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研究采用体外抗骨骼肌疲劳活性模型,从肌肉最大收缩幅度(Cmax);肌肉收缩幅度维持在最大收缩幅度(Cmax)的90%、50%、10%以上的持续时间对应为收缩持续时间T0.9、T0.、T0.1等方面,对石菖蒲中分离鉴定的量较大的6个化合物进行体外抗疲劳活性筛选.结果表明α-细辛醚组的Cmax、T0.、T0.、T0.1值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均P <0.05.菖蒲醇酮对Cmax、T0.5、T0.1有延长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2,4,5-三甲氧基苯甲醛、1,8二羟基-3-甲基蒽醌、1,8二羟基-3-甲氧基-6-甲基蒽醌和1,3,8三羟基-6-甲基蒽醌对Cmax、T0.9 、T0.5、T0.1值,差异无显著性,均P> 0.05.因此我们认为α-细辛醚有可能延缓肌肉疲劳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肌肉疲劳过程中sEMG功率谱变化与H 的关系以及可能存在的其它影响因素.方法:利用肌肉进行疲劳收缩结束后,短时间内肌肉pH值尚无明显改变的特性,观察恢复期30 s内s EMG功率谱的变化规律.八名男性受试者,以肱二头肌为目标肌肉,负荷强度为60%MVC,静态持续负荷至疲劳点后,在恢复期以同样负荷分别观察2 s、4 s、6 s、8 s、10 s、20 s、30 s时的sEMG信号特征.结果:肱二头肌在以60%MVC静态疲劳负荷过程中MPF呈线性下降.在疲劳负荷后的恢复期,MPF恢复极其迅速,运动结束后仅2 s,MPF已恢复到整个下降范围的26.5%;至30 s,MPF已恢复到整个下降范围的87.7%.结论:由[H ]增加引起的肌纤维动作电位传导速度下降不是决定sEMG功率谱左移的唯一因素,提示sEMG功率谱左移可能与神经源性的中枢机制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3.
为评价操作者完成施力操作后上肢肌肉疲劳状态,提出了一种基于上肢肱二头肌的sEMG信号-疲劳程度主观感受的肌肉施力疲劳评价方法.为此,设置不同的拉/伸操作力,选取13名青年男性志愿者参加测试,记录其上肢肱二头肌操作至疲劳状态下的表面肌电信号sEMG;对于上肢肱二头肌局部疲劳的主观感受的评分,则采用通用的Borg量表来分级,由受试者完成操作后进行问卷而获得.然后,运用1/3倍频程分析方法对sEMG进行频域处理后,完成了sEMG-Borg分值的曲线拟合,得出上肢肌肉疲劳评价模型.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建立的二次曲线评价模型最为理想,它将为监测实际操作任务时人的疲劳状态并进行操作任务设计与分析提供依据与手段.  相似文献   
4.
碳酸酐酶Ⅲ在疾病和肌肉疲劳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酸酐酶(carbonic anhydrases,CAs)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含锌的金属蛋白酶,能可逆性地高效催化CO2的水合反应,参与调节胞内pH值、离子运输和生物合成反应等多种生理过程。在哺乳动物体内已发现13种CA同工酶和3种CA相关蛋白,其中CAⅢ与其他CA同工酶相比,在组织分布、分子结构和生物学功能上均有其独特之处。CAⅢ表达异常可能与多种临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还可能参与了肌肉疲劳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Gao F  Yu ZB 《生理学报》2005,57(5):653-658
为观察模拟失重对大鼠比目鱼肌(soleus,SOL)与趾长伸肌(extensor digitorum longus,EDL)间断强直收缩功能的影响,以及对刺激频率的调节作用,采用离体骨骼肌条灌流技术,观测其产生强直收缩最大张力的最适刺激频率、疲劳性与疲劳后恢复过程。结果表明:对照组大鼠SOL强直收缩的最适刺激频率为60Hz,尾部悬吊1周大鼠SOL的最适刺激频率亦为60Hz,尾部悬吊2周后,其最适刺激频率增高为80Hz,4周后则为100Hz;在最适刺激频率作用下,悬吊大鼠SOL间断强直收缩的最大张力(Po)在悬吊1与2周未见改变,第4周才呈现显著性降低(P〈0.01)。间断强直收缩5min后,对照组大鼠SOL张力降低到22.8%Po:悬吊1、2与4周组疲劳性均增加,与其同步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疲劳性强直收缩后,在20min内对照大鼠SOL张力基本恢复到疲劳前水平,而悬吊1、2与4周组则不能完全恢复(P〈0.05)。对照组大鼠EDL的最适刺激频率为120Hz,悬吊1、2与4周组EDL的最适刺激频率、疲劳性以及疲劳后恢复过程均未发生改变。以上结果提示,增加刺激频率可对悬吊1与2周大鼠SOL强直收缩最大张力的降低有代偿作用,但不能代偿悬吊4周大鼠SOL最大收缩张力的降低,亦不影响悬吊大鼠SOL间断强直收缩疲劳性的增加与疲劳后恢复的减缓。  相似文献   
6.
肌肉在周期的收缩或静态的拉伸过程中,会渐渐进入疲劳状态,肌肉疲劳特性的研究在康复医学、运动医学领域具有重要作用。表面肌电信号是从肌肉表面通过电极记录下来的反映神经肌肉系统活动的一维时间序列非平稳生物电信号,是评价局部肌肉疲劳的有效工具。本研究从时域和频域、时频域线性方法下的测量指标和非线性方法下的指标来综述表面肌电信号的疲劳研究进展,同时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并对使用表面肌电信号来判别疲劳研究做了进一步的展望。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用于肌肉动态收缩期间非平稳表面肌电信号的时频分析方法。用短时傅里叶变换、Wigner-Ville分布及Choi-Williams分布计算了表面肌电信号的时频分布,用于信号频率内容随时间演化的可视化观察。通过计算瞬时频谱参数,对肌肉疲劳的电表现进行量化描述。分析了反复性的膝关节弯曲和伸展运动期间从股外侧肌所记录的表面肌电信号。发现和在静态收缩过程中观察到的平均频率线性下降不同,在动态收缩期间瞬时平均频率的变化过程是非线性的并且更为复杂,且与运动的生物力学条件有关。研究表明将时频分析技术应用于动态收缩期间的表面肌电信号可以增加用传统的频谱分析技术不能得到的信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