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4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91.
雌激素受体(ER)信号与乳腺癌细胞中其他重要信号通路之间存在诸多内在联系。许多细胞信号转导和细胞周期通路的治疗靶点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中取得了成功,并且被广为关注。本文综述了在内分泌抵抗乳腺肿瘤治疗中干预的两个主要信号途径:PI3K/Akt/mTOR细胞信号通路和cyclin D1/CDK4/6细胞周期信号通路,突出强调目前临床的普遍用法和新的临床实验及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92.
近年来,以小分子化合物为半抗原的免疫分析技术在食品药品、环境保护等领域已有诸多应用,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检测效果。小分子化合物只能与载体偶联形成人工抗原后,方能借助T细胞表位间接诱导B细胞进行增殖与分化,进而产生特异性抗体。高效的人工抗原的合成是保证免疫分析的前提和关键,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人工抗原合成过程中所涉及的小分子半抗原的设计与合成方法、载体的选择、半抗原与载体的偶联方法、人工抗原的纯化及鉴定方法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3.
雄甾-4-烯-3,17-二酮(4AD)是甾体化合物合成过程中的关键中间体,其羟化产物通常具有良好的药理活性或作为工业生产甾体药物的重要中间体。利用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对4AD进行生物转化,从其发酵提取物中共分离鉴定了3个4AD羟基化产物:6β-羟基-雄甾-4-烯-3,17-二酮(6β-OH-4AD,1),14α-羟基-雄甾-4-烯-3,17-二酮(14α-OH-4AD,2),6β,14α-双羟基-雄甾-4-烯-3,17-二酮(6β,14α-di-OH-4AD,3),表明T. roseum对4AD的C-6β位和C-14α位具有较强的羟化能力,其中14α-OH-4AD(2)可作为合成强心甾类化合物毛地黄毒素的重要中间体,6β,14α-di-OH-4AD(3)可作为合成具有抗肿瘤活性的14α-羟基-雄甾-4-烯-3,6,17-三酮的重要中间体。提供了1株能够高效制备活性甾醇中间体14α-OH-4AD和6β,14α-di-OH-4AD的菌株,同时可为研究其他甾醇药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4.
摘要 目的:分析不同程度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骨保护素(OPG)/吡啶啉(PYR)比值变化及其与骨密度、骨折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自2020年11月至2023年7月接诊的70例老年骨质疏松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轻-中度骨质疏松44例、重度骨质疏松26例;另选70例老年非骨质疏松者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BALP、OPG/PYR比值、腰椎、股骨颈和髋部的骨密度(BMD),分析BALP、OPG/PYR比值与不同骨骼部位BMD的关系,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BALP、OPG/PYR比值对老年骨质疏松骨折的预测效能。结果:观察组血清BALP水平高于对照组,OPG/PYR比值小于对照组(P<0.05);重度骨质疏松组血清BALP水平高于轻-中度骨质疏松组,OPG/PYR比值小于轻-中度骨质疏松组(P<0.05);观察组腰椎、股骨颈及髋部的BMD均小于对照组(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腰椎、股骨颈及髋部的BMD与血清BALP水平呈负相关(P<0.05),与OPG/PYR比值呈正相关(P<0.05);经ROC曲线分析,血清BALP联合OPG/PYR比值预测老年骨质疏松骨折的AUC为0.890。结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血清BALP水平升高、OPG/PYR比值减小,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骨密度有关,联合预测骨折的效能较好,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95.
研究了鄱阳湖鸟鳢年龄结构与生长特征.其年轮特征为典型的疏密切割型,年轮形成时间主要在3~5月;渔获群体年龄由Ⅰ~Ⅵ龄组成,优势体长为35.5~48.8 cm,优势体重为630~1224 g:体长与鳞长关系式为:L=0.8124 10.119S(r=0.96),体长与体重关系式为:W=1.73×10-2L2.95(r=0.97),属均匀生长类型,可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来描述其体长与体重生长规律.根据鄱阳湖乌鳢资源利用的现状,建议将捕获年龄提高到4 a,相应体长45~55 cm,体重2500~2200g.  相似文献   
96.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不断更新,可以在单个分子水平读取核苷酸序列的第三代测序技术迅速发展,纳米孔测序技术是其具有代表性的单分子测序技术,该技术通过检测DNA单链分子穿过纳米孔时引起的跨膜电流信号的变化,实现碱基识别。纳米孔测序仪在便携性、碱基读取速度、测序读段长度等方面较传统的第一代与第二代测序技术都有明显优势。随着纳米孔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与其配套的各种信号处理与生物信息处理工具也迅速涌现,碱基识别和模型仿真是其中两个较为关键的研究方向。首先介绍纳米孔测序基本原理与信号处理流程,探讨其目前面临的挑战,归纳近年来在碱基识别与纳米孔模型仿真两个方面的主要进展与发展趋势,并用实测数据比较了不同碱基识别方法的性能。继而搭建了纳米孔测序集成仿真平台,为信号处理算法的评估提供支撑。进一步,随着全球数据量的爆发式增长,DNA数据存储正成为未来非常有潜力的海量数据存储方式,采用纳米孔测序读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总结了纳米孔测序技术在DNA数据存储中的应用进展,分析了其可行性。分析了基于纳米孔测序实现的人工染色体数据存储的快速读出方法,探讨了与实际测序数据结合的纳米孔测序读段仿真在DNA数据存储中的应用,为开发适合DNA数据存储的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7.
基于斑节对虾(非洲群体)(Penaeus monodon)肠道菌的生理生化特性, 为解决斑节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综合征(AHPND)提供新思路, 文章分离纯化健康斑节对虾肠道中的优势菌株; 以致病性哈维氏弧菌为指示菌, 用牛津杯法从纯化菌株中筛选拮抗菌; 通过生理生化特征、Biolog系统鉴定及16S rDNA技术综合方法对菌株进行鉴定; 通过药敏实验, 评价拮抗菌株的安全性; 绘制高敏拮抗菌株的生长曲线, 得出其生长特性; 通过测定其产酶活性, 形成对其益生机制的初步推断。从斑节对虾肠道中共分离得到14株的优势土著菌, 分别标记为P.m-1、P.m-2······P.m-14, 经过拮抗实验得到了3株拮抗菌(P.m-1、P.m-9和P.m-13)。经鉴定P.m-1、P.m-9和P.m-13分别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和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药敏实验结果表明, 3株拮抗菌均不属于耐药菌, P.m-1对药物高度敏感。生长特征实验表明: P.m-1在2h进入对数期, 10h达到生长高峰, 菌体密度可达1.14×109 cfu/mL, 表现出了强劲的生命力。经过蛋白酶活性测定, P.m-1具有较强的产酶能力。优势菌P.m-1具有成为益生菌的潜力, 后续将作为功能性饲料添加剂或水质调节剂进行应用, 为AHPND进行生物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8.
为探究锐齿槲栎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关联性,本研究以秦岭皇冠暖温性落叶阔叶林25 hm2森林样地内优势树种锐齿槲栎为对象,采用成对相关函数g(r)对其空间格局及其种内关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锐齿槲栎径级结构呈“双峰”型,幼树(1 cm≤胸径DBH<5 cm)个体数较多,种群呈增长型结构,更新良好;中树(15 cm≤DBH<25 cm)比大树(25 cm≤DBH<35 cm)、老树(DBH≥35 cm)的个体数略多,但远少于幼树和小树(5 cm≤DBH<15 cm)。锐齿槲栎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海拔依赖性,主要分布在中高海拔地区。完全空间随机零模型分析表明,各径级个体在<60 m的大尺度范围聚集分布。使用异质泊松模型剔除生境异质性分析表明,各径级的个体转变为大尺度的随机分布,表明树种的分布明显受到生境变化的影响。在<40 m的小尺度范围内,径级差距小的个体间的空间关联性为正关联,径级差距大的个体间的空间关联性转变为负关联和无关联;在>40 m的大尺度范围内,大径级个体间的空间关联性为正关联,而幼树和其他径级个体间的空间关联性为负关联或无关联。锐齿槲栎自身生物学特性和环境异质性是种群空间格局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
高羊茅和黑麦草农杆菌介导转化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C58C1农杆菌菌系(携带的表达载体上含GUS基因和nptII基因)感染4个草坪草品种追寻者、爱神特、腾跃和守门员成熟胚来源的愈伤组织,共培养后部分愈伤组织进行X-Gluc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其余愈伤组织在含G418 10-25 mg/L的MS改良培养上先后筛选抗性愈伤组织和分化抗性再生植株,对移栽成活的144棵抗性再生植株分别进行了ELISA检测、PCR检测和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愈伤组织阶段X-Gluc染色检测结果表明,4个草坪草品种GUS基因瞬间表达率8.6%~46.9%,爱神特愈伤组织对农杆菌侵染最为敏感,其次是腾跃和守门员,追寻者最不敏感;ELISA检测结果表明,45株呈现阳性,证明nptII基因已转入草坪草并已表达;PCR检测结果与ELISA检测结果一致,表明nptII基因确实已经整合到了草坪草基因组中,且没有发生沉默现象;转基因植株X-Gluc染色检测结果表明,GUS基因在43株中得到了稳定表达,在2株中发生了沉默现象。4个草坪草品种抗性再生植株分化率0~43.5%,转化率0~21.5 %。结果还表明,GUS基因瞬间表达率与稳定转化率在草坪草上很不一致,不能作为衡量基因型转化效果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0.
目的:利用前体脂肪细胞株3T3-L1细胞观察mTOR(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信号通路中上游调控因子Rheb(Ras homolog enriched in brain)对其分化的影响。方法:利用高表达Rheb的基因重组质粒转染前体脂肪细胞株,3T3-L1。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鉴定质粒成功转染细胞后,诱导该细胞脂肪分化。予以分化第8天的3T3-L1细胞油红染色,并检测细胞内甘油三酯的含量。另外,我们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脂肪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PPAR-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和C/EBP-α(CCAAT-enhancer-binding protein-α)的表达情况来研究Rheb在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结果:我们成功构建了高表达Rheb的3T3-L1细胞株,发现高表达Rheb后可以促进脂滴的生成,油红O染色有显著区别,与对照组相比Rheb高表达组的三酰甘油含量明显升高(P0.05);C/EBP-α和PPAR-γ等脂肪细胞特异性的转录因子蛋白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也均有升高(P0.05)。结论:Rheb基因作为mTOR通路上游调控因子,可以促进脂肪细胞的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