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3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不同玉米品种对截形叶螨种群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室内28±1℃条件下,应用叶盘法研究了中单2号、农大108、赤单202和巴丹3号个不同玉米品种对截形叶螨种群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品种玉米上,截形叶螨卵期、若螨期、产卵前期、成螨寿命、单雌产卵量、日均产卵量、净增殖率、周限增长率、内禀增长率、世代平均周期和种群加倍时间均有明显差异(P<0.05);其孵化率为中单2号95.8%、农大108 94.0%、赤单202 90.0%和巴单3号84.0%;幼、若螨期存活率相应地为90.5%、84.0%、86.0%和72.0%;存活曲线均为Ⅰ型.净增殖率在中单2号上最高为41.4,而在巴单3号上最低为16.8;中单2号是其最喜食的品种,其次为农大108,再次为赤单202,对巴单3号的嗜食性最差.  相似文献   
152.
朱鹮(Nipponia nippon)野生种群目前仅分布在陕西省洋县及邻近的城固、西乡、南郑、汉台、勉县、宁强、留坝、汉阴等9个县区,数量达到2 500余只,但对其野外伤病和收容救治状况报道较少.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2016至2019年的巡护和监测过程中,共发现并收容救治野生朱鹮伤病个体362只.本文利用双因...  相似文献   
153.
为建立沙葱萤叶甲Gauleruca daurica成虫对蜕皮激素(20-hydroxyecdysone, 20E)响应的转录组数据库,挖掘对20E响应的基因以及代谢和信号通路,并在转录组水平探讨20E调控生殖滞育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采用Illumina HiSeqTM400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20E及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 DMSO)处理后的沙葱萤叶甲成虫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共获得80 313个unigene;与阴性对照DMSO相比,共获得201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06个上调、95个下调。GO和KEGG富集分析表明,多数差异表达功能基因富集于各种代谢通路,其中核黄素代谢(riboflavin metabolism)、溶酶体(lysosome)和泛酸与乙酰辅酶A合成(pantothenate and CoA biosynthesis)通路显著富集(q<0.05)。结果表明,20E可能通过影响多种代谢通路调控沙葱萤叶甲的生殖滞育。  相似文献   
154.
单克隆抗体及其在节肢动物捕食作用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清学方法是目前研究节肢动物捕食作用的较为理想的方法,特别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由于其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适于大规模检测田间样本,已被国外许多研究者采用[5]。但是所有这一切都依赖于高效价和高度特异性的抗血清,而传统的抗体制备方法常常不能满足这一要求。特别是早期使用的抗体,特异性甚至只在科的水平,不能满足准确确定猎物种类的要求[3]。而单克隆抗体不仅具有高度的特异性,而且其特异性水平可以根据需要在制备过程中进行筛选。近年来单克隆抗体在国外已开始应用于节肢动物捕食作用的研究,但在国内还未见报道。为此,我…  相似文献   
155.
褐飞虱后期迁入是指在8月下旬到9月上旬水稻生育后期出现的异常迁入。分析了2007年上海地区褐飞虱后期迁入种群的虫源性质、迁飞降落过程、大气背景场以及虫源地情况,结果表明:(1)2007年8月下旬到9月初上海地区出现的褐飞虱灯诱高峰为外地迁入峰,迁飞峰次分别为8月2223日,8月2731日。(2)8月2223日降虫主要受台风"圣帕"外围倒槽气流的影响;8月2731日褐飞虱的迁入主要受降雨过程的影响。(3)回推轨迹分析表明:2007年8月下旬到9月初上海地区后期迁入的虫源地主要分布在浙江东南沿海稻区(8月2223日),浙江中、北部(8月2731日),江南稻区北部包括皖南、赣北(8月29日)。(4)以怀宁为代表的皖南虫源地的顺推轨迹分析表明:8月下旬该区早中稻进入生育后期,食料条件恶化,褐飞虱长翅型成虫大量外迁,皖南稻区存在为上海提供虫源的对应关系。(5)虫源地的种植制度、虫源基数和合适的气象条件是导致后期迁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6.
昆虫定向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月波  翟保平 《昆虫知识》2010,47(6):1055-1065
许多昆虫具有定向运动的行为。对部分社会性昆虫和迁飞性昆虫定向行为的大量研究已经初步阐明太阳、地磁场、天体、风及地面标志物等都可能成为昆虫返巢和迁飞定向的线索。社会性昆虫具有对不同定向线索进行整合而实现精确导航的能力。日间迁飞性昆虫利用时间补偿太阳罗盘进行定向的机制亦已明确,但夜间迁飞昆虫的定向机制尚需深入研究。迁飞性害虫定向机制的明确将有助于判断害虫迁飞路径及降落区域,为迁飞害虫的准确预测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对昆虫的定向机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7.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内蒙古地区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B.-bienko)9个不同地理种群90个个体进行扩增,8条随机引物扩增共产生了78条带,多态性片段为62条。对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和遗传距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为0.2343,即23.43%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间,种群内的遗传分化系数为0.7657,即76.57%的遗传多样性存在于种群内,群体内遗传多样性大于群体间遗传多样性。用NJ法对这3个种群的Nei′s遗传距离作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亚洲小车蝗不同种群的遗传分化程度与地理距离具有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8.
通过水稻田罩笼试验研究了白背飞虱起飞迁出与世代、田间成虫密度的关系以及降水对起飞的影响,采用系统田调查和长翅雌虫卵巢系统解剖分析了各代翅型分化、迁出与水稻生育期的关系以及各世代虫源性质。结果表明:(1)早中稻田白背飞虱起飞迁出以第2、3代为主,后期迁出较少;(2)白背飞虱起飞迁出数量与田间成虫密度有关;(3)降水影响白背飞虱的起飞;(4)白背飞虱各世代以长翅型为主,世代间翅型分化模式不同于褐飞虱,表现为"长—长—长";(5)白背飞虱起飞与水稻生育期关系不大;(6)白背飞虱虫源性质分为基本迁入型、部分迁入滞留与部分迁出型、基本迁出型。  相似文献   
159.
江西上犹2009、2010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毒源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悦  张孝羲  翟保平 《昆虫知识》2011,48(5):1321-1334
通过灯下诱虫情况调查、毒源地分析、轨迹模拟、ArcGIS技术以及天气学背景分析,阐释了2009、2010年江西省上犹县发现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SRBSDV)的供毒源地情况,以及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携毒的传递路径。结果显示:(1)通过对白背飞虱迁入上犹的虫源地与经鉴定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区域的叠加分析,明确了传入上犹的毒源地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3省区境内。(2)西南低空急流及偏南气流是白背飞虱将我国南方的病毒远距离传送到上犹县境内的动力源。(3)白背飞虱随下沉气流和降雨在上犹境内的集中降落是SRBSDV在当地暴发的触发条件。  相似文献   
160.
对2009年云南省江城、金平、西畴、师宗、彝良5个站点4-5月出现的白背飞虱灯下高峰日进行轨迹分析,并结合部分田间调查数据、峰期对应的大气环流背景、峰日风温场等气象因子,明确2009年云南白背飞虱早期迁入种群的虫源地范围和降落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 2009年云南4-5月份前期迁入飞虱虫源主要来自缅甸,部分虫源来自老挝与越南,极少数虫源来自印度东部因帕尔地区。(2) 低温屏障、风场切变以及垂直气流扰动是造成白背飞虱集中降落的最主要气象因子。(3) 缅甸虫源区偏西气流盛行以及冬春稻种植面积扩大而导致的虫源基数增加是造成2009年云南白背飞虱大量迁入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