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5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5年   2篇
  197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和生  包海鹰  魏颖  刘颖  刘杰 《生物工程学报》2022,38(3):1025-1038
为探讨栽培杨黄子实体不同提取物对H_(22)荷瘤小鼠的抑瘤作用及机制,将150只ICR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CTX组、杨黄水提取物组、乙醇提取物组、石油醚提取物组及粗多糖组。采用H_(22)肝癌细胞建立实体瘤模型,给药第10天处死小鼠,计算脾、胸腺脏器指数及抑瘤率,检测血清中TNF-α、INF-γ、VEGF及苏木精-伊红和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肿瘤组织病理变化,同时Western blotting检测肿瘤相关蛋白表达。结果表明,石油醚提取物的高剂量组抑瘤率(73.21%)最好,且血清中的TNF-α、IFN-γ、VEGF的含量升高;能显著促进肿瘤组织坏死、消融等现象。水提物组免疫组化则出现负调控,表现出抑瘤率不显著。Westernblotting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的凋亡基因Caspase-3、Caspase-9和通路基因NF-κB、JAK均高表达,且随剂量的递增表达量逐渐降低。综上所述,杨黄子实体石油醚提取物抑瘤效果显著,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线粒体途径实现,药物经体内代谢后,引起细胞中Bax、Bcl-2、TNF等激活Caspase-3和Caspase-9凋亡蛋白,引起细胞核染色质或DNA凝聚或降解,破坏肿瘤细胞的正常增殖,从而诱导其凋亡,抑制肿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22.
23.
24.
口源性口臭指示菌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从口源性口臭(Oral Malodor)相关菌种中筛选主要代表菌,用以建立口臭细菌学(Oral Bacteri-ology)临床辅助诊断的指示菌(Indicator bacteria)。方法用感官检测(鼻闻法)(Organoleptic test)、气相色谱(Gas Chromatography)、硫化物检测仪(Halimeter)和硫化氢检测仪(Easicult S)等4种方法,在实验室检测常见的8种牙周及龋病致病菌,通过检测鼻闻臭味程度、硫化物(Volatile sulfur compounds,VSCs)、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及有异味的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lf acid)含量来确定指示菌。结果鼻闻: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P.g)、中间普雷沃菌(P.intermedius,P.i)和具核梭杆菌具核梭亚种(F.subsp nucleatum,F.n)恶臭明显,其他菌有微臭或无味。气相色谱检测:P.g、P.i、F.n和伴放线聚生杆菌(Aggregatibscter actinomycetemcomitans,A.a)中有异味的丁酸(Butyric acid)含量在40%~66%,其他菌,其他产物含量较低。硫化物检测:P.g、P.i和F.n的VSCs量在1 000ppb以上,硫化氢检测:P.g、P.i和F.n的H2S在600 ppb以上,其他菌两项检测均在36 ppb以下。结论 P.g、P.i和F,n是主要产臭菌种,可作为临床口臭的细菌学辅助诊断的指示菌,供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5.
改变细胞膜的脂肪酸组成可促进乳腺癌细胞凋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n-6脂肪酸脱氢酶 fat-1基因在人乳腺癌细胞内的表达,改变细胞膜脂肪酸组成,对乳腺癌细胞的凋亡作用。方法: 构建含有fat-1 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 (Ad.GFP.fat-1),通过包装细胞系(293)产生的腺病毒,感染人乳腺癌细胞MCF-7。提取细胞的总RNA,以fat-1的反义mRNA 作探针,用Northern Blot检测fat-1 基因在MCF-7细胞内的表达。MTT法分析fat-1 基因对MCF-7细胞增殖的影响,凋亡染色试剂盒检测细胞的凋亡。气相色谱仪分析对MCF-7细胞的n-6 PUFAs/n-3 PUFAs含量影响。结果: 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得到预期的重组病毒;fat-1 基因在人乳腺癌细胞MCF-7 中能有效异源表达,2天后,可检测到fat-1 mRNA的条带。与对照细胞相比,fat-1基因有效地抑制了MCF-7细胞的增殖(23%,p<0.05),促进了凋亡(增加35%);同时降低了人乳腺癌细胞MCF-7细胞膜n-6 PUFAs/n-3 PUFAs的比率。结论: 腺病毒介导的fat-1 基因能在人乳腺癌细胞MCF-7内有效异源表达,且抑制了MCF-7细胞的增殖。机理为降低了细胞膜的n-6 PUFAs/n-3 PUFAs的比率。  相似文献   
26.
目的测定板蓝根颗粒抗流感病毒的药效作用。方法 A/California/7/2009(CA7)病毒滴鼻感染BALB/c小鼠观察14d,观察板蓝根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计算小鼠存活率、存活天数以及延长生命率。感染的小鼠第5天每组小鼠处死一半,取肺组织,观察板蓝根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肺组织的保护作用。结果板蓝根可明显延长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存活天数并提高存活率,病理结果显示板蓝根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的小鼠的肺组织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板蓝根颗粒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的小鼠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7.
目的本实验旨在观察不同品系小鼠感染甲型流感病毒后肺组织内血栓形成的情况。方法使用H1N1病毒A/California/7/2009(CA7)株和H3N2病毒A/Brisbane/10/07株,对BALB/C小鼠、Scid小鼠、NOD/LTJ小鼠、BALB/C-nu小鼠、NOD-Scid小鼠和icosl-KO小鼠经乙醚麻醉后进行滴鼻攻毒。检测小鼠感染后肺组织病毒拷贝数并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H1N1和H3N2滴鼻攻毒的各组小鼠均染毒,病理表现为程度略有差异的间质性肺炎。13只H1N1病毒感染小鼠和6只H3N2感染小鼠在肺组织中观察到多个小血管内有血栓形成,血栓成分主要为纤维素和血小板。结论各品系小鼠感染H1N1和H3N2流感病毒后均可能出现肺组织内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28.
目的了解Wistar大鼠心脏自发性病变发病情况,为长期致癌性研究、老年病学研究及毒性病理学提供背景资料。方法采用160只清洁级Wistar大鼠,雌雄各半,常规饲养,分别在9月龄、12月龄、18月龄、24月龄时处死40只大鼠,HE及Masson三色法染色,观察心脏的病理改变。结果 9月龄Wistar大鼠心脏未见明显病理改变;12月龄Wistar大鼠月龄心脏病变的发病率为2.5%(1/40),表现为少数心肌细胞变性坏死伴少量以单核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18月龄大鼠心脏病变的发病率为57.5%(23/40),表现为轻至中度心肌病,雄性发病率高于雌性。24月龄大鼠100%(40/40)出现不同程度的心肌病,并有2.5%(1/40)发生心内膜下纤维组织增生。Masson染色显示9月龄大鼠心脏血管周围及心脏瓣膜环下有少量胶原纤维,随年龄增长,血管周围及心脏瓣膜环下胶原纤维逐渐增多,并延伸入心肌细胞间。结论随年龄增长,大鼠心脏自发病变比率升高,主要病变为心肌病,偶尔可发生心内膜下纤维组织增生;胶原纤维沉积首先发生于血管周围及心脏瓣膜环下,随年龄增长而增多,可能与大鼠心肌病的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9.
以问题为基础(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都是近年来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中经常采用的两种新型教学方法。但二者从教学论方面来看,在教学材料的选择上、教学目的上都存在着差别。病理生理学是沟通基础和临床各学科间的桥梁学科,将"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与案例教学法有机地结合引入病理生理学教学,符合病理生理学的学科特点,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教育观念上更易于被医学生所接受,因而适应对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  相似文献   
30.
黄波罗不同根序的解剖结构及其功能异质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卫星  刘颖  陈海波 《植物生态学报》2008,32(6):1238-1247
 细根是树木吸收水分养分的主要器官, 其生长与周转对森林生产力及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了更好地认识细根的结构特征与功能及其在根序中的分布, 采用石蜡切片方法对黄波罗(Phellodendron amurense) 1~5级根解剖结构(直径、皮层组织、通道细胞数目、维管束发育和菌根侵染等)进行了观察统计。研究表明: 细根直径、维管束直径以及维管束在根中所占的比例随根序增加而增加。1~3级根皮层层数、皮层薄壁细胞直径相近, 但总体呈减少趋势, 部分4级根有少量残留的皮层, 而成熟的5级根已经没有表皮及皮层组织。1~3级根具有通道细胞, 菌丝侵染率均较高; 4、5级根无通道细胞, 也无菌丝侵染。1、2级根是初生根, 无木栓层; 4、5级根是次生根, 具有完整的木栓层; 3级根中既有初生根, 也有次生根, 并逐渐形成木栓层。说明随根序升高, 细根吸收能力减弱, 输导能力增加, 抵御环境胁迫的能力增加, 有利于延长寿命。根据解剖结构、直径和根序的关系, 将黄波罗前3级根中直径小于0.8 mm、未形成连续木栓形成层、具有通道细胞的根定义为细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