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2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16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21.
两株香蕉枯萎病拮抗细菌的筛选及抑菌机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从发病蕉园中的健康香蕉根际筛选能有效抑制香蕉枯萎病病原菌生长的拮抗菌,进一步研究其抑菌机理。【方法】应用双层平板初筛和平板对峙实验复筛具有抑菌效果的拮抗菌;经生理生化试验、16S rRNA基因测序和特异引物扩增对拮抗菌进行鉴定;酸沉淀方法提取拮抗菌发酵液抑菌物质粗提液,基于比色法和HPLC测定粗提液对菌丝蛋白质含量、脂质过氧化、麦角甾醇和果胶酶活性的影响。【结果】筛选获得两株拮抗细菌H-2和H-7,初步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和解淀粉芽孢杆菌,Gen Bank登录号分别为KX791428和KX791430;温室盆栽试验显示,两株拮抗菌对香蕉枯萎病的生防效率分别为59.1%和53.0%;H-2和H-7粗提液处理病原菌菌丝后,因脂质过氧化产生的丙二醛含量显著增加,分别达0.55μmol/L和0.48μmol/L;而蛋白含量、麦角甾醇含量和果胶酶活性均显著下降,其中H-2处理的抑制幅度更大,三项指标分别为0.15 mg/g、1.31 mg/g和0.008 7 U/m L,显著低于对照的0.25 mg/g、1.96 mg/g和0.035 U/m L。【结论】从健康香蕉根际筛选到两株拮抗细菌,两者可能通过增强病原菌菌丝的脂质过氧化和降低细胞代谢产物合成的方式抑制病原菌生长,可为两株拮抗菌的生防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2.
研究复合季铵盐消毒剂含量的测定与滴定误差分析。探讨了四苯硼钠标准液配制及对滴定分析终点颜色的影响,并与单季铵盐定量分析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四苯硼钠两相滴定法适合于复合季铵盐定量分析,但要注意四苯硼钠标准液配制的正确性及滴定终点颜色的判断。  相似文献   
123.
血管内皮损伤是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起始环节,涉及多种机制,氧化应激被认为其中关键的环节,但补充外源性抗氧化剂的治疗目前仍存在争议。内质网及线粒体是参与细胞内活性氧生成的关键细胞器,探讨内质网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及氧化应激之间的相互关系可能对于阐明糖尿病相关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年关于内质网及线粒体功能障碍在糖尿病相关血管并发症中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二者的相互作用在氧化应激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4.
目的:分析阿托品联合综合疗法治疗青少年屈光不正弱视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2017年2月至2017年5月于我院接受诊治的60例青少年屈光不正弱视患者(患眼102只)为研究对象,按接受诊治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患眼分别为52和50只。观察治疗前后所有屈光不正弱视患者的视觉敏感度、图像诱发电位(P-VEP)、立体视功能的改善、治疗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眼对比度、波幅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潜伏期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各空间频率下的对比度、波幅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潜伏期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眼的矫正幅度范围和矫正分开范围显著高于对照组,矫正近立体视锐角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0%,高于对照组的71.15%(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阿托品联合综合疗法对青少年屈光不正弱视的近期疗效较好,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25.
目的:比较手术切除与介入栓塞治疗肝癌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6月到2011年6月本院收治的92例肝癌手术切除术后复发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手术切除组和介入栓塞组,各46例。手术切除组患者给予再次切除治疗,介入栓塞组患者给予介入栓塞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年、3年及5年的生存率。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包括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蛋白(LN)、人Ⅲ型前胶原(HPC-Ⅲ)及IV型胶原(IV-C)水平。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WBC)、甲胎蛋白(AFP)及癌胚抗原(CEA)水平。结果:手术切除组患者治疗后1年、3年、5年的生存率均明显高于介入栓塞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介入栓塞组血清HA、LN、HPC-Ⅲ及IV-C明显高于治疗前,且均明显高于手术切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WBC、AFP及CEA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手术切除组患者血清WBC明显高于介入栓塞组,而血清AFP、CEA水平明显低于介入栓塞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切除治疗肝癌术后复发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肝纤维化程度,改善血清AFP及CEA水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6.
<正>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1o41′49″–42o25′18″N,127o42′55″–128o16′48″E)位于吉林省东部,面积为196,465 ha,设立于1960年,并于1980年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植被垂直带明显,包括针阔混交林(1,100 m以下)、暗针叶林(1,100–1,800 m)、亚高山岳桦(Betula ermanii)林(1,800–2,000 m)和高山苔原(2,000–2,700m)等4个植被带,其中阔叶红松林为该区域的地带性植被(代力民等,2004)。长白山地区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被子植物98科454属1,190种,兽类  相似文献   
127.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低温花粉不育的QTL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明籼粳杂种低温花粉不育的遗传基础,以籼稻品种3037和粳型广亲和品种02428的F2分离群体进行了低温花粉不育的遗传分析。推迟播种后,F2群体各单株孕穗期的日平均温度为21~23℃,调查了F2群体各单株的花粉育性。利用108对SSR引物构建了包含157个F2单株,覆盖12条染色体的分子标记连锁图谱。该连锁图的总长度为1857.8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6.26cM,标记较均匀地分布在12条染色体上。采用区间作图法对F2群体花粉不育进行QTL分析,共检测到2个低温花粉不育QTLS,即qLTSPS2和qLTSPS5,分别位于第2、5染色体,其加性效应分别为0.021、0.045,显性效应分别为-0.246、-0.251,显性度分别为11.7和4.8,具有超显性效应.超显性是QTL作用的主要方式,这2个位点杂合基因型在低温环境下具有降低花粉育性的作用,分别解释表型变异的15.6%、11.9%。另外,两因素的方差分析表明这两个QTL之间不存在互作。  相似文献   
128.
拟南芥印迹基因ME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EDEA(MEA)是第1个在拟南芥胚乳中发现的印迹基因.MEA基因的印迹受甲基转移酶MET1和DNA糖基酶DME之间的拮抗作用调控.MEA基因编码polycomb group(PcG)蛋白,并与FIE、MSI1等其他PcG蛋白形成复合物,维持与细胞增殖相关基因的表达抑制状态.mea突变会启动未受精状态下中央细胞核的复制,而使种子发生败育.目前已发现Ⅰ型MADSbox基因PHERES1是受MEA直接作用的.研究MEA基因对种子发育的调控,不仅有助于阐明原胚及胚乳启动的机制,在无融合生殖研究中也有意义.PcG蛋白在动植物中的强保守性说明,PcG基因印迹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有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29.
植物种子脂氧合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概述了植物种子脂氧合酶蛋白和编码其基因的特性、各种突变体及其遗传规律、基因表达和调控以及生理功能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0.
变化光周期对丽斗蟋(Velarifictonus ornatus)若虫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弄清湖南株洲丽斗蟋若虫的季节适应策略,研究了恒定及变化光周期对其若虫发育的调控.结果表明,丽斗蟋若虫发育明显受变化光周期的影响.25℃温度条件下,3个光周期条件下的若虫发育都较慢,羽化也极不整齐,长日条件(LD 16:8h)、中间日照条件(LD 14:10h)和短日条件(LD 12:12h)的若虫发育历期(mean±SD)分别为(206.2±44.0)d、(236.6±93.3)d和(230.3±47.4)d,若虫从开始羽化到供试个体全部完成羽化所需时间分别为216、301和156d,经历短日条件的若虫转移至长日条件后能够促进其快速发育,羽化也很整齐,反方向转移则会抑制若虫发育,且羽化也不整齐.30℃温度条件下,恒定长日条件下的若虫发育明显快于短日条件,变化光周期对若虫发育的调控与25℃相类似.变化光周期对若虫发育的影响与光周期的变化方向及低龄若虫感受的光周期类型有关.丽斗蟋若虫复杂的光周期反应模式的生态意义在于调节其生活史与季节同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