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3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498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125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45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首次报道了四川产扁苞蕗蕨和长柄蕗蕨的染色体及孢子发生情况。它们的染色体数目分别为 n=26和n=28,都是有性生殖的二倍体。染色体基数26在蕗蕨属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它和膜蕨属、厚壁蕨属的密切亲缘关系。这两种蕗蕨的孢子囊通常形成128个孢子及少数256个孢子的情况被描述,它们应该被看成是有性生殖真蕨,尤其是在膜蕨科和薄囊真蕨中的其他较原始的类群中的正常的孢子发生路线。  相似文献   
2.
莫新礼  钟业聪   《广西植物》1987,(4):287-291
<正> 小乔木。树高4—8米,嫩枝被灰黄色至黄褐色疏长毛。芽微小,倒卵形,密被灰黄色长柔毛。叶革质,狭椭圆形或披针状椭圆形,长(7)10—14厘米,宽(2)3—4厘米,先端尾状渐尖,尖尾长1—2.5厘米,基部阔楔形,表面无毛,背面沿叶脉上有疏长毛,叶片干后两面密布小瘤凸,叶缘1/2—2/3以上有细锯齿,近基部全缘,叶柄长1—1.5厘米,被疏长毛。花单生枝顶,花柄极短至近无柄,开花时直经3—4(5)厘米,苞片和萼片不分化,8—10枚,外面密被银灰色至灰黄色绢毛,里面无毛,质脆易碎;花辦淡黄白色,倒卵形至阔倒  相似文献   
3.
细梗香草的挥发油成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报春花科植物细梗香草(Lysimachia capillipes Hemsl.)的挥发性成分,用气相色谱和气质联用方法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研究。鉴定出酸性成分75个,中性成分74个。在中性成分中鉴定出六氢金合欢烯酰丙酮、苯乙醇及香叶基丙酮等;酸性成分主要为棕榈酸、亚油酸、亚麻酸及一些二酸。  相似文献   
4.
5.
6.
本文针对湖北贝母生产中存在繁殖系数低的问题,研究了单鳞片砂培繁殖对提高鳞茎繁殖率的效果和原理。试验结果表明:1.单鳞片繁殖率为对照种鳞茎的5—9倍,2.低温(2—10℃)预处理4—8周和暗条件培养,能有效地提高子球形成率,促使子球迅速长大,3.植物激素(6-BA、KT、2,4-D)处理,有利于促进鳞片不定芽原基的分化,繁殖率为种茎繁殖的9—11倍;4.单鳞片繁殖的小鳞茎主要发生在鳞片基部的茎盘上,还可发生在鳞片的远轴面上,但不发生在近轴面。  相似文献   
7.
黑蛋巢菌属的新种新变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玮  周彤Shen 《真菌学报》1992,11(1):23-27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D-葡萄糖两步串联发酵中前一步菌株的发酵产酸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含有D-葡萄糖、适量的玉米浆、碳酸钙和磷酸盐的培养基中,摇瓶培养48小时,一株葡萄糖酸杆菌突变株SCB611可产生2,5-二酮基-D-葡萄糖酸25—30mg/ml,克分子转化率为25%左右;另一株欧文氏菌突变株SCB247可产生2,5-二酮基-D-葡萄糖酸45—50mg/ml,克分子转化率为40%。随发酵时间适当延长,2,5-二酮基-D-葡萄糖酸可逐渐增高。温度28℃,种龄15小时,接种量10%及良好的通气条件,有利于菌株产生2,  相似文献   
9.
蕨叶藁本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蕨叶藁本(Ligusticum pteridophyllum Franch.)系伞形科藁本属植物,又称黑藁本、岩川芎、岩林等,分布于四川、云南等地。药用其根,味辛性温,具散寒、去湿、镇静、止痛等功效,常用于风寒感冒、头痛、偏头痛、神经性头痛、胃寒痛及肌肉关节痛等症,化学成分尚未见报道。为此,我们初步研究了其根的化学成分。 实验样品采于云南省巍山县(1986)。蕨叶藁本根粗粉用95%乙醇加热回流提取,得糖浆状棕红色粗提物。此粗提物加适量的水搅拌后用乙酸乙酯萃取得脂溶性部分。脂溶性部分经硅胶柱层析分离得到10个成分,经各项光谱测定,理化数据和文献报道或标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D-葡萄糖两步串联发酵中前一步菌株的发酵产酸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含有D-葡萄糖、适量的玉米浆、碳酸钙和磷酸盐的培养基中,摇瓶培养48小时,一株葡萄糖酸杆菌突变株SCB611可产生2,5-二酮基-D-葡萄糖酸25—30mg/ml,克分子转化率为25%左右;另一株欧文氏菌突变株SCB247可产生2,5-二酮基-D-葡萄糖酸45—50mg/ml,克分子转化率为40%。随发酵时间适当延长,2,5-二酮基-D-葡萄糖酸可逐渐增高。温度28℃,种龄15小时,接种量10%及良好的通气条件,有利于菌株产生2,5-二酮基-D-葡萄糖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