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4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44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5篇
  1966年   5篇
  1963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榉属植物总DNA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榉属植物体内酚类、多糖等次生物质含量较高, 严重影响从中提取总DNA 的产量和质量。针对这一问题探索出一种适合榉属植物总DNA 的提取方法, 并对提取的总DNA 进行了纯度和浓度的鉴定。结果表明此方法可有效去除次生物质对DNA 的干扰, 样品DNA 的质量和纯度较高, 可用于随机引物RAPD 扩增和随后的各种遗传学分析。  相似文献   
962.
玉米螟赤眼蜂雌蜂繁殖力与年龄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米蛾卵作为繁育寄主,通过系统解剖不同发育期(0~144 h)玉米螟赤眼蜂的卵巢,探讨了雌蜂抱卵量、繁殖力与其年龄和个体大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玉米螟赤眼蜂在羽化初期(0~3 h),卵巢中只有部分卵处于成熟状态,随着雌蜂年龄的增加,其抱卵量不断增加,至72 h时接近其卵巢容纳量。抱卵量与雌蜂年龄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示:y =a{1-exp[-b(x+c)]}。用后足胫节长度(HTL)来表示雌蜂个体大小时,HTL短于0.150 mm、介于0.150~0.159 mm之间以及长于0.160 mm的个体羽化后24 h的平均抱卵量分别为40.4、50.5和58.2粒,各占其卵巢容纳量的72.8%、79.3%和86.9%,占整个成虫期总产卵量的49.4%、47.9%及51.9%。玉米螟赤眼蜂羽化后24 h内的产卵量接近于羽化后24 h的抱卵量。雌蜂个体大小与抱卵量及总产卵量之间关系密切,抱卵量与总产卵量随着雌蜂个体的增大而不断增加,呈线性正相关。个体大小可以作为评估玉米螟赤眼蜂生殖潜能高低的一个良好的指标。  相似文献   
963.
姚琴  丛玲  汪越胜  陈明洁  杨广笑  何光源 《遗传》2006,28(6):695-698
为了研究无载体框架序列转基因小麦中转基因表达框的遗传规律,选育稳定表达的转基因株系,利用基因枪介导1Ax1基因的最小表达框转化得到了转基因小麦,对其后代转基因植株中1Ax1基因表达框的遗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无载体框架结构的1Ax1基因在转基因后代中稳定遗传,在T1代中呈现3:1的分离,遵从孟德尔遗传模式;SDS-PAGE分析表明其中部分转基因后代分离出新的高分子量蛋白亚基分子量略低于1Dx5亚基。  相似文献   
964.
生态恢复状态下天敌对小菜蛾的自然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组建不同防治措施下的小菜蛾自然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化学防治区小菜蛾自然种群趋势指数为52.52;在生态恢复区,天敌因子对目标害虫的自然控制作用得到恢复和增强,连续4个世代的小菜蛾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16.9、7.16、3.71和4.02,其种群数量的发展得到有效地抑制.影响小菜蛾春季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代种群数量的重要因子分别为绒茧蜂寄生、4龄幼虫的捕食及其它、赤眼蜂寄生和绒茧蜂寄生,其相应的排除作用控制指数分别为1.39、1.56、1.74和1.54.从天敌与小菜蛾种群相互作用的过程来看,前者对后者的控制作用表现出明显的时滞效应,其种群数量的发展需要一个累积过程.能否采取积极的田间保护、增强措施,将是充分发挥天敌控害潜能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65.
张庆华  茅矛  何凯丽  傅刚  黄秋花  陈竺 《遗传》1998,20(6):17-18
ABC转运体家族是已知的最大基因家族之一〔1〕,在进化上具高度的保守性,其成员含有ATP结合小匣(ATPbindingcassete,ABC)。最近,我们在对具造血功能的CD34+造血干/祖细胞(HSPC)的基因表达谱的研究中,通过大规模的cDNA测...  相似文献   
966.
摘要 目的:探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外用凝胶联合耳内镜下软骨-软骨膜修补术治疗鼓膜大穿孔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一医院接受诊治的鼓膜大穿孔患者120例。将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接受耳内镜下软骨-软骨膜修补术,研究组接受重组牛bFGF外用凝胶联合耳内镜下软骨-软骨膜修补术。对比两组愈合情况、听力情况[骨导听阈、气导听阈、气骨导差(A-B gap)]、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的愈合例数高于对照组,平均愈合天数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6个月骨导听阈、气导听阈、A-B gap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3dTNF-α、IL-1β、IL-6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组牛bFGF外用凝胶联合耳内镜下软骨-软骨膜修补术治疗鼓膜大穿孔,可缩短鼓膜愈合时间,改善患者听力,减轻炎症反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967.
本文采用双积分球测量系统和Inverse Add ing-Doub ling方法,研究了自然和热凝固的人肝组织对532nm的KTP激光和1 064 nm的Nd:YAG激光的光学特性。结果表明:热凝固的人肝组织对532 nm的KTP激光的吸收系数较自然的肝组织的吸收系数增大了23.5%(P<0.05),热凝固的肝组织对1 064 nm的Nd:YAG激光的吸收系数较自然的肝组织的吸收系数减小了34.3%(P<0.05)。热凝固的人肝组织对532 nm的KTP激光的散射系数较自然的肝组织的散射系数增大了4.50倍(P<0.05),热凝固的肝组织对1 064 nm的Nd:YAG激光的散射系数较自然的肝组织的散射系数增大了6.41倍(P<0.05)。热凝固的人肝组织对532 nm的KTP激光的各向异性因子较自然的肝组织的各向异性因子减小了5.47%,热凝固的肝组织对1 064 nm的Nd:YAG激光的各向异性因子较自然的肝组织的各向异性因子减小了1.95%。  相似文献   
968.
研究正常人膀胱和膀胱癌组织在Kube lka-Munk二流模型下对476.5 nm,514.5 nm和808 nm波长的激光的光学特性的差异。采用双积分球系统和Kube lka-Munk二流模型进行测量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正常膀胱和膀胱癌组织在Kube lka-Munk二流模型下对476.5 nm,514.5 nm和808 nm波长的每一个波长的激光的吸收、散射、总衰减、有效衰减系数都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P<0.01)。膀胱癌组织对476.5 nm,514.5 nm和808nm波长的激光的吸收系数明显地较正常膀胱组织对相应波长的激光的吸收系数要大(P<0.01),膀胱癌组织对476.5 nm和514.5 nm波长的激光的散射系数明显地较正常膀胱组织对相应波长的激光的散射系数要小(P<0.01),而膀胱癌组织对808 nm波长的激光的散射系数明显地较正常膀胱组织对同一波长的激光的散射系数要大(P<0.01)。膀胱癌组织对476.5 nm,514.5 nm和808 nm波长的激光的总衰减系数明显地较正常膀胱组织对相应波长的激光的总衰减系数要大(P<0.01),膀胱癌组织对476.5 nm,514.5 nm和808 nm波长的激光的有效衰减系数明显地较正常膀胱组织对相应波长的激光的有效衰减系数要大(P<0.01)。提示使用双积分球系统和Kube lka-Munk二流模型来确定离体的正常膀胱组织和膀胱癌组织对476.5 nm,514.5 nm和808nm波长的激光的光学特性的差异鉴别诊断病变的膀胱组织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69.
970.
简析普通生物教育的综合课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课程是世界各国现代生物教育和科学者教育课程设计的主要课程类型之一,在我国普通生物教育的课程改革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课程的演变和发展,它正日益显示出本身特有的功能与优势。分析这各课程类型的特点和利弊,将有助于改进我国普通生物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课程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