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联合芬太尼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在心脑保护中的作用。方法:纳入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9年4月~2021年6月间接收的体外循环(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97例,根据信封抽签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芬太尼,48例)和观察组(右美托咪定联合芬太尼,49例)。对比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肌损伤指标[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脑损伤指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细胞免疫功能、镇痛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CPB开始后10 min(T2)时间点HR、MAP低于对照组,CPB结束(T3)、术毕(T4)时间点HR、MAP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T1)、术后24 h、术后48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升高后降低(P<0.05),观察组术后24 h、术后48 h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48 h CD4+、CD4+/CD8+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48 h cTnI、CK-MB、HFABP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48 h NSE、S100B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选用右美托咪定联合芬太尼麻醉方案,有助于减轻疼痛,稳定血流动力学,减轻免疫抑制,同时还可发挥心脑保护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是一种可靠的麻醉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应激反应、炎性因子及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分为低剂量组(n=33,舒芬太尼剂量为1.0μg/kg)、中剂量组(n=33,舒芬太尼剂量为1.5μg/kg)以及高剂量组(n=34,舒芬太尼剂量为2.0μg/kg),比较三组患者应激反应、炎性因子、心肌损伤等指标的变化以及围术期指标情况。结果:中剂量组、高剂量组麻醉诱导后(T1)、插管后1 min(T2)、插管后5 min(T3)、插管后10 min(T4)时间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均低于低剂量组同时间点,且高剂量组低于中剂量组(P<0.05)。与低剂量组比较,中剂量组、高剂量组阻断后30 min(T6)、开主动脉后2h(T7)以及术后1d(T8)时间点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均降低(P<0.05)。与低剂量组比较,中剂量组、高剂量组体外循环停机2h(T9)、体外循环停机8h(T10)、体外循环停机24h(T11)、体外循环停机48h(T12)时间点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均降低(P<0.05)。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重症监护室(ICU)滞留时间、拔管时间显著短于高剂量组(P<0.05),而三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1.0μg/kg舒芬太尼麻醉的患者应激反应小,1.5μg/kg、2.0μg/kg舒芬太尼可更好地控制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炎性反应,同时对患者心肌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2.0μg/kg舒芬太尼会延长患者ICU滞留时间、拔管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华法林联合肝素对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微循环的影响,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瓣膜置换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瓣膜置换术后第二天口服华法林治疗,实验组患者瓣膜置换术后当天即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术后第二天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两组患者均于术后7 d、14 d空腹取外周静脉血,检测红细胞比容、血沉、全血还原比粘度、血浆比粘度以及红细胞聚集指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术后7d、14 d血沉值、全血比粘度水平、全血还原比粘度水平、血浆比粘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7 d、14 d血细胞比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和单独应用华法林相比,瓣膜置换术后采用联合应用华法林及肝素能更好改善患者微循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李赛梅  岑小浴 《蛇志》2011,23(4):401-402
风湿性心脏病及其瓣膜病变的治疗大多采用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术后需终身抗凝治疗,因此规范的抗凝治疗和健康指导,是保证患者长期生存的关键。现将我院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使用香豆素类药物华法林抗凝治疗的观察指导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对体外循环(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肌损伤、肾功能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为6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丙泊酚麻醉,研究组患者接受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麻醉。观察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血流动力学、心肌损伤、肾功能和细胞免疫功能变化情况,记录两组围术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心脏复跳时间、术后苏醒时间、术后拔管时间、ICU滞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术前(T0)~术毕(T3)时间点,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先下降后升高,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I(cTnI)水平则持续升高(P<0.05),但CPB开始后30 min(T1)~ T3时间点,研究组患者的MAP、HR高于对照组患者,CK-MB、cTnI水平则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T0、术中、术后24 h 的尿素氮(BUN)、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呈升高趋势(P<0.05)。术中、术后24 h两组患者的CD4+、CD4+/CD8+均较T0下降,但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中、术后24 h两组患者的CD8+较T0升高,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应用于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可减轻心肌损伤和细胞免疫功能抑制,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且不增加肾功能损伤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报告1600例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体外循环管理技术。方法CPB中采用低液面预充、中度血液稀释、浅低温、HCT22~25%,心肌保护为高钾含血停跳液灌注。对心胸比例超过85%,合并肝大、腹水、肺长期淤血的患者,CPB中采用超滤法。结果体外循环时间90~357min,主动脉阻断时间50~170min,心脏停跳时间54~175min,术中灌注压55~70mmHg,中心静脉压0~5cm H2O,尿量平均200~800ml,自动复跳1047例,占65%。结论为了提高重症心脏瓣膜手术的体外循环质量,增加手术成功率,强调:(1)中度血液稀释,提高胶体渗透压;(2)CPB中用高钾含血停搏液作为心肌保护,必须做到按时、足量灌注;(3)及时补充碱性药物和电解质;(4)补充充足的镁离子可增加细胞内的钾离子浓度。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观察Ⅱ期心脏康复方案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肺功能、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自2018年3月到2021年3月期间我院接收的12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60例,围术期常规康复干预)和观察组(6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Ⅱ期心脏康复方案)。观察两组运动耐力、心肺功能及生活质量,记录两组随访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干预2个月后,两组峰值摄氧量(VO2peak)、无氧阈时摄氧量(VO2at)、无氧阈时代谢当量(METat)、氧脉搏(O2pulse)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2个月后,两组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升高、6 min步行试验距离(6MWT)增加,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2个月后,两组总体健康(GH)、生命活力(VT)、躯体疼痛(BP)、社会功能(SF)、心理健康(MH)、生理职能(RP)、生理功能(PF)、情感职能(RE)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Ⅱ期心脏康复方案应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可改善心肺功能,提高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不同给药方式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效果差异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9年11月我院接诊的112例接受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三组,A组38例,B组38例,C组36例。A组在切皮前给予氨甲环酸注射液10 mg/kg单次静脉推注,B组在切皮前给予氨甲环酸注射液10 mg/kg的单次静脉推注后,之后再以5mg/kg/h的速度持续静脉泵注,直至手术结束;C组不使用氨甲环酸。比较三组围术期情况、不同时间点凝血功能及引流量的变化,并评价安全性。结果:通过对三组患者的术后24 h出血量、输液量、异体红细胞输血例数和输血量进行对比,结果显示,A组和B组上述情况均比对照组少(P<0.05),但A组和B组患者上述情况经过比较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结束时(T1)、术后6 h(T2)、术后12 h(T3)、术后24 h(T4)时点时,A组和B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结果均比C组高,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D-二聚体(D-D)水平的结果均明显比C组低(P<0.05),但A组和B组患者在上述时间点各指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患者在T2、T3、T4时点时引流量均比对照组低(P<0.05),但是A组和B组术后各时间点引流量的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术后肾功能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甲环酸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具有血液保护作用,但和单次静脉推注氨甲环酸相比,术中持续泵注氨甲环酸并没有进一步改善患者术后凝血功能、出血量及引流量,且有增加肾损伤的风险,在临床应用上应注意药物使用方式,为患者提供更安全的用药方式。  相似文献   
9.
人工心脏瓣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已有40余年历史。1960年Start和Harken分别应用人工瓣膜为病人置换二尖瓣和主动脉瓣获得成功。此后进展很快,目前在许多地方,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死亡率甚至比腹部大手术还低。几百万例的临床实践证明,患者的寿命得到延长,健康也有显著改善。迄今为止,先后制作的人工心脏瓣膜大部分已被淘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老年瓣膜病在瓣膜置换术后的死亡原因,为降低术后死亡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以瓣膜置换术治疗的329例老年瓣膜病变患者的资料,对比分析生存患者和死亡患者之间的差异,总结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死亡率8.51%,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心功能分级、置换瓣膜数、LAD、LVEF、LVEDD、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置换瓣膜数目与术后死亡有关联(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龄、心功能差、LVEED、CPB为死亡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龄、心功能差、LVEED过度增大、CPB过长均是瓣膜置换术后的老年瓣膜病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建议临床在诊治中加以警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