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1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194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741.
从鸡的肠道内分离鉴定多重耐药志贺氏菌(Shigelle),纯化获得可侵袭、裂解该志贺氏菌的噬菌体,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以养殖场病鸡肠道中分离的志贺氏病原菌为宿主,筛选鉴定噬菌体,聚乙二醇沉淀浓缩噬菌体,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噬菌体形态,双层平板法测定噬菌体宿主谱、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酸碱耐受性和热稳定性,测定噬菌体对多重耐药致病性志贺氏菌的裂解效果。通过上述方法,共筛选到26株志贺氏菌分离株,分别命名为BS1~BS26。以志贺氏菌BS26为宿主菌分离得到一株裂解性噬菌体并命名为噬菌体PSF26,鉴定为有尾噬菌体目,长尾噬菌体科,噬菌体对福氏志贺氏菌(Shigella flexneri)和宋内志贺氏菌(Shigella sonnei)分离株均有裂解作用。噬菌体PSF26的最佳感染复数为0.1,感染周期为90 min,包括75 min的潜伏期和15 min的爆发期,裂解量为(58±17) pfu/cell。噬菌体PSF26在pH 5~8,温度0~40 ℃条件下能保持较高活性,对宿主菌的抑菌圈直径为(11.33±1.53) mm。结果表明,噬菌体PSF26爆发期短,裂解量高,有较好的酸碱、温度耐受性,对多重耐药性福氏和宋内志贺氏菌有良好的作用效果,为利用噬菌体防控饲养动物中食源性致病菌感染和饲用抗生素替代技术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42.
喜树内生真菌的分离及其抗肿瘤活性代谢产物的筛选方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从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 Decne.)的根、枝条、叶和果实中分离纯化了48株内生真菌,通过对各个菌株的少量发酵培养,HPLC分析结合色谱峰紫外扫描检测方法,以紫外扫描图谱的相似性为依据,对喜树内生真菌产生喜树碱结构类似物进行初步筛选,并进一步以抑瘤实验确证其抗肿瘤活性.结果证明,以该方法筛选到的10个内生菌株中有7个菌株发酵液对HL-60细胞增殖具有显著的抑制活性.相对于常规的生物活性筛选,高效液相色谱结合色谱峰紫外光谱的方法,在药用植物内生真菌活性次生代谢产物筛选研究中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  相似文献   
743.
目的探讨肠道环境改变与大鼠肝硬化的关系.方法 9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预防组、晚期治疗组和模型组.预防组和晚期治疗组分别从不同时期开始给予喂服双歧杆菌制剂.实验第11周末处死所有大鼠,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改变,测定血清转氨酶(ACT)、白蛋白水平及血浆内毒素、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预防组肝硬化病变程度轻,晚期治疗组病变程度介于模型组和预防组之间.预防组、晚期治疗组血清ALT和血浆内毒素、NO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001),白蛋白水平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双歧杆菌制剂通过改变肠道环境,对肝硬化病变起到了稳定和缓解作用,提示肠道细菌过度生长等肠道环境改变是肝硬化病变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44.
红豆杉细胞非甲羟戊酸途径关键酶基因dxr的克隆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几年的研究表明,非甲羟戊酸途径可能是紫杉醇合成的主要途径,通过对各种不同来源的非甲羟戊酸途径关键酶5-磷酸脱氧木酮糖还原异构酶(DXR)基因同源区域进行比较,设计出简并引物,利用RT-PCR技术从中国红豆杉(Taxus chinensis)悬浮细胞中扩增出535bp的基因片段。同源序列比对发现,推断的蛋白质序列与Arabidopsis thaliana(Q9XFS9)、Mentha x piperita(Q9XES0)、Synechococcus elongatus(Q8DK30)、synechocystis sp.PCC 6803(Q55663)、Nostoc sp.PCC7120(QSYP49)、Synechococcus leopoliensis(Q9RKT1)的一致性分别达到95%、94%、80%、78%、78%和73%。结合蛋白质保守区、特征区以及进化树分析,证实该基因确为dxr基因,首次报道从裸子植物中克隆到非甲羟戊酸途径关键酶的基因片段。  相似文献   
745.
近几年的研究表明,非甲羟戊酸途径可能是紫杉醇合成的主要途径,通过对各种不同来源的非甲羟戊酸途径关键酶5_磷酸脱氧木酮糖还原异构酶(DXR)基因同源区域进行比较,设计出简并引物,利用RT_PCR技术从中国红豆杉(Taxus chinensis)悬浮细胞中扩增出535bp的基因片段。同源序列比对发现,推断的蛋白质序列与Arabidopsis thaliana (Q9XFS9)、Mentha x piperita (Q9XES0)、Synechococcus elongatus (Q8DK30)、Synechocystissp. PCC 6803 (Q55663)、Nostocsp. PCC 7120 (Q8YP49)、Synechococcus leopoliensis (Q9RKT1)的一致性分别达到95%、94%、80%、78%、78%和73%。结合蛋白质保守区、特征区以及进化树分析,证实该基因确为dxr基因,首次报道从裸子植物中克隆到非甲羟戊酸途径关键酶的基因片段。  相似文献   
746.
对不同花期桂花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日变化及二者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处于不同花期的桂花净光合速率日变化为典型的双峰曲线,有明显的"午休"现象;蒸腾速率日变化总体趋势是先升高后降低.盛花期桂花净光合速率(Pn)最大,蒸腾作用最强,而且蒸腾作用的日变化最大.水分利用率最高.气孔导度与光合速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叶面温度、光照强度、水蒸气压浓度差与蒸腾速率有明显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747.
为了获得更适于工业生产的产乳酸菌株 ,采用低能离子诱变方法 ,对出发菌米根霉(Rhizopusoryzae)PW35 2进行改良 ,获得高产L ( + ) 乳酸菌株RE330 3,其产酸比亲株提高75 %。用正交试验方法对突变株适宜产酸条件进行了研究 ,在最优条件下 ,其产酸量可达1 31~ 1 36g L ,最高可达 1 40g L ,糖转化率为 86%~ 90 %。  相似文献   
748.
了解不同森林群落类型的物种和谱系水平的α和β多样性, 有助于指导森林经营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本研究比较了浙江省内不同地点主要森林类型(包括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的物种α多样性和谱系α多样性, 以及物种β多样性和谱系β多样性。研究表明, 该地区主要森林类型的物种和谱系α多样性均存在较大差异, 但控制了空间和地形因子的作用后, 差异几乎全部消失; 森林类型内部及相互间的物种和谱系β多样性均存在显著差异, 同种森林类型内部的物种和谱系β多样性分别小于不同森林类型之间的物种和谱系β多样性, 且在控制了空间和地形因子的作用后, 以上差异仍然显著。本研究表明影响亚热带主要森林群落类型物种和谱系水平的α和β多样性的因素存在差异: α多样性可能主要受到空间和地形因子等的影响, 而β多样性则可能受到森林类型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49.
重症监护病房分离菌菌谱及其耐病性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院内分离菌菌谱及细菌耐药情况,为临床防治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汕头大学第一附属医院ICU 2000年1月~2003年12月所分离的细菌菌株、真菌及细菌耐药性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4年共分离获得菌株460株,分离菌仍以G^-菌为主.占57.4%.其次G^ 菌占27.2%,真菌占15.4%。G^ 分离率逐年增多,由2000年的20.7%上升到2003年的28.3%。G^-以肠杆菌属为主。G^ 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为主,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占G^ 的90.9%。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前6位分别为金葡菌(13.7%)、肺炎克雷伯杆菌(12.6%)、埃希肠杆菌(11.5%)、白色念珠菌(10.4%)、产气肠杆菌(9.3%)和嗜麦芽窄食黄单胞菌(5.4%)。体外药敏试验显示主要分离菌均呈多重耐病特性。只有万古霉素对G^ 具有很强抗菌活性,敏感率达100%。结论该ICU院内分离菌仍以G菌为主.G^ 菌分离率逐年增多,金葡菌已上升到第1位。细菌呈多重耐药特性,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在G^ 菌中比例很高,应高度重视。掌握该地区、该科室常见分离菌菌谱及其耐药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50.
目的从临床诊断的SARS病人血清中分离病原微生物。方法采用SARS患者血清通过NIH小鼠腹腔、脑和鸡胚卵黄囊和尿囊接种、人胚肺细胞呼吸道病毒培养和系列细菌培养分离病原体,所获微生物经形态学、血清学、生化学和法国梅里埃(Vitek)全自动微生物系统鉴定,复制动物模型和病理学检查。结果从SARS病人血清分离的微生物,检定结果为一种双相型深部嗜肺性真菌,属流行性肺组织胞浆菌(球状酵母菌)。结论分离的肺组织胞浆菌(球状酵母菌)是呼吸系统深部真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