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1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195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果翅对霸王种子田间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7年10月将具有果翅(具翅)和剥去果翅(去翅)的霸王种子埋于阿拉善左旗不同深度(0 cm、2 cm、5 cm)土壤中,1年内每2月取样1次,调查其萌发情况.结果表明:置于地表具翅种子田间无萌发,而去翅种子在次年6月开始萌发;2 cm埋深具翅种子在次年6月开始萌发,而去翅种子次年2月即能萌发,且其萌发均显著高于同期具翅种子(除10月外);与2 cm埋深相比,5 cm埋深种子萌发较早,其他则表现相似.随埋深的增加和埋藏时间延长,去翅种子田间萌发呈增长趋势,室内萌发率则逐渐减小,而具翅种子除6~10月外田间和室内萌发均逐渐增加.埋藏1年后,去翅种子死亡率显著高于具翅种子,去翅种子为23.0%,而具翅种子为10.0%.可见,果翅可显著抑制霸王种子在田间萌发,有利于种子的田间保存,从而避开不利环境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以获得最佳建植率.  相似文献   
152.
研究了温度、水分和演替阶段及其交互作用对中亚热带丘陵红壤区森林土壤氮素矿化过程及其矿化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和演替阶段对土壤氨化速率影响显著,其中12 ℃<24℃<36 ℃,灌丛林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低于常绿阔叶林(P<0.05);而水分的影响不显著.水分和演替阶段对土壤硝化速率有显著影响,土壤半饱和含水量高于自然含水量及饱和含水量,且马尾松林高于灌丛林(P<0.05);而温度的影响不显著.温度、水分和演替阶段对土壤氮净矿化速率的影响均显著,其中12 ℃<24 ℃<36 ℃,土壤半饱和含水量高于自然含水量和饱和含水量,灌丛林<马尾松林<常绿阔叶林(P<0.05).温度升高有利于提高土壤氨化速率和净矿化速率,温度过高则抑制土壤硝化速率;土壤含水量适中有利于土壤氮素矿化过程;顺行演替将提高土壤供氮能力,且抑制过强的硝化作用.  相似文献   
153.
濒危植物珙桐的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珙桐冬芽为材料进行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研究,结果表明:珙桐冬芽直接诱导丛生芽的最适培养基为WPM+NAA 0.2 mg·L-1+6-BA 3.0 mg·L-1+AC 2.0 g·L-1;珙桐带芽茎段增殖的适宜培养基为WPM+NAA 0.05 mg·L-1+6-BA 1.0 mg·L-1+GA3 2.0 mg·L-1+AC 2.0 g·L-1;生根最佳培养基为White+IBA3.0 mg·L-1+6-BA 1.0 mg·L-1+AC 2.0 g·L-1,在此条件下,根发育良好,植株健壮;组培苗炼苗后移栽,成活率可达80%。  相似文献   
154.
胰岛素、氨基酸和力量运动刺激信号转导的共同终点是蛋白激酶mTOR.mTOR及其下游靶标在调控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起着中枢作用.研究mTOR的上游和下游事件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骨骼肌内蛋白质合成及肥大的机制.更进一步详细研究不同组合(营养和力量运动)引起的骨骼肌内mTOR信号通路的变化特征有着更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55.
本文研究了不同外植体及激素对刺山柑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不同激素配比对愈伤组织增殖培养以及悬浮细胞的生长与代谢特征.结果表明:以刺山柑叶片作为诱导愈伤组织的材料,效果较佳;愈伤组织诱导和继代的适宜培养条件是分别是MS+0.5 mg/L 2,4-D+1.0mg/L6-BA和MS+1.0mg/L2,4-D+1.5mg/L6-BA.刺山柑悬浮培养细胞的生长周期为30天左右,细胞生长曲线呈"S"形,生物量增长2.8倍左右;细胞生长周期内,碳源消耗规律表现为蔗糖和可溶性总糖的浓度持续降低,而还原糖则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过氧化物酶活测定显示酶活水平与蔗糖浓度的高低呈一定程度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6.
石榴籽油的微波提取和体外抗氧化作用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比较常规回流提取与微波提取法对石榴籽油的提取率,并采用正交实验法优选微波提取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出油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微波提取出油率高,其提取最佳工艺条件为:物液比为1:5(g:mL),微波处理时间为50s×5(即每次处理50s,间歇处理5次),微波功率为480w。用Schaal烘箱法(60±1℃)比较了石榴籽油和维生素E抗猪油和色拉油氧化的作用,石榴籽油的体外抗氧化作用优于维生素E,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7.
急性冷应激对牦牛乳腺上皮细胞 HSP70 mRNA 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研究了急性冷应激对牦牛乳腺上皮细胞热休克蛋白70 (Heat stress protein,HSP70) 表达量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技术,以急性冷刺激10℃ 为典型研究环境,分析了HSP70 mRNA 表达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乳腺上皮细胞在10℃分别冷处理2 h、4 h、6 h 和8 h,其HSP70 mRNA 的表达量变化均不显著(P >0. 05);分别在10℃冷处理2 h、4 h、6 h 和8 h,再复温培养4 h,HSP70 mRNA 的表达量均极显著增加( <0. 01),于6 h 达到峰值;在10℃先冷处理4 h,然后分别复温2 h、4 h、6 h 和8 h,HSP70 mRNA 的表达量亦均显著增加( <0. 01),并于4 h 达到峰值。结论:急性冷应激诱导牦牛乳腺上皮细胞HSP70 表达量的增加不是发生在冷处理过程中,而是发生在复温过程中,并且在一定范围内随冷处理时间的增长表达量增高。  相似文献   
158.
甜菜碱高半胱氨酸甲基转移酶(BHMT)是一种甲基代谢酶,催化甜菜碱转甲基到高半胱氨酸生成甲硫氨酸。对含有pET30a-SsBHMT重组质粒的菌株进行诱导表达分析,通过对菌株、IPTG诱导浓度、时间等诱导表达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该目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出现;经过条件优化,目的蛋白表达量在上清和沉淀中均有所增加,但仍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大肠杆菌菌株ER2566为适合目的蛋白表达的菌株;在37℃,IPTG浓度为0.4 mmol/L,诱导时间为10 h的条件下,目的蛋白表达量最多。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蛋白纯化与抗体制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9.
土地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分析旨在检验多年生态环境治理成果、优化国土空间结构、揭示喀斯特内部差异性, 并为不同类型区域生态环境治理等提供决策依据, 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从水热、地质地貌、土壤、土地利用/土地覆盖4 个方面考虑, 对2000—2015 年贵州省土地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结果表明: 1)贵州省土地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整体平稳转好, 4 期综合指数分别为51.08(2000)、52.65(2005)、51.93(2010)、53.36(2015)。2)黔南州、遵义市以及铜仁市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较稳定; 六盘水市、安顺市土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明显; 毕节市、黔西南州综合指数稳定性较差。3)丘陵土地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增幅较大, 盆地波动较为明显。4)不同喀斯特类型区综合指数: 非喀斯特地区>亚喀斯特地区>典型喀斯特地区, 喀斯特地区改善幅度高于非喀斯特地区。未来应继续加强土地相对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的喀斯特地区土地生态环境治理力度; 对于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盆地地区应进一步优化开发利用方式, 实现区域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0.
【目的】对桑椹灾害性真菌病害——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病原菌,即桑实杯盘菌(Ciboria shiraiana)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分析其流行性。【方法】采用人工接种、调查等研究方法,对C.shiraiana在无性生长阶段中菌丝侵染能力,菌核的休眠期,有性生长阶段中子囊孢子的结构、释放、数目以及萌发等进行研究,并对菌核萌发的物候期进行调查。【结果】C.shiraiana菌丝对桑雌花没有侵染能力;C.shiraiana菌核具有休眠期,低温处理6周以上的菌核才能萌发形成子囊盘;1个菌核可萌发1–15个子囊盘,直径为1.5 cm的子囊盘能产生高达(5.6–6.3)×10~7个子囊孢子;C.shiraiana子囊孢子在酸性环境中的萌发率明显高于在中性和碱性环境中的萌发率;C.shiraiana菌核萌发形成子囊盘产生子囊孢子的物候期,从1月下旬开始到4月中旬结束,其中在3月中旬萌发子囊盘的数目达到最高值。【结论】桑椹肥大性菌核病属于典型的流行性侵染病,在果桑栽培上容易造成毁灭性危害,生产上必须高度重视该病的防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