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7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169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对采用超声辅助法萃取苦丁茶防晒组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选择萃取时间、萃取剂体积分数、萃取温度、样品细度4个主要影响因素,运用多因素多水平可视化设计法安排实验。以防晒光区的紫外吸收面积值作为防晒组分萃取含量的实验评定指标。用自主提出的多因素多水平实验结果可视化分析方法对多维空间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当ρ(苦丁茶)=0.20 g/L时,最佳工艺范围为萃取时间30~60 min、萃取剂体积分数φ(C2H5OH)为50%~70%、萃取温度50~65℃、萃取样品细度140~160目。  相似文献   
42.
水果中阿斯巴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HPLC-QQQ-MS/MS)对橙等8种水果中的苯丙氨酸、天冬氨酸和阿斯巴甜进行测定,采用气相顶空(HS-GC)对水果中的甲醇进行测定,并进行阿斯巴甜的模拟合成实验,研究在水果中是否存在阿斯巴甜及合成阿斯巴甜所必须的苯丙氨酸、天冬氨酸和甲醇以及它们之间的浓度关系。实验结果表明:8种水果中均含有阿斯巴甜、苯丙氨酸、天冬氨酸和甲醇。其中阿斯巴甜的含量为23.4~117μg/kg,天冬氨酸含量为8.72~186 mg/kg,苯丙氨酸含量为1.84~84.2 mg/kg,甲醇含量为1.81~248mg/kg。不同水果中阿斯巴甜含量差异不大,而苯丙氨酸、天冬氨酸和甲醇的含量差异较大。阿斯巴甜的含量与苯丙氨酸、天冬氨酸和甲醇的含量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43.
目的调查福建省龙岩市第二医院伤口分泌物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为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患者伤口分泌物标本,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分离培养,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系统进行鉴定及药敏分析。结果送检503份标本,培养阳性272份,阳性率为54. 1% ;病原菌检出34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89株占55. 1%,革兰阳性菌151株占44.0%,真菌3株占0.9% ;前5位的病原菌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分别是30.4%、82. 1%。粪肠球菌中耐高浓度氨基糖苷类肠球菌(HLAR)的检出率为55%。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利奈唑胺未出现耐药菌株。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5. 6%、0。大肠埃希菌中超广谱P-内酰胺酶(ESBL)的检出率是42.9%。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最低为25.0%,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严重,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45%。结论伤口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革兰阴性菌,多重耐药菌株比例较高,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减少新的耐药菌株出现。  相似文献   
44.
金腰属植物因富含黄酮醇类化合物而具有显著的药效,通过对我国西藏、云南、四川、青海以及甘肃5个省(自治区)进行金腰属植物种质资源的科学考察,共收集到19种(含2变种)145份野生种质资源。此外四川省发现金腰新分布2种,分别为秦岭金腰(Chrysosplenium biondianum Engl.)、陕甘金腰(Chrysosplenium qinlingense Z.P.Jien&J.T.Pan),均为中国特有种;甘肃省发现金腰新分布3种,分别为毛金腰(Chrysosplenium pilosum Maxim.)、绵毛金腰(Chrysosplenium lanuginosum Hook.f.&Thomson)和蜕叶金腰(Chrysosplenium henryi Franch.),凭证标本存于中南民族大学植物标本馆(HSN)。金腰属植物作为传统藏药长期以来被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长梗金腰(Chrysosplenium axillare Maxim.)的75%乙醇提取物具抗炎症、抗流感病毒活性,从灰花金腰(Chrysosplenium grayanum Maxim.)与裸茎金腰(Chrysosplenium nudicaule Bunge)提取的五环三萜对肿瘤细胞有较强抑制效果。本调查丰富了野生藏药金腰属植物种质资源,为深入研究金腰属植物的分类与药理活性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45.
旨在探讨青年和老年小鼠肩胛骨间棕色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Brown 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ADSCs)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用细胞流式检测第3代BADSCs表面抗原表达,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7-ADD-AnnexinV双染色观察细胞凋亡情况和β-半乳糖苷酶染色法检测细胞衰老情况,比较两组细胞的成骨和成脂分化差异。结果显示,第3代BADSCs表面抗原CD29、CD105和CD44的表达均为阳性、CD73为低表达。MTT法显示老年小鼠的BADSCs增殖能力与青年小鼠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7-ADD-AnnexinV双染色显示青年小鼠的BADSCs早凋比例4.63±0.87%,老年的BADSCs早凋比例9.88±0.81%,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β-半乳糖苷酶染色法显示青年组染成蓝色细胞数为2.33±0.3,老年组染成蓝色细胞数为6.66±1.2,有显著性差异(P0.05)。青年组成骨分化OD值为1.26±0.046,老年组成骨分化OD值为0.88±0.047,有显著性差异(P0.05)。青年组成脂分化OD值为0.9808±0.066,老年组成脂分化OD值为0.769±0.035,有显著性差异(P0.05)。青年组的BADSCs更倾向于成骨分化,老年组的BADSCs更倾向于成脂分化。老年组小鼠凋亡和衰老细胞比例增加;成骨和成脂分化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46.
不同大豆连作年限对黑土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株秀  刘俊杰  徐艳霞  张武  米刚  姚钦  王光华 《生态学报》2019,39(12):4337-4346
大豆连作导致作物产量下降、病原微生物富集和土壤退化等问题日趋严重。然而,目前关于大豆连作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及多样性分布的影响及发生机制尚不清楚。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大豆连作(不同年限)和大豆-玉米轮作下的黑土细菌16S rRNA基因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轮作5年(CR5)和13年长期连作(CC13)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pH、全氮(TN)、全磷(TP)和速效养分(AN、AP和AK)含量。与短期连作相比,CR5和CC13处理均提高了细菌群落的OTUs数量、PD值、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聚类分析图谱结果显示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受到轮作和连作年限的双重影响,而土壤pH、TN、TP、AN、AP和AK是细菌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P0.05)。此外,VPA分析发现上述土壤因子中,土壤pH对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贡献度最大。本研究证明大豆长期连作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和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证实大豆长期连作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土壤环境,为大豆连作障碍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7.
摘要 目的:探讨布地奈德混悬液对哮喘幼鼠上皮-间充质转化和气道重塑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哮喘幼鼠(n=36)随机平分为三组-模型组、布地奈德1组、布地奈德2组,三组分别给予雾化吸入生理盐水、布地奈德混悬液0.1 mg与布地奈德混悬液0.2 mg,1次/d,共14d,检测与观察幼鼠上皮-间充质转化和气道重塑变化情况。结果:布地奈德1组、布地奈德2组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白细胞总数与嗜酸性粒细胞总数都低于模型组(P<0.05),布地奈德2组低于布地奈德1组(P<0.05)。布地奈德1组、布地奈德2组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血红素加氧酶(heme oxygenase,HO)-1含量低于模型组(P<0.05),布地奈德2组低于布地奈德1组(P<0.05)。布地奈德1组、布地奈德2组的支气管壁厚度(WAt/Pi)、支气管壁平滑肌细胞核数量(N/Pi)、支气管壁平滑肌厚度(WAm/Pi)都高于模型组,布地奈德2组高于布地奈德1组(P<0.05)。布地奈德1组、布地奈德2组的肺组织E-cadherin、NF-κB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P<0.05),布地奈德2组低于布地奈德1组(P<0.05)。结论:布地奈德混悬液在哮喘幼鼠的应用能抑制上皮-间充质转化和气道重塑,也可抑制TNF-α、HO-1的释放,减轻嗜酸性粒细胞与白细胞的浸润,从而发挥肺保护作用,且存在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48.
拟双角斯氏线虫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拟双角斯氏线虫D-4-3品系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9.
伏令夏橙与宁波金柑属间体细胞杂种变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伏令夏橙(Citrussinensis(L.)Osbeck)+宁波金柑(FortunelacrasifoliaSwingle)属间体细胞杂种在田间生长6年,树势较弱,新梢经常枯死,树冠参差不齐。染色体检查发现,除了四倍体之外,还存在其它倍性的细胞,呈嵌合体状态。酯酶同工酶图谱上,多数单株出现一条双亲没有的新带。RAPD分析结果表明,部分植株丢失了亲本的标记带型,表现出遗传上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50.
水稻小孢子发育过程中微管骨架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水稻(OryzasativaL.)小孢子发育过程中微管变化的研究表明,微管在小孢子不同发育阶段呈现多样性。在花粉母细胞内,微管形成许多粗束和分支,围绕着核分布形成一个网络。花粉母细胞经第一次减数分裂形成二分体。在每一个二分体细胞内,有许多微管束,从核周辐射至细胞质各部位;在细胞质存在一个疏松的微管束网络。二分体经第二次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在每一个四分体细胞内,微管束呈辐射状,从核膜辐射入细胞质内。四分体形成后不久,四分体的四个细胞便分开,每一个细胞变成一个独立的小孢子。在早期的小孢子细胞内,微管束呈疏松网状分布。其中有些微管束朝向胞质一个小突起聚集。当小孢子进入中期发育阶段,在胞质的小突起部位微管束密度增大。小突起最终形成为萌发孔。当小孢子发育至成熟期,细胞内的微管束变得纤细,而网络则变得紧密。之后的发育阶段(即花粉发育不同阶段)因荧光标记难以进入细胞,无法获得清晰的图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