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0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用免疫电镜方法证明:促生长素抑制素样免疫反应神经末梢分布于弓状棱并与未标记的树突形成轴树突触。在正中隆起的纤维层和栅状层内均可见上述免疫反应末梢,大多数紧贴门脉毛细血管基底膜周围甚至穿入基底膜内。免疫反应末梢尚可与未标记的末梢形成轴轴突触样结构。  相似文献   
2.
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研究了马桑内酯(CL)对培养的海马神经元内γ-氨基丁酸(GABA)和谷氨酸(Glu)神经元的影响.结果表明:CL作用后,GABA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目减少,反应强度减弱;Glu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目变化不明显,但反应增强.推测:CL可能引起海马神经元兴奋性增高是使动物模型致痫的基础,其机理可能与阻断GABA的合成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3.
通过谷氨酸(Glutamate,Glu)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观察到马桑内酯(CoriariaLactone,CL)(2.5×10-5mol/L)作用于体外培养的海马神经元6h呈色增强,此后呈色反应明显减弱,阳性细胞数减少,胞体变小,突起短而稀少。MK-801(4×10-5mol/L)可降低CL引起的海马神经元Glu免疫反应性。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CL作用于培养的海马神经元24h后培养基中Glu和天门冬氨酸(Asp)含量增加(P<0.001),MK-801并不能阻断此种效应。结果提示CL致痫后,早期神经元内Glu合成增加,后期向胞外释放。  相似文献   
4.
目的揭示星形胶质细胞对大鼠脑内及培养的神经元磷脂酶Cβ1(PLCβ1)的影响及其在癫痫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将马桑内酯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astrocyte-conditioned medium,ACM)注射入正常SD大鼠侧脑室,观察大鼠的行为变化;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大脑皮质、海马内PLCβ1免疫反应的变化;将培养的神经元随机分为2组:1.对照组(无血清培养基组),2.ACM组。各组细胞分别培养4、8、12h后,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培养神经元内PLCβ1表达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培养神经元PLCβ1含量的变化。结果ACM组大鼠在注射ACM后30 min出现癫痫行为,2 h恢复正常;免疫组织化学显示:ACM作用后4h,大鼠大脑皮质、海马PLCβ1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和平均光密度值显著增高(P<0.05);培养神经元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证明ACM组在作用4h时PLCβ1免疫阳性反应产物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Western blot结果表明PLCβ1含量在ACM作用4h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结论马桑内酯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可上调大鼠脑内及培养的神经元内PLCβ1的表达,并导致动物痫性发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氯喹对戊四氮致痫大鼠皮质和海马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在癫痫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48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2只)、戊四氮(PTZ)致痫组(18只,60mg/kg,i.p.)和氯喹干预组(18只,氯喹0.61mg/kg,i.c.v.,2h后注射PTZ).每组确定6个时间点:1h、2h、4h、8h、12h和24h.观察大鼠行为表现,记录脑电改变,用免疫组化检测皮质和海马IL-1β和TNF-α表达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无痫样发作和痫样放电,戊四氮致痫组痫样发作重(Ⅲ-Ⅴ级),氯喹干预组轻(Ⅰ-Ⅲ级)(P<0.05);脑电记录显示戊四氮致痫组呈频发高幅的痫样波,氯喹干预组痫样波幅低且缓;LI-1β和TNF-α在戊四氮致痫组皮质和海马表达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氯喹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氯喹可能通过对IL-1β和TNF-α表达的抑制减轻戊四氮致痫大鼠的痫样放电和痫样发作程度.这些结果提示,氯喹在防治癫痫方面可能是理想的抗痫剂.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spinophilin与癫痫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侧脑室注射L-谷氨酸钠6μl(50mg/ml)制作大鼠癫痫模型。动物存活2小时,然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海巴内spinophilin表达的变化。结果 实验组大鼠海马CAI及CA3区阳性反应产物较对照组明显增多。结论 提示spinophilin可能参与了癫痫的发生。但是其机理尚需要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7.
谷氨酸对海马神经元钙信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内游离钙作为一种重要的第二信使 ,与细胞功能、细胞代谢和信号转导密切相关 ,细胞内钙信号的失调会引起细胞功能异常。这也是某些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环节 ,如癫痫、Alzheimer病、脑水肿、细胞凋亡等。谷氨酸的毒性作用诱发的Ca2 跨膜内流和细胞内游离钙平衡的失调可能参与癫痫的病理过程。本实验应用单细胞Ca2 显微荧光测量技术 ,对其进行了初步研究。1 材料和方法(1)试剂 胎牛血清、HEPES、EGTA、Fura 2 /AM、胰蛋白酶、MK 80 1(Sigma产品 ) ,16 40培养基 (Gibco产品 ) ,其它的试剂为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氯喹对戊四氮致痫大鼠皮质和海马谷氨酸(glutamate,Glu)和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NMDAR1,NR1)表达的影响,探讨氯喹在癫痫发生发展过程中对神经递质传导的作用。方法48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2只)、戊四氮致痫组(60mg/kg,i.p.,18只)和氯喹干预组(0.61mg/kg,i.c.v.,18只)。每组分6个时间点:1h、2h、4h、8h、12h和24h。观察大鼠行为表现和脑电图改变,用免疫组化检测大鼠皮质和海马Glu和NR1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无痫样发作,戊四氮致痫组有重型的痫样发作(Ⅲ-Ⅴ级),氯喹干预组有轻型的痫样发作(Ⅰ-Ⅲ级)(P<0.05);戊四氮致痫组脑电记录呈频发高幅的痫样波,氯喹干预组痫样波幅低且缓;Glu和NR1在戊四氮致痫组表达强,以海马为著,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氯喹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氯喹通过对戊四氮致痫大鼠皮质和海马神经递质Glu和NR1信号传导通路的抑制作用,影响致痫大鼠痫样发作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癫痫发病机理与原癌基因的关系,将马桑内酯注入侧脑室,于大鼠癫痫发作后不同时间点取材海马,用Northern印迹杂交和Western印迹分析技术对海马c-fosmRNA和Fos蛋白表达的动力学进行了定量研究,激光扫描仪定量分析表明:(1)c-fosmRNA在0.5h表达最高,依次渐减,至4h几无表达;(2)Fos蛋白在1h开始表达,2h最多,以后渐少。以上结果表明:c-fosmRNA和Fos蛋白的表达随癫痫的发生发展出现规律性变化,c-fosmRNA是快速,一过性表达,Fos蛋白的表达滞后且延长。提示:c-fos在癫痫发病的基因机制中发挥作用,本文对此进行了讨论。本实验为深入研究癫痫发病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星形胶质细胞对大鼠脑内孕激素及其受体的影响以及在癫痫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将马桑内酯(Coriaria lactone,CL)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Astrocytic conditioned medium,ACM)注射入正常SD大鼠侧脑室后,观察大鼠的行为变化;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脑皮质及海马中孕激素受体(PR)表达的变化;运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观察脑组织匀浆及脑脊液内孕酮含量的变化。结果ACM组大鼠在注射ACM后30min出现癫痫行为,2h恢复正常;免疫组织化学显示:ACM作用后2h,PR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和平均光密度值明显降低,4h达最低(P<0.05),12h恢复正常水平;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显示ACM组大鼠在侧脑室注射ACM后2h,脑脊液中孕酮含量明显升高;而海马组织和大脑皮质中孕酮含量则在注药后4h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以上实验结果提示马桑内酯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可通过降低大鼠脑内孕激素及其受体的表达参与癫痫的反复发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