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6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利用遥感图象分析技术对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植被各层次空间结构(大、中、小、微)及其与相应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对各类草原的地上生物量及理论载畜量给予估算。分析结果表明:锡林郭勒草原植被的地域分异规律明显;植被的大结构主要受大气候因素及大的地貌单元控制:地形、水文网络是影响植被中结构的主要因素;而植被微、小结构的形成主要受局部地形、地表水、基质及人为干扰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2.
在非酶促转氨过程中测定生成甘氨酸的量,计算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是一种方便、节省经费和快速的方法,该方法的应用不受蛋白分子量大小的限制。非酶促转氨的另一产物2-羰化氨基酸可作为制备各种喹喔啉衍生物的原料。苯丙氨酸非酶促形成的苯丙酮酸与邻苯二胺反应生成3-苯基-2-羰基喹喔啉。该产物在363nm具有荧光发色性质。胰岛素及不同一级结构的短肽2-羰酰衍生物和2-喹喔啉衍生物的荧光在盐酸胍和不同PH训的变化各  相似文献   
3.
李语晨  程金花  李明峰  王宇 《生态学报》2019,39(6):1908-1916
以三种(杉木+少量栎类、杉木+栎类+光皮桦、杉木+栎类+光皮桦+马尾松)不同树种配置的杉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计算了角尺度、大小比数、混交度三个林分空间结构指标,全面分析了湖北省九华山林场不同树种配置杉阔混交防护林林分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优势树种主要有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栎类(Quercus L.)及光皮桦(Betula luminifera)三种,并有少量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散生于林内,生长优势也较弱。不同树种配置所呈现的林分空间结构也不相同。树种配置Ⅰ(杉木+少量栎类)的角尺度平均值为0.42,大小比数平均值为0.31,混交度平均值为0.18,林木空间分布格局和生长优势度均较好,但混交程度较弱,近乎杉木纯林,对应的生物多样性也会较小。树种配置Ⅱ(杉木+栎类+光皮桦)的角尺度平均值为0.5,大小比数平均值0.32,混交度平均数0.48,空间分布格局整体呈现随机分布;林木主要处于亚优势生长状态,混交度以中度-强度混交为主;而树种配置Ⅲ(杉木+栎类+光皮桦+马尾松)的角尺度平均值为0.58,大小比数平均值0.51,混交度平均数0.54,林木空间格局呈现聚集分布,生长优势水平中庸,为中度混交。全面分析林分空间结构,可以明确林分空间结构中存在的不合理情况,为合理择伐以及近自然经营提供科学依据,使该地区的杉阔混交林的多种功能得到可持续发挥。  相似文献   
4.
目的:获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生物信息学资料。方法:从Genbank中获得HBsAg的核酸序列,用ExPaSy、EBI和NCBI网站的在线软件推导其编码氨基酸序列、理化性质、空间结构,并在Blastn比对后选择不同地理株进行分子进化进行分析。结果:HBsAg由226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25777.6Da,等电点8.74,为亲水性蛋白质;信号肽位于1-29aa处,二级结构由-螺旋(18.14%)、延伸(25.66%)、随机线圈(56.19%)组成。中国与日本、冈比亚、德国、西班牙、墨西哥、荷兰、瑞典、泰国的HBsAg相似率依次为99%、94%、94%、94%、91%、89%、98%、98%、98%.。用不同地理株HBsAg核酸序列构建出的分子进化树中,中国和日本的聚成一簇。结论:通过对HBsAg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该抗原特征,为进一步研究乙型肝炎的感染与发病机制、研制基因工程疫苗以及研究HBsAg新的功能域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林分空间结构直接反映林木间资源竞争情况和生长空间分配状况,对掌握生态林生长状况、制定林分结构调控措施,提升森林质量和生态服务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北京市通州区油松林、白蜡林、旱柳林、毛白杨林、国槐林、刺槐林和垂柳林7种平原生态林为对象,采用聚集度、角尺度、大小比数、开敞度、树冠指数、竞争指数、边缘效益和空间结构综合指数评价了平原生态林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 研究区林分水平分布格局良好,聚集度处于0.32~1.41,角尺度都分布在0.4左右,大小比数主要分布在0.5附近。林分垂直分布格局有待改善,开敞度介于0.19~0.52,大部分树冠指数在0.7左右,竞争指数均大于50,整体居于高位状态。除刺槐林空间结构综合评价指数为Ⅲ级外,其他6种林分均为Ⅱ级,林分开阔程度较低,生活力一般,各林分空间结构综合评价指数从大到小为刺槐林>垂柳林>油松林>旱柳林>白蜡林>国槐林>毛白杨林。  相似文献   
6.
森林林冠结构能改变林下微气候条件, 可能会形成独立于地面生境的空间结构, 进而影响群落物种组成差异。该研究利用机载激光雷达获取浙江天童20 hm2常绿阔叶林样地的高精度林冠结构信息, 初步探讨了林冠结构与群落物种组成差异的关系, 结果表明: (1)未考虑林冠结构时, 独立于地面生境的空间结构是天童样地群落物种组成差异的重要影响因子, 在100 m2、400 m2、2 500 m2样方尺度上, 其对群落物种组成差异的解释率分别为25.2%、28.1%、8.0%。(2)考虑林冠结构后, 林冠结构使独立于地面生境的空间结构对群落物种组成差异的解释率降低了约1/3 (26.2%-36.0%)。(3)林冠结构因子中, 林冠高度对群落物种组成差异影响最大, 其次为林冠内部结构; 随样方尺度增大, 林冠高度对群落物种组成差异的影响降低, 林冠内部结构的影响逐渐增加。该研究结果证明了林冠结构是独立于地面生境的空间结构的主要驱动因子, 对天童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差异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这些结果明晰了林冠结构因子中林冠高度和内部结构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尹亮  李绍蓉  周敏  王乾  吴彦  罗鹏 《植物研究》2010,30(6):737-741
在四川西北部松潘县卡卡沟对青藏高原东缘高海拔地区3个不同放牧强度下的窄叶鲜卑花灌丛的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放牧干扰对卡卡沟东南坡的窄叶鲜卑花空间结构影响显著,植株的总生物量、总叶面积和茎的边材面积在重度放牧下显著低于轻度和中度放牧梯度样地。中度和重度放牧情况下叶片长度、宽度以及面积均比轻度放牧显著提高;植株高度随放牧强度增加出现先升后降的现象,而顶部枝叶生物量分配则出现与之相反的情况。虽然植物空间结构发生变化,但是单位边材面积上支持的叶面积并没有变化,中度放牧使植株枝叶生物量更加均匀分布。放牧干扰下植物空间结构的塑性变化依然受到Huber数的制约,使叶片蒸腾耗水与茎的供水能力上维持平衡。  相似文献   
8.
 溶剂接触表面积、空腔个数和体积、紧密度、疏水性以及温度因子是影响蛋白质耐热的主要三维结构参数.挑选NCBI COG数据库中具有全基因组的单细胞微生物,选择其中三维结构已知的蛋白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些因素对细菌类和古细菌类微生物耐热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古细菌类蛋白质的空腔个数和体积与耐热性无关,极性面积和表面残基个数随耐热性增加而降低;(2)超高温细菌类蛋白质的分子量比较小,空腔个数和体积都小于常温蛋白质,而且空腔个数对稳定性的贡献大于空腔体积;(3)无论是古细菌还是细菌类蛋白质,疏水性和紧密度都不随耐热性变化,但暴露残基个数越多,蛋白质的耐热性越差;(4)两类蛋白质侧链的温度因子都高于主链,这与侧链的运动性(柔性)一般比主链高的实验结果一致;另外,超高温细菌类蛋白质的温度因子明显高于常温蛋白质.  相似文献   
9.
天然林不同强度择伐后林分空间结构变化动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基于长期跟踪复测数据,利用混交度、大小比数和角尺度3个结构参数,研究了4种不同强度择伐(弱度13.O%、中度29.1%、强度45.8%、极强度67.1%)后天然林林分空间结构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弱度和中度择伐后林分平均混交度和大小比数呈增长趋势,强度和极强度择伐则呈下降趋势;择伐并未改变林木的空间分布格局,各样地林分均为聚集分布,中度择伐处于随机分布状态的林木数大幅增加.总的来说,弱度和中度择伐后林分空间结构正趋向优化.  相似文献   
10.
基于相邻木排列关系的混交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娄明华  汤孟平  仇建习  赵明水 《生态学报》2012,32(24):7774-7780
混交度是反映森林群落中树种相互隔离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已提出多种混交度指数.Mg考虑了对象木与最近相邻木的树种异同,Mv和Ms进一步考虑了最近相邻木(空间结构单元)树种数,但仍不能准确描述树种隔离程度.基于相邻木排列关系的混交度Mp,利用“1+4”结构的17个不同空间结构单元和天目山常绿阔叶林数据对Mg、Mv、Ms和Mp4个混交度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Mp的区分能力最强,Mv和Ms次之,Mg最差.Mp最适用于分析混交结构复杂的林分.在天目山常绿阔叶林分析中,混交度水平为中度,4个最近邻体中有2个相同种顺序排列的空间结构单元个数明显多于交错排列的个数.基于相邻木排列关系的混交度Mp能准确区分树种隔离程度,提高了混交度的区分度,可反映森林实际混交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