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西芳香植物资源概况及开发前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程菊英   《广西植物》1992,12(2):139-151
广西芳香植物极为丰富。根据《广西植物名录》、《中国经济植物》、《中国香料植物栽培与加工》和近年有关资料的统计,广西芳香植物有270余种,隶属于100属,60科,其中广西特有的有65种,隶属17个科。含香味物质最多的科是:松科、柏科、木兰科、八角科、番荔枝科、樟科、马兜铃科、胡椒科、瑞香科、桃金娘科、蔷薇科、芸香科、伞形花科、木犀科、菊科、唇形科、姜科、天南星科、禾亚科等。本文分述主要的科、种植物学名,芳香部位,化学成分,用途及分布。以及如何开发和进一步利用广西芳香植物资源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芳香植物广陈皮和山奈的挥发物对有翅桃蚜具有较强的驱避作用,本试验采用提取、浓缩、柱层析和GC-MS等技术鉴定了其中的活性成分。生物测定结果表明,索氏提取法能够保留原始材料的驱避效果,且广陈皮和山奈的索氏提取物存在加成效应或微弱的拮抗效应。分别采用梯度混合的石油醚-乙醚混合淋洗剂对两种材料的索氏提取物进行柱层析分离,发现广陈皮仅3∶7体积比的石油醚-乙醚洗脱液有活性;山奈层析物中驱避作用最强的是石油醚-乙醚等体积混合淋洗的馏分,驱避百分率达到45.56%,另外7∶3和2∶8体积比的石油醚-乙醚淋洗物也有相对较弱的驱避活性。GC-MS分析表明,广陈皮活性馏分的主要挥发物成分为D-柠檬烯(39.07%),山奈活性馏分的主要挥发物成分为反-对甲氧基肉桂酸乙酯(70.22%)和顺-对甲氧基肉桂酸乙酯(19.55%),两类化合物对桃蚜具有较强驱避活性,且两者之间仍表现为加成效应。  相似文献   
3.
4.
广东中山市芳香植物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山市共有芳香植物39科64属90种,其中裸子植物3科5属6种,双子叶植物31科52属74种,单子叶植物5科7属10种。主要集中于木兰科、樟科、桃金娘科、芸香科、菊科、马鞭草科和姜科等,本文详细介绍了樟树、山苍子、黄栀子、山姜和鱼腥草等重要的芳香植物,并结合其特点及加工方法就合理开发利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6.
“花气袭人知骤暖”,“小园香很能够独徘徊”,古诗名句中“香”既是诗人运用自如的一种元素,双暗示了芳香植物在人们心中留下的独特意境。芳香植物是指那些能够产生芳香油的植物,  相似文献   
7.
芳香植物精油的抗菌性及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芳香植物精油为具特征性气味的挥发性油状液体, 是从芳香植物中提取的一种重要次生代谢物质。芳香植物精油的抗菌活性由其化学成分和浓度决定, 其中酚类、含氧萜类和萜烯类在抗菌方面表现出较强的活性。芳香植物精油的抗菌机制主要涉及脂肪酸外膜的改变、细胞质膜的损坏、质子动力的消耗、代谢物及离子泄露。在畜牧业生产体系中, 抗生素的无序使用不仅可能引发“超级细菌”的产生, 其残留亦会造成畜产品不安全和环境污染。芳香植物精油作为一种天然植物抗菌剂, 毒性较低且无残留, 作为饲料添加剂可用于维持动物机体的健康, 有望成为重要的抗生素替代品。该文阐述了芳香植物精油的活性成分、抗菌作用机制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为抗菌机理研究和新技术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对福建省尤溪县九阜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野生芳香植物资源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该区共有野生芳香植物47科91属132种,占福建省芳香植物89科306属758种的52.8%、29.7%和17.4%。优势科有樟科(22种)、蔷薇科(10种)、兰科(10种)、唇形科(9种)、菊科(7种)、木兰科(5种)、木犀科(4种)、芸香科(3种)、报春花科(3种)、桑科(3种)、金镂梅科(3种);优势属有山胡椒属(6种)、樟属(4种)、润楠属(4种)、蔷薇属(4种)、蒿属(4种)、木姜子属(3种)、石楠属(3种)、珍珠菜属(3种)。开发利用价值较大的种类有马尾松、草珊瑚、鱼腥草、山苍子、樟树、黄绒润楠、刨花润楠、乌药、黄丹木姜子、胡颓子、石荠苎、枫香、金樱子、黄栀子、金银花与艾蒿等。对该区野生芳香植物的种类组成、芳香部位、生活型、分布以及开发利用途径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开发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9.
梨园芳香植物间作区节肢动物群落时序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沙地梨园间作罗勒、孔雀草、薄荷为处理,自然生草和清耕区为对照,应用最优分割法和模糊聚类法,探讨梨园节肢动物群落、害虫亚群落和天敌亚群落发生的时序格局特征及其相互联系。结果表明:总群落、害虫亚群落以及其优势种个体数时序变化趋势呈偏态分布,而天敌亚群落以及其优势种个体数的呈正态分布,高峰期出现在6月末至7月中旬,比总群落和害虫亚群落个体数发生高峰晚。在梨树年生长周期的主要时段中,芳香植物间作区较自然生草区、清耕区害虫亚群落的发生数量(4月中至8月底)少;而天敌亚群落发生数量(4月底至6月底)多。梨园各间作区节肢动物总群落和害虫亚群落时序最优格局均可划分5个时段:发展初期、发展期、稳定期、波动期和衰退期;天敌亚群落分为3个时段:发展期、稳定期、衰退期。但处理间在发生时段的时间范围、发生数量及组成特征上存在复杂的差异。梨园节肢动物总群落、害虫亚群落、天敌亚群落时序聚类结果不同,预示着处理间节肢动物总群落、害虫亚群落和天敌亚群落在各发生时段上的个体组成、物种丰富度、群落多样性指数、优势度和均匀度指数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10.
魏巍  孔云  张玉萍  王美超  李振茹  姚允聪 《生态学报》2010,30(11):2899-2908
在梨园中设置不同种类的芳香植物间作处理区、自然生草区和清耕区(对照),研究不同芳香植物间作区蚜虫及其天敌类群组成、种群时序动态与时间生态位指数的变化,并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芳香植物间作处理区蚜虫及其天敌类群数量、时序特征、时间生态位宽度与重叠指数存在明显差别。在梨树年生长周期中,薄荷、孔雀草和罗勒间作区的梨黄粉蚜、绣线菊蚜、梨二叉蚜与天敌类群的时序变化趋势相似,但发生的时段及数量与对照区存在显著差异。各个处理区中3种蚜虫的时间生态位宽度指数均较小,而天敌类群的时间生态位宽度指数较大;芳香植物间作区中蚜虫(孔雀草间作区的绣线菊蚜除外)及捕食性天敌的生态位宽度指数均大于对照区。各个处理区中蚜虫及(与)天敌之间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差异明显。各处理区中不同的天敌类群对某一特定的蚜虫的关联度相似,而不同间作处理区某一特定的天敌类群对3种蚜虫的关联度存在明显差异。芳香植物间作改变了梨园生态环境中的蚜虫及其天敌类群数量和组成,害虫种群数量明显减少,益害比(1∶1)明显大于自然生草区(1∶2.1)和清耕区(1∶3.3)。结论:芳香植物间作能有效降低蚜虫种群数量,是一种农业防治蚜害的优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