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金华  孟希  张淑  隋正红  王津果  周伟  常连鹏 《生态学报》2013,33(13):3978-3986
研究了链状亚历山大藻在对数生长期、衰亡期、高氮、低氮条件下,藻细胞中可溶性蛋白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DNA降解、端粒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衰亡期、高氮、低氮条件下链状亚历山大藻细胞中可溶性蛋白、GSH含量、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下降;SOD活性(低氮条件除外)、H2O2、MDA含量上升;端粒酶活性和DNA Ladder随着藻细胞生长而变化,并在衰亡时期,出现了明显的DNALadder。研究结果显示链状亚历山大藻衰亡过程的反应表现为:蛋白质合成受阻或降解,产生大量氧化中间产物(MDA,H2O2等),抗氧化系统被激活,GSH等非酶抗氧化物质被大量消耗,SOD等酶抗氧化物被激活;另外表现为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下降;同时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积累诱发了细胞凋亡,核酸内切酶被激活,选择性降解染色质DNA。推测低氮、高氮条件均可以加快藻细胞的衰亡的生理过程,链状亚历山大藻的赤潮衰亡是一种有序的死亡过程。  相似文献   
2.
采用非分离培养分析方法,直接提取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共附生细菌总DNA,以之为模板进行PCR扩增获得细菌16S rDNA基因片段,并构建16S rDNA克隆文库。通过16S rDNA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和测序方法对链状亚历山大藻共附生细菌的多样性进行了研究。84个16S rDNA克隆片段经限制性内切酶HaeⅢ酶切分析,得到30种不同的酶切指纹类型。挑选50个克隆子进行测序获得其16S rDNA部分序列,并对16S rDNA序列进行聚类分析构建了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链状亚历山大藻共附生的细菌多样性较强,优势细菌类群为变形菌α亚群(α-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Bacteroidetes),其中玫瑰杆菌(Roseobacter sp.)在α-Proteobacteria中占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3.
镰刀菌属一新种──链状镰刀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法军 《菌物学报》2000,19(4):459-462
本文描述了镰刀菌属的一个新种——链状镰刀菌,其主要特征小型分生孢子椭圆形,基部平,链状生长。大型分生孢子纺锤形,从多口芽梗长出。文中还讨论了新种与其它镰刀菌的关系。模式标本保藏在中国科学院菌物标本馆(HMAS)。  相似文献   
4.
5.
本文描述了镰刀菌属的一个新种——链状镰刀菌,其主要特征:小型分生孢子椭圆形,基部平,链状生长。大型分生孢子纺锤形,从多口芽梗长出。文中还讨论了新种与其它镰刀菌的关系。模式标本保藏在中国科学院菌物标本馆(HMAS)。  相似文献   
6.
珠三角河网水域是珠江之水流入南海的必经之地,于2012年和2015年对该水域的链状硅藻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共发现链状硅藻18种(包括变种和变型),颗粒沟链藻是该水域的绝对优势种,也是该区域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指示物种。总生物量的时间变化模式呈现枯水期差异较大,丰水期差异较小的特点,主要是受到径流量、透明度和水温差异的影响;空间特征主要表现为广州市周边站位的生物量明显偏高,主要受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不同链状硅藻的相对百分组成显示,颗粒沟链藻是绝对优势种,变异直链藻易在枯水期与其形成竞争优势。沟链藻属的链长一般大于直链藻属,这主要得益于其形态结构较稳固的优势;此外,透明度、营养盐和pH值等也是影响链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海燕教授、陈泉副教授研究组在蛋白质设计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实现给定目标结构的蛋白全序列从头设计。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蛋白质是生命功能的主要执行者,是由不同类型的氨基酸按照特定顺序串联成的长链状生物大分子。刘海燕和陈泉研究组建立了一种用全新策略构建的统计能量函数,用于蛋白质设计。理论分析表明,其设计结果显著不同,且在一些重要方面优于现有最好的蛋白质设计模型。  相似文献   
8.
陈洋  颜天  周名江 《生态学报》2007,27(10):3964-3972
研究了东海原甲藻的基本营养组成,并就赤潮密度下的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和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在单一和混合情况下对赤潮藻→卤虫模拟食物链物质传递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与其它饵料微藻相比,东海原甲藻必需氨基酸中的苯丙氨酸、赖氨酸和组氨酸含量明显偏低。东海原甲藻单独投喂时,卤虫对其的总物质转化效率随着藻密度的增加呈现先逐渐增加再逐渐降低的趋势。而当不同密度的东海原甲藻分别与一种硅藻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混合投喂时,随东海原甲藻密度的增加,卤虫选择性地增加对东海原甲藻的摄食,而降低对小新月菱形藻的摄食,并且其总物质转化效率逐渐降低。暴露于链状亚历山大藻藻液,卤虫体重减轻,且在其体内未检测到叶绿素a,表明卤虫未摄食该藻。当链状亚历山大藻藻细胞重悬液和去藻过滤液分别与小新月菱形藻或东海原甲藻混合时,卤虫对后两株藻的摄食量和总物质转化效率均有所降低。因此,在大规模赤潮发生时,东海原甲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可能分别对浮游动物的营养和存活带来不利影响,并影响物质沿食物链的传递。  相似文献   
9.
陈法军 《菌物系统》2000,19(4):459-462
本文描述了镰刀菌属的一个新种--链状镰刀菌,其主要特征:小型分生孢子椭圆形,基部平,链状生长。大型分生孢子纺锤形,从多口芽梗长出。文中 讨论了新种与其它镰刀菌的关系。模式标本保藏在中国科学院菌物标本馆(HMAS)。  相似文献   
10.
几株赤潮甲藻的摄食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荧光标记的方法,在营养盐限制条件下,对6株赤潮甲藻对荧光标记的海洋细菌(FLB)、金藻(FLA)和两种粒径分别为0.5μm和2.0μm的荧光微球(FM0.5和FM2.0)4种摄食对象的摄食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除了东海原甲藻对4种摄食对象均没有摄食外,其它5株甲藻,微小亚历山大藻、链状亚历山大藻、塔玛亚历山大藻、海洋原甲藻和微小原甲藻均具有摄食能力,但对摄食对象的选择和摄食率有差异,多数摄食率是在4 h达到最大,白天的摄食能力强于夜间。研究说明了在营养盐限制环境中,有些具有兼性营养能力的甲藻对细菌和/或更小浮游植物的摄食能力可能对维持和促进其生长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