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9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61.
海南捕鸟蛛毒素-Ⅳ(HNTX-Ⅳ)是从中国捕鸟蛛Seleconosmia hainana粗毒中分离得到的一种肽类神经毒素,在成年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细胞上观察了该毒素对电压门控钠通道的影响。在全细胞膜片钳条件下,HNTX-Ⅳ能明显抑制哺乳动物神经性河豚毒敏感型(TTX-S)钠电流,但不影响河豚毒不敏感型(TTX-R)钠电流,HNTX-Ⅳ对DRG细胞TTX-S钠电流的抑制作用具有浓度依从性。其有效半抑制浓度(IC50)为44.6nmol/L。该毒素不影响DRG钠电流的激活与失活时间特征,但能导致钠通道的半数稳态失活电压向超极化方向漂移约10.1mV。结果表明HNTX-Ⅳ是一种新型的蜘蛛毒素,其影响电压门控钠通道的机制可能有别于那些结合于通道位点3来延缓钠电流失活时间特征的蜘蛛毒素如δ-澳洲漏斗网蛛毒素,μ-美洲漏斗网蛛毒素I-Ⅵ等。  相似文献   
62.
α-鹅膏毒(环)肽和二羟鬼笔毒(环)肽是剧毒的鹅膏菌和其它几种致死毒菌中由一些修饰氨基酸组成的环肽毒素.由于α-鹅膏毒肽对真核生物的mRNA合成的专一性抑制和和二羟鬼笔毒肽对肌动蛋白的专一性束缚,因而它们在分子生物学和细胞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应用,对其需求逐步增加.为此,作者使用了一种改良的毒素提取方法,以制备高效液相色谱从灰花纹鹅膏菌中分离制备α-鹅膏毒肽和二羟鬼笔毒肽,并通过紫外吸收光谱和质谱进行鉴定,表明α-鹅膏毒肽和二羟鬼笔毒肽的分离效果好,纯度高.本方法对其它毒菌中的α-鹅膏毒肽和二羟鬼笔毒肽的分离制备具有同样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3.
虎纹捕鸟蛛毒素V是从虎纹捕鸟蛛毒液中分离得到的一种昆虫毒素.它含有35个氨基酸残基,其中6个半胱氨酸形成三对二硫键.首先采用多酶将天然的肽链裂解后,通过MALDI-TOF质谱分析酶解肽段,推断出1对二硫键位于Cys9-Cys21,然后利用改进的部分还原分步测序法,确定虎纹捕鸟蛛毒素V的另外2对二硫键的配对方式为Cys2-Cysl6和Cys15-Cys28.因此,虎纹捕鸟蛛毒素V的3对二硫键分别以Cys2-Cys16,Cys9一Cys21,Cys15一Cys28(即1-4、2-5和3-6)的方式配对.  相似文献   
64.
兔、犬、猴硬脊膜外腔及椎管内置管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硬脊膜外腔及椎管内用药是目前临床镇痛和麻醉药物的常用施药途径,在镇痛麻醉药物临床前研究中需要对动物施以硬脊膜外与椎管内置管手术以便进行药效与毒性研究。本研究建立一种实用于兔,犬,猴等较大动物的硬脊膜外及蛛网膜下腔的短期(数天)和长期(数月)置管方法。该方法结合临床穿刺和造影术定位,并根据动物的不同种类和差异进行适配和改进。上述置管法应用于虎纹镇痛肽(HWAP-I)的临床前药效和毒理研究,经200多例次兔,犬和猴动物实验证明,这是一种定位准确稳定可靠的置管法。  相似文献   
65.
海南捕鸟蛛毒素-I(HNTX-I)是从海南捕鸟蛛(Omithoctonus hainana)的粗毒中纯化的一种新型神经毒素.应用二维^H-NMR技术研究HNTX-I的溶液结构特点,通过分析水和重水中的DQF-COSY、TOCSY和NOESY谱,识别出HNTX-I全部33个氨基酸残基自旋体系;通过NOESY谱中的dαN、dβN、dNN和dαβ联系完成了序列专一的谱峰归属,从而确认了HNTX-I所有的主链质子和大于96%的侧链质子的化学位移。并通过分析^1JNH-OxH耦合常数、序列间的NOE联系以及慢氢交换质子等,确定HNTX-I的二级结构主要是由三股反平行的β-折迭组成(Lys7-Cys9,Tyr20-Asn23和Trp28-Val31),这些结构特点与已经探明结构的其它蜘蛛毒素的基本相同.这些结果为完全解析HNTX-I的溶液三维结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6.
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以0.02mol/L醋酸铵—乙腈为流动相的梯度洗脱模式,在295nm吸收值的条件下,灰花纹鹅膏菌Amanita fuliginea的肽类毒素可以被成功的分离和纯化。单个肽类毒素的鉴定是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同时进行。用这一方法可从灰花纹鹅膏菌中分离纯化出β-鹅膏毒肽(β-amanitin),产量可达到:1158μg/g(干重),产品纯度达98%以上,回收率为95.3%。β-鹅膏毒肽的分子量为919.3Da。这个方法可用于其它鹅膏菌肽类毒素的分离纯化。  相似文献   
67.
Kunitz 型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结构与功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蛋白酶抑制剂在酶学及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中有重要意义,Kunitz型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是其中最重要的,也是研究最广泛的蛋白酶抑制剂之一.该类蛋白酶抑制剂三维结构高度保守:由一个明显的疏水核心、三对高度保守的二硫键桥、三链β-折叠和一个N端3 10螺旋及一个C端α-螺旋组成.3对二硫键对分子空间结构的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类型抑制剂有5个主要的活性位点:P1、P1’、P3、P3’、P4,它们都位于一个溶剂暴露的环上.P1位点是抑制作用的关键活性位点,抑制剂的专一性由P1位点氨基酸残基的性质决定;P1’位点氨基酸残基的侧链大小对抑制剂.酶的结合常数有很大影响,用大的侧链残基取代会导致结合常数降低;P4位点残基被取代经常产生负效应,会导致活性区域环的构象发生很大改变,从而影响酶与抑制剂的结合.  相似文献   
68.
温敏核不育水稻花药蛋白质组初步分析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采用固相pH梯度 SDS聚丙烯酰胺双向凝胶电泳对温敏核不育水稻 96 4 2S可育与不育条件下减数分裂期花药总蛋白进行了分离 ,通过银染显色 ,获得了分辨率和重复性较好的双向电泳图谱 .PDQuest 2DE图像分析软件可识别约 10 0 0个蛋白质点 .蛋白质点在 2D胶上的重复性为 :沿等电聚焦方向偏差为 1 4 5± 0 2 3mm(n =8) ,沿SDS PAGE方向偏差为 :1 15± 0 17mm(n =8) .对两种育性不同样品的 2D胶上部分共有的蛋白质点 ,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matrixassistedlaserdesorption ionizationtimeofflightmassspctrometry ,MALDI TOF MS)进行了肽质谱指纹图分析 .通过采用PeptIdent软件对SWISS PROT数据库的查询 ,有 5 0个蛋白质点在数据库得到归属鉴定 .对育性不同的2种样品 2D较上明显差异的蛋白质点进行了分析鉴定 .在不育变化为可育的过程中 ,明显表达上调的蛋白质点包括几丁质酶 ,酸性磷酸酶 ,胞浆激酶 ,谷蛋白前体 ,以及ESTSC72 61蛋白 ,明显下调的蛋白质包括β expansin前体 ,谷氨酸氨甲酰转移酶和 1种未知功能的蛋白质  相似文献   
69.
虎纹捕鸟蛛毒素-(huwentoxin-,HWTX-)是从我国虎纹捕鸟蛛毒素中分离纯化得到的一种多肽类神经毒素.该多肽分子由3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含三对二硫键.其一级结构和三级结构均已测定.弄清该毒素的活性部位,是研究其结构功能关系的基础.用固相Fmoc化学合成的方法,合成了虎纹捕鸟蛛-的28肽类似物.该突变体去掉了天然毒素分子N端的Alal和C端的Lys30-Trp31-Lys32-Leu33共5个残基.用氧化还原型谷胱甘肽法完成二硫键配对,并用HPLC进行纯化,所得突变体与天然HWTX-的紫外光谱相似.质谱鉴定确认合成产物正确,分子量为3124,浓度为1×10-5g/ml的突变体能可逆阻断小白鼠膈神经-膈肌的接头传递,阻断时间为60~70min.与天然毒素比较,活性有所下降.结果说明HWTX-的N端、C端残基对其生物活性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位于活性中心的重要残基.由结果推测,虎纹捕鸟蛛毒素-的活性中心位于该分子中连接β-折叠的回环区  相似文献   
70.
世纪之交的蛋白质序列测定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梁宋平 《生命科学》1999,11(1):31-34,30
对蛋白质序列测定技术的发展过程作了简要回顾,介绍了近年在该方法学领域的主要进展,其中包括N-端顺序测定的微量化、毛细管HPLC与毛细管电泳的应用,新的C-端化学降解测序方法,以及快原子轰击(FAB)、电喷雾(ESI)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MALDI-TOF)质谱在蛋白质序列测定中的应用,还对世纪之交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作了扼要的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