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4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4 毫秒
11.
热休克蛋白是生物体体应对温度、pH、渗透压等不利环境刺激时合成的一种保护蛋白。在环境应激时,调控因子可以在转录水平上调控热休克基因的表达,恢复或加速清除细胞内已经变性的蛋白质,使细胞处于稳态并产生耐受性。大量研究发现,热休克调控因子对微生物应激耐受性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综述了6类热休克调控因子的调控机制以及相互作用,对调控因子HrcA、σB和CtsR进行了重点阐述,旨在为进一步构建热休克调控网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一种快速有效的枯草芽孢杆菌染色体的提取方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枯草芽孢杆菌的膜,壁结构较为特殊,且外分泌酶活力较高,这些给染色体的提取造成一定的困难。根据多次提取枯草芽孢杆菌染色体DNA的经验并参考文献^[1-3],改进后得到一种快速有效的提取枯草芽孢杆菌染色体DNA的方法,这一方法为研究枯草芽孢杆菌染色体DNA,构建基因文库及利用PCR方法调取某个基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几种添加物对D—核糖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几种物质对D-核糖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当发酵培养基中玉米浆的含量为25g/L,D-核糖产量达到最高,为65g/L。发酵培养基中添加适量的粉及山梨醇亦有利于D-核糖的积累,当粉与山梨醇的添加量分别为10g/L及40g/L时,D-核糖产率分别增加7.8%、4.7%,而在发酵培养基中加入丙二酸可抑制D-核的分泌,在40ml发酵培养基中添加1ml丙二酸后,D-核糖的产率下降73.8%。甲醇也可抑制D-核糖的积累,当发酵培养基中的甲醇添加量为16g/L时,D-核糖产率下降66.2%。  相似文献   
14.
玉米浆对转酮酶缺陷型短小芽孢杆菌菌株成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研究D 核糖发酵过程中发现 ,培养基中玉米浆的含量直接影响着菌体的形态及D 核糖产量。在不同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玉米浆 ,镜检菌株的生长情况 ,并测定发酵培养基中D 核糖的产量。研究表明 ,转酮酶缺陷是突变株在菌体生长过程中出现链状的内因 ,而玉米浆中所含的芳香族氨基酸是转酮酶缺陷型突变株在生长过程中出现链状的外因。  相似文献   
15.
真菌芳香聚酮化合物是由真菌非还原聚酮合酶(NR-PKSs)催化形成的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一类天然产物。大部分内源真菌菌株存在难培养、致病性或产率低等问题,从根本上限制了真菌芳香聚酮化合物的开发和应用。随着合成生物学和代谢工程的发展,很多具有生物活性的聚酮产物实现了在工业微生物(如酿酒酵母、构巢曲霉等)中的异源生产,相关研究逐渐成为热点。从合成途径解析与挖掘、底盘细胞的构建与改造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真菌芳香聚酮化合物的合成生物学研究进展,为未来真菌芳香聚酮化合物人工代谢途径的高效构建和实现工业化生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是一种特殊的动态代谢调控机制,是细菌用于监控自身群体密度的环境信号感受系统。近年来,随着合成生物学的大力发展,基于稳定的菌群关系的人工合成菌群以及混菌共培养技术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群体感应系统因为可以实现细菌自主控制菌群关系的目的,而在菌群关系构建以及代谢工程中的研究和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对群体感应系统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对单菌基于群体感应的动态代谢调控进行了总结;同时也对群体感应的动态调控在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之间以及混菌共培养过程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能对群体感应系统的其他应用提供一些建议和帮助。  相似文献   
17.
细菌的荚膜多糖是生物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细菌的生长分裂、维持细胞壁形态、抵御外界环境以及免疫反应等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在致病菌中,荚膜多糖常作为一种毒力因子发挥作用。在革兰氏阳性菌中,荚膜多糖的化学结构、生物合成过程及功能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讨论了革兰氏阳性菌中部分致病菌的荚膜多糖与非致病菌表面多糖的分布位置、化学组成及其结构特异性。重点讨论三种具有代表性的革兰氏阳性致病菌及非致病菌株: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及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综述革兰氏阳性菌中荚膜多糖生物合成的三种方式:Wzx/Wzy-依赖通路、ABC转运蛋白(ABC transporter)途径及合酶依赖途径,并举例解释了相应多糖的合成过程及相关基因。介绍了革兰氏阳性菌荚膜多糖及表面多糖的生理功能,如屏障保护功能、胞间黏附功能以及参与宿主细胞的免疫反应等。结合荚膜多糖的生物学功能,概述其当前主要研究进展,如构建高耐受工程菌疫苗研制等。结合细菌荚膜多糖的特征差异,对其在医药与工业生产领域的广阔前景提出展望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sRNA(非编码小RNA)通过碱基配对的方式与靶mRNA结合,抑制或激活转录过程、调节蛋白质的表达,以核酸的形式发挥其生物学功能。随着RNA深度测序(RNAseq)技术、生物信息学预测以及实验分析手段的日渐发展和完善,数以百计的sRNA被发现并得到验证。作为转录后调控因子,sRNA因在诸多生理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调节作用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以革兰氏阳性菌为切入点,总结了近年来sRNA的筛选、鉴定和功能研究等方面取得的进展,梳理分析了sRNA调控与毒力因子、群体感应、铁代谢和双组分系统等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展望了sRNA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分子伴侣HdeA与底物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可帮助底物蛋白复性,这是肠道致病菌得以在酸性环境中幸存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探究HdeA发挥伴侣活性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的方法,模拟了HdeA与底物蛋白SurA间的相互作用,计算了二者的结合自由能.通过分析HdeA-SurA复合物体系的作用模式、氢键作用以及能量分解的结果,确定了HdeA与底物蛋白SurA结合时发挥重要作用的关键氨基酸残基.该研究结果为以后采用实验手段探究HdeA与底物蛋白之间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同时为今后设计与开发HdeA的抑制剂提供了理论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20.
多酚化合物是人类日常饮食中一类典型的天然产物,具有干扰分子信号通路、影响肠道菌群组成和保护人体肠道健康的功能。针对不同微生物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系统,多酚能够干扰细菌生物膜的形成和微生物致病性。介绍多酚的类型、来源和含量,总结多酚对多种QS相关表型,如菌体运动性、黏附性、生物膜形成和毒力因子的释放等具有的干扰作用,以及一些常见多酚对典型病原体的干扰作用,提出基于多酚的QS干扰在未来疾病治疗中面临的主要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