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8篇
  免费   257篇
  国内免费   1523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93篇
  2022年   112篇
  2021年   99篇
  2020年   107篇
  2019年   90篇
  2018年   96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105篇
  2015年   106篇
  2014年   120篇
  2013年   117篇
  2012年   141篇
  2011年   146篇
  2010年   167篇
  2009年   143篇
  2008年   183篇
  2007年   153篇
  2006年   133篇
  2005年   146篇
  2004年   136篇
  2003年   116篇
  2002年   128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119篇
  1999年   94篇
  1998年   92篇
  1997年   75篇
  1996年   74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65篇
  1993年   77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53篇
  1990年   51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8篇
  1953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寄生蜂对稻飞虱控害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昆虫学报》2014,(6):1025-1032
稻飞虱(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近年来在亚洲地区连续大爆发,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给农业生产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威胁到世界粮食生产安全,寄生蜂作为稻飞虱的重要天敌,对其发生起着有效的自然控制作用。本文归纳整理了稻飞虱主要的寄生蜂种类及其优势种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并重点总结了寄生蜂优势种群的寄生选择、种群消长影响因素以及它们的保护利用等,并对寄生蜂研究、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概括总结,旨在为稻飞虱的有效防控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3.
小麦根际联合固氮菌是一种新型的微生物增产菌剂,经全国各地广泛试验与示范,已表现出了明显的增产效果。为证实其在我市春季生产上的增产效应,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1990年引进该菌剂并开展了其对春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增产效应的研究,同时,对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5.
褐稻虱取食试验及防治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用茚三酮法, 以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排泄的蜜露面积来测定其相对取食量.试验表明:取食量随虫期增大, 逐日取食分布各虫期呈现明显的峰期(图3);发育历期与累积取食量成幂函数关系: N(t)=0.0531t2.298式中N(t)=累积取食量, t=发育历期(天);褐稻虱各虫期取食率的变化;若以一龄若虫为1计算, 一一四龄若虫取食量比分别为1:1.66:2.10:3.16:10.26, 成虫为73.19;羽化后8天, 短翅型雌虫日均取食量比长翅型雄虫大6.33倍;按褐稻虱的取食行为, 化学防治适期以世代成虫初见期为宜.  相似文献   
6.
云南南部姜科新植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7.
应用电子探针研究黄叶生理病的水稻根内硅和铁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8.
稻虱跗(虫扇)的个体发生研究:生活史和寄生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顾秀慧  贝亚维 《昆虫学报》1990,33(2):174-181
稻虱跗蝙Elenchinus japonicus Esaki et Hashimoto属(捻翅目)跗蝙科,在稻田寄生于白背稻虱、褐稻虱和灰稻虱.稻虱跗蝙在母体血腔中发育、孵化产生三爪蚴,三爪蚴通过生殖沟、生殖孔、育道和育道开口离开母体.三爪蚴离开母体在稻株上活动.一旦靠近寄主,用足抓住寄主,爬在它们身上.它通过节间膜进入寄主,变成蛆状蚴,开始取食.幼虫在寄主体内继续发育,达到足够大小,它们羽化成虫.雌成虫留在寄主体内,仅露出“帽子”(即头胸部),雄虫离开寄主,自由飞翔、雄成虫寿命很短(<12小时),它们积极寻找雌虫,进行交配,发现交配位置在育道口,支配时间约1—2秒钟.雄成虫体长1.33mm;展翅约2.25mm;雌成虫体长1.6—2.6mm,宽0.88—1.35mm;头胸部长0.2mm;育道口宽0.15mm,卵在雌成虫体内形成,而卵母细胞在雌幼虫体内发育.卵长75μm×宽40μm.第1期幼虫(三爪蚴):体长0.2mm;尾须为体长1/3.第Ⅱ期幼虫(蛆伏蚴)足和附肢都退化;第Ⅱ期幼虫分成4个龄期,具口和消化道,蛹属围蛹.卵历期7—8天,而三爪蚴历期仅1天.蛆状蚴(2—5龄)历期10—11天,蛹历期约3—4天,雌成虫历期7—8天.在实验室,每世代历期约20—23天.稻虱跗蝙的寄生作用较低,由于三爪蚴找不到稻虱很快死亡.在浙江1983—1986年调查,稻虱跗蝙对白背稻虱成、若虫寄生率5—7%,灰稻虱的寄生率为2%,褐稻虱为1%.有时白背稻虱的寄生率可达20—40%.  相似文献   
9.
土壤中铁的根际效应及其吸收机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介绍了近10年来土壤中铁的根际效应及其吸收机理,以及近几年来该领域的热点——植物铁载体方面的研究进展,并简要评述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用稻瘟病菌菌丝和培养滤液中提取的诱导物(Elicitor)处理水稻幼苗和愈伤组织,发现能诱导提高苯丙烷类代谢途经PAL和4CL的活性,并诱导绿原酸的生物合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