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6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红根草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草药红根草(Salvia prionitis Hance)中分离鉴定了红根草邻醌(I),丹参酮II-A(II),丹参酮I(Ⅲ),隐丹参酮(IV)等4个三萜醌和β-谷甾醇,红根草邻醌为首次从植物中分到的天然产物,它对P388白血病细胞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抗菌活性亦很明显。  相似文献   
2.
甲基紫精(MV)系统中,在对类囊体膜的光合磷酸化(PSP)活力近于完全抑制的二溴百里香醌(DBMIB)浓度下,由类囊体残缺膜与线粒体嵴膜组成的融合膜PSP活力不仅不被抑制,反而受到不同程度的促进。在铁氰化钾(FeCy)系统中,DBMIB对类囊体膜的PSP活力不能完全抑制,同样浓度的DBMIB对融合膜的PSP活力有抑制效应。检测了不同膜在不同系统中,光下耗氧、放氧、FeCy还原和融合效应的关系等,论证了融合膜中电子传递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记述采自云南澜沧江水系的鲤科(鱼丹)亚科鱼类一新属新种。新属裸(鱼丹)属Gymnodanio gen.nov.在侧线、臀鳍条数目等特征上近似于低线(?)属Barilius,但以其除侧线鳞外体裸露无鳞,具不完全之腹棱等而与其及(鱼丹)亚科现有各属相区别。新种命名为条纹裸(鱼丹)G.strigatus sp.nov.。  相似文献   
4.
吡咯喹啉醌对烟草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效应(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吡咯喹啉醌明显地促进烟草花粉的萌发、花粉管的生长和此过程中的呼吸速率。吡咯喹啉醌的最佳浓度为100μmol·L-1  相似文献   
5.
张广骅  李杭萍 《遗传学报》1995,22(3):223-229
控制大豆白花亲本籽粒脐色的基因有带R与r之分,带R基因的白花产本与紫花亲本杂交,F1代籽料出现蓝脐性状,其基因型为I-R-W1-tt。当控制脐色的基因有两对相差时(R、r;W1、w1)F2代籽粒脐色分离蓝脐与无色脐之比为9∶7。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羧基修饰剂DCCD对泛醌结合蛋白QPs重组活力的影响。用0.1%Triton X-100增溶QPs,用250mol/molQPs的DCCD于室温处理5min,处理后的QPs丧失约50%与琥珀酸脱氢酶的重组活力。先将QPs与琥珀酸脱氢酸重组再用DCCD处理没有发现重组的琥珀酸泛醌还原酶活性的降低。此结果说明QPs中存在重组活性必需的羧基。  相似文献   
7.
用C^14参入法确定了在泛醌结合蛋白QPs中有四个对重组活性必需羧基,它们全部定位在24000亚基上。  相似文献   
8.
安徽散血丹属(茄科)一新变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白花洋紫荆(Bauhinia variegata var.candida)花的化学成分,以白花洋紫荆花的乙醇提取物为对象,运用葡聚糖凝胶柱层析、MCI柱层析、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核磁共振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白花洋紫荆花中分离纯化得到17个化合物,包括1个葡萄糖苷类、2个苯甲酸类、2个香豆酸类、1个多环酚类,11个黄酮类,分别鉴定为β-D-甲基葡萄糖苷(1)、对羟基苯甲酸甲酯(2)、对甲氧基苯甲酸(3)、对香豆酸(4)、对甲氧基桂皮酸(5)、pacharin(6)、柚皮素(7)、异牡荆苷(8)、山柰酚(9)、6-羟基山奈酚3-O-葡萄糖甙(10)、山柰酚-3-O-鼠李糖苷(11)、百蕊草素(12)、kaempferol 3-O-α-L-rhamnopyranosyl-(1→6)-β-D-lucopyranoside(13)、槲皮素(14)、3-O-甲基槲皮素(15)、quercetin-3-O-α-L-rhamn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16)、quercetin-3-O-(6″-O-α-L-rhamnopyranosyl)-β-D-glucoside(17)。本研究得到的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共筛选了化合物10、12、13、14、17的胰脂肪酶活性,结果显示该5个化合物对胰脂肪酶均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0.
合成了2-氯-5-正十二硫烷基-6-甲基-4,7-苯并噻唑醌(2-Cl-DMMDBT)和2-氯-5-正丁烷氨基-6-甲基-4,7-苯并噻唑醌(2-Cl-BAMDBT)两种化合物,研究了它们对线粒体呼吸链酶系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2-Cl-DMMDBT和2-C1-BAMDBT对琥珀酸氧化酶及泛醌氧化酶的电子传递活性均表现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对细胞色素氧化酶无作用,说明二者的抑制作用发生在泛醌反应区.二者对NADH氧化酶的抑制行为略有不同,2-Cl-DMMDBT是一个逐渐加强的过程,最终可致酶活性完全抑制,而2-Cl-BAMDBT则表现为瞬间抑制.比较了2-Cl-DMMDBT和2-Cl-BAMDBT对琥珀酸氧化酶的抑制能力,长侧链的2-Cl-DMMDBT比短侧链的2-Cl-BAMDBT抑制能力强很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