶活性显著增加,而过氧化氢酶活性、蔗糖酶及土壤酶活性的几何平均值(GME)则在整个被测土层都显著增加.表明果园生草能改善土壤肥力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化肥氮投入量,提高果园经济效益,是一种优良的果园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000.
建立HPLC同时测定伤科黄水中6个生物碱的方法。采用XBridge C18色谱柱(3. 5μm,2. 1 mm×100 mm),柱温35℃,测定波长280 nm,以0. 1%磷酸溶液(每100 mL加0. 3 g十二烷基苯磺酸钠)(A)-乙腈-水-磷酸-十二烷基苯磺酸钠(90∶10∶0. 1∶0. 3)(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0~30 min,B%:35~70; 30~31 min,B%:70~35; 31~40min,B%:35)。经方法学验证,黄柏碱、药根碱、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小檗碱等共6个生物碱分离情况良好,在测定时间段内无明显干扰峰;加样回收率均在95%~115%之间,RSD%均小于5%;精密度RSD%均小于5%;在测定浓度范围内(1~50μg/mL)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大于0. 999。3个不同批次供试品的测定结果较一致。本研究建立的HPLC分析方法可用于同时测定伤科黄水中6个生物碱的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