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红根草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草药红根草(Salvia prionitis Hance)中分离鉴定了红根草邻醌(I),丹参酮II-A(II),丹参酮I(Ⅲ),隐丹参酮(IV)等4个三萜醌和β-谷甾醇,红根草邻醌为首次从植物中分到的天然产物,它对P388白血病细胞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抗菌活性亦很明显。  相似文献   
2.
红根草为唇形科鼠尾带根全草植物,是著名的广西道地药材和常用中药,对白血病细胞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同时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和抗癌作用,主治菌莉、腹泻、肠炎、肺炎、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感冒等症。为快速鉴别和评价不同产地中药红根草主要化学成分的差异,该研究利用红外光谱对不同产地红根草进行检测,并结合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及载荷因子等方法对不同产地样本进行鉴别。结果表明:(1)在1800~600 cm-1范围内,不同产地红根草根系在1727、1635、1551、1513、1442、1373、1255、1154、1036、795、776、690 cm-1等处均有较强的振动吸收,表明不同产地红根草主要化学组分构成比较相似。(2)红外指纹图谱结合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红根草化学成分的差异与地理位置有明显对应性,产地相近的地区红根草化学成分的较似,产地较远的区域红根草化学成分差异较大,但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均有自己的特征。(3)通过PCA载荷因子分析,可以得出比原始图谱更多的化学成分信息,对主成分聚类贡献较大的吸收峰主要表现在1670、1630、1616、1579、1473、1411、1159、1129、1082、1042、1000、972、946、913、891、806 cm-1附近,进一步揭示出不同产地红根草化学成分差异主要是红根草内酯和甾醇类成分,以及主要有效成分红根草邻醌和丹参酮类成分的差异。该研究结果为红根草的引种栽培及良种选育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红根草内酯的化学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文曾报道从红根草(Salvia prionitis Hance)中分得新二萜醌类化合物去氢丹参新酮,红根草对醌,3-羰基红根草对醌及新天然产物红根草邻醌等成分。在进一步研究红根草的活性成分时,又分得一新的二萜醌类化合物——红根草内酯(Ⅰ)。红根草内酯为浅黄色棱形结晶,熔点205—206℃,分子式 C_(15)H_(14)O_3(~1H RMS M~+242.0938)。红外光谱示 v-内酯(1750cm~(-1)),芳香环(1505,1485 cm~(-1))以及酚羟基  相似文献   
4.
红根草是一个有重要药用价值的珍稀濒危药材植物。为了更好地了解红根草野生和组培快繁种质的遗传多样性信息,本文用RAPD和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红根草4个野生种群及一个离体快繁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为物种保护和繁育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在物种水平上,该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中等,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Shannon信息多样性指数(I)和多态性位点百分率(PPL)分别为0.237/0.248(RAPD/ISSR,下同)、0.365/0.380和78.4%/81.1%;遗传变异大多数(70.5%/81.5%)发生在种群内、少部分(29.5%/18.5%)发生在种群间;野生种群的基因流为1.21/2.20,但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距离35km以上的种群遗传分化明显,因此推测基因流动主要存在于种群内,地理距离是种群分化的主要原因。在居群水平上,H、I和PPL三项遗传多样性参数分别为0.167/0.202、0.253/0.303和51.7%/58.0%;离体快繁群体的RAPD分析结果显示,其遗传多样性高于其原野生种群,这一结果暗示,离体快繁过程中可能发生了体细胞变异,这些变异与RAPD-PCR区域有关。  相似文献   
5.
红根草(Salvia prionitis Hance)中分得三个abietane类二萜成分:红根草酮内酯(prioketolactone,1)、新红根草酮(neoprionitone,2)和二氢异丹参酮1(dihydroisotanshinone1,3)。经波谱分析确定了它们的化学结构。其中,1,2为新化合物,1是鼠尾草植物中首次发现的具有七元环内酯结构的二萜醌类化合物,3为首次从红根草中发现。  相似文献   
6.
红根草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凤鸾  李锋  付传明  黄宁珍   《广西植物》2006,26(3):282-285
研究了红根草不同采集季节、外植体类型与消毒效果,不同激素浓度和激素组合与芽及根的诱导,及试管苗的移栽。结果表明,不同外植体类型消毒效果为茎节>茎尖>植株抽茎前的生长点;4~6月份采样最佳;MS+BA0.8~1.6mg/L+NAA0.2mg/L、MS+BA0.2mg/L+NAA0.02mg/L、MS+NAA1.0mg/L分别用于初代、继代、生根培养效果最好;试管苗移栽成活率达90%。  相似文献   
7.
从草药红根草(Salvia prionitis Hance)中分离鉴定了红根草邻醌(I),丹参酮II-A(II),丹参酮I(Ⅲ),隐丹参酮(IV)等4个三萜醌和β-谷甾醇,红根草邻醌为首次从植物中分到的天然产物,它对P388白血病细胞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抗菌活性亦很明显。  相似文献   
8.
红根草试管苗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培养基(MS、1/2MS、1/4MS)、蔗糖浓度和植物生长抑制剂(CCC、PP333、ABA、MH)在红根草试管苗保存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培养基1/2MS对红根草保存最好,保存270d后存活率最高。培养基中不添加蔗糖较添加一定浓度蔗糖时植株的形态和色泽差,但保存时间更长,转继代后能正常恢复生长。添加生长抑制剂能减缓生长速度,延长保存时间,最佳浓度分别为:CCC1.2~1.6mg/L;PP3331.6mg/L;ABA0.5~4.0mg/L;MH0.5mg/L。其中,ABA0.5~4.0mg/L对植株的生长最好,CCC浓度为1.2mg/L和1.6mg/L时,保存时间长,360d时,存活率达90%。  相似文献   
9.
该研究利用大孔吸附树脂D101、MCI树脂、正相硅胶、ODS、Sephadex LH-20和反相HPLC等多种色谱分离方法,对红根草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了分离。结果表明:通过分离共得到了10个化合物,经波谱数据分析鉴定为3-表-白桦脂酸(1)、白桦脂醇(2)、齐墩果酸(3)、3β,6β,23-三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4)、高根二醇(5)、2α,3β,23-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6)、2α,3β,19α-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7)、2α,3α,24-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8)、2α,3α,24-三羟基-12,20(30)-二烯-28-乌苏酸(9)、山奈酚-3-O-葡萄糖苷(10)。其中,化合物1为首次从鼠尾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4、5、6、7、8、9、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