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6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33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中药材绵萆薢的主要原植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材绵萆解的主要原植物,经与采自日本的七裂叶萆解Dioscorea septemloba Thunb. 相对照,认为系一新种Dioscorea spongiosa J.Q.Xi,M. Mizuno et W.L.Zhao。该二种主要 区别如下:1.绵萆解地下茎直径3—6cm,色枯黄至黑棕; 叶微波缘或全缘,罕掌裂; 蒴果扁球 形,种翅矩圆形,紫红色。七裂叶萆解地下茎直径1—2cm,色枯黄; 叶全为掌裂; 蒴果倒卵 状; 种翅倒卵形,灰棕色。2.绵萆解花粉粒外壁纹饰肋条状,在七裂叶萆解为网状。3.绵萆解地下茎中柱鞘有众多石细胞,在七裂叶萆解则未见石细胞。4.地下茎甾体皂甙元硅胶G 板层析,以苯:乙酸乙酯:石油醚(4:1:1)展开,磷钼酸显色,二者均现6斑点,绵萆解的第5点 面积和第6点Rf值均较七裂叶萆解大。 5.地下茎甾体皂甙元的紫外光谱检测,绵萆解在399nm处有峰,363有谷; 七裂叶萆解在310有峰,250有谷。  相似文献   
4.
5.
高山毛顶蛾新亚种及其生物学观察(鳞翅目:毛顶蛾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振国  刘香慧 《昆虫学报》1990,33(3):351-354
毛顶蛾科Eriocraniidae属较原始的小蛾类群。世界已知19种及1亚种,采自全北区桦树适生带,北纬45°—70°N之间,以北美、欧洲的种类最丰富。亚洲所知甚少,惟日本记载过广泛分布于全北区的2种,即:Erioerania sparrmannella(Bosc)和E.semi-purpurella(Stephens)。我国迄至1980年,才由杨集昆先生描述了发生在华北的这2个广布种。现增记青海产一新亚种,标本保存在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林业研究所。  相似文献   
6.
电刺激猫小脑顶核对动脉血压和肾交感神经放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岗  富维骏  卢振东 《生理学报》1988,40(4):356-364
在38只麻醉及人工呼吸的猫,观察到电刺激小脑顶核嘴侧部能引起动脉血压显著升高;肾交感神经放电于刺激期间显著增加。去缓冲神经对刺激顶核所引起的血压反应的幅度和肾交感神经放电均无明显影响,但可明显延长血压反应升高相以及血压恢复期的时间。静脉注射氯庄定引起血压降低、心率减慢及肾交感神经放电的抑制,并能减弱刺激顶核引起的血压反应,但增强了刺激顶核引起的肾神经放电的变化。电解损毁延髓腹外侧面引起血压降低及肾交感神经放电的抑制,然而无论单侧还是双侧损毁延髓腹外侧面都不能阻断刺激顶核所引起的血压和肾交感神经放电的反应。以上结果表明,电刺激顶核能引起明显的心血管反应,其反应的下行性通路可能不通过延髓腹外侧面。  相似文献   
7.
郭林 《菌物学报》1988,7(Z1):269-272
裂孢黑粉菌属(Schizonella)是我国新记录属,其主要特征为孢子堆生叶上;黑粉成对,其萌发方式同黑粉菌属(Ustilago)苔草裂孢黑粉菌(Schizonella melanogramma(DC.) Schrot.)寄生于苔草属(Carex sp.)植物上,其孢子堆生叶上,条状,粉质;黑粉孢子卵形,近球形或不规则半球形,常成对,7.5 -12.5 (-14)×5.5-(-12)µm,橄榄褐色.另一我国新记录种是鬼灯檠条黑粉菌(Urocystis rodgersiae (Miyabe) Miyabe ex Zund.),寄生在鬼灯檠(Rodgersia aesculifolia Batal.)植物上.孢子堆生叶下;孢子球27-60(-75)×25-45.5(-57µm,由1-6个黑粉孢子组成;不育细胞10-15×9-l0µm,浅褐色.黑粉孢子14-20×10-14µm,暗褐色.此种孢子球比原产于日本的模式种略大,其它特征相同.  相似文献   
8.
盘菌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雨生 《真菌学报》1992,11(3):207-209
  相似文献   
9.
<正>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褐黄色或淡紫褐色,仅上部具着生头状花序的分枝,此枝长3—10厘米。茎、枝、叶面微被淡黄色短柔毛或近无毛;叶面具稀疏白色腺点及小凹点,背面具稀疏的蛛丝状薄绒毛;茎下部叶末见;中部为上部叶具短柄或近无柄,叶片卵形或近圆形,长、宽3.5—4.6厘米,(三一)二回羽状全裂,每侧裂片4—6枚,每裂片常再分裂,每侧具  相似文献   
10.
球毛壳(Chaetomium globosum Kze.)系 Kunze 于1817年报道见于丹麦石竹(Dianthus carthusianorum L.)茎上的毛壳菌属(Chaetomium)的第一个种(模式种)。Cooke and Ellis 在1878年描述了见于飞蓬属(Erigeron L.)腐茎上的橄榄色毛壳(C.oliaceum C.et E.)。在 Chivers(1915)、Skolko and Groves(1953)、Udagawa(1960)、Ames(1963)和 Seth(1972)关于毛壳菌属的专著都曾指出很难划分这两个种的界限。Skolk and Groves(1953)区分此两个种时以橄榄色毛壳具有较大的子囊壳、较宽的顶附属丝和较大的子囊孢子,而 Chivers(1915)则认为橄榄色毛壳是球毛壳的异名,Udagawa(1960)区分此两个种仅根据子囊孢子的长度和宽度,他认为橄榄色毛壳的子囊孢子大于球毛壳的子囊孢子。Seth(1972)在他的专著中虽保留此两个种作为独立种,但他指出限于他镜检过的标本材料及根据 Chivers 专著中的球毛壳的特征辑要概括了橄榄色毛壳的特征,对这两个种的区分界限确实是很难划分的。最近我们在北京采集和分离了来源于不同的植物和动物材料上的毛壳菌种类,以期进行北京地区毛壳菌种类调查研究。我们分离获得许多球毛壳——橄榄色毛壳类的毛壳菌菌株。参考了不同作者对这两个种的子囊壳、顶附属丝、侧附属丝、子囊及子囊孢子的特征记载,对北京的这一类型菌株进行了细致研究,认为球毛壳与橄榄色毛壳确有形态学特征区别,表现在橄榄色毛壳的子囊壳、顶附属丝和子囊孢子较球毛壳的更为粗壮,兼之球毛壳的顶附属丝较橄榄色毛壳的为窄且有分隔和微粗糙,球毛壳的子囊孢子呈浅橄榄褐色至暗橄榄褐色,含两个折光性油滴而橄榄色毛壳的子囊孢子呈暗橄榄褐色,量度亦较大,凭依经验即可鉴别此两个不同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