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张文  刘宁  刘小葛 《四川动物》2008,27(3):356-362
2006年2~3月,在云南省丽江拉市海自然保护区对越冬灰鹤 Grus grus生境的利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初步了解了越冬灰鹤的生境选择,同时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鸟类生境进行评价.结果 发现灰鹤对该区域各类型生境均有利用,但对不同特征的生境具有不同的选择性.通过对越冬灰鹤的生境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越冬灰鹤生境选择的因子依次是食物(贡献率为39.211%),隐蔽性(20.426%),干扰(18.358%),水源(16.967%).因此与之相应的小麦地和豌豆地非常适合灰鹤的越冬需求,评价结果也显示这两类生境状况为"优",而相对差的为杂草地和草滩两类生境.  相似文献   
2.
2005年1—3月,在云南丽江拉市海就群体规模对越冬灰鹤(Grusgrus)警戒行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用扫描取样记录群体的规模和警戒个体的数量、用焦点取样记录群体中个体警戒行为的频次和持续时间,结果显示灰鹤群体和个体的警戒力均随群体规模增加而降低,但集群个体数超过30只后,群体警戒力便不会再下降(P>0.05)、成体的警戒持续时间也会增加(P<0.01);当群体规模超过50只后,成体的警戒频次也会上升(P<0.05)。推测亚成体维持低警戒的群体规模上限值要高于成体,单从警戒行为分析,20—30只个体的集群可能代表越冬灰鹤的最适群体大小。  相似文献   
3.
2005年1—3月,在云南丽江拉市海就群体规模对越冬灰鹤(Grus grus)警戒行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用扫描取样记录群体的规模和警戒个体的数量、用焦点取样记录群体中个体警戒行为的频次和持续时间,结果显示:灰鹤群体和个体的警戒力均随群体规模增加而降低,但集群个体数超过30只后,群体警戒力便不会再下降(P>0.05)、成体的警戒持续时间也会增加(P<0.01);当群体规模超过50只后,成体的警戒频次也会上升(P<0.05)。推测亚成体维持低警戒的群体规模上限值要高于成体,单从警戒行为分析,20—30只个体的集群可能代表越冬灰鹤的最适群体大小。  相似文献   
4.
5.
鄱阳湖区稻田生境中灰鹤越冬行为的时间分配与觅食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11月—2014年2月,采用瞬时扫描和焦点动物法研究了鄱阳湖区稻田生境中灰鹤越冬行为的时间分配、活动节律与觅食行为。结果显示,觅食(64.09%)行为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警戒(15.97%)、飞行(8.67%)和修整(7.37%)行为。4种主要行为中,觅食行为时间分配随越冬前期(11月)、中期(12月—翌年1月)、后期(2月)逐渐增加,其余行为时间均逐渐减少。各环境因子对主要行为的影响存在显著交互效应,修整行为随各环境因子变化最为明显,日最低温度升高、日最高温度降低、日照长度增加及湿度降低都会使修整行为增加;日照长度增加和湿度降低时,觅食行为增加;日照长度增加时,警戒行为减少。环境因子对成鹤影响效果与总体相同。环境因子仅对幼鹤的觅食行为影响显著,即日照长度增加和湿度降低,幼鹤觅食行为增加。环境因子对行为的影响为非线性关系,致使其影响趋势在不同范围内有所变化。行为节律上,灰鹤昼间各时段觅食行为保持较高水平,觅食高峰出现在11:00—11:59和17:00—17:30。灰鹤觅食生境与其夜宿地分离,致其上午觅食高峰有所推后。幼鹤昼间各时段行为节律与成鹤有较大差异,且各时段觅食行为比例均高于成鹤。灰鹤越冬期在稻田生境的平均啄食频率为(32.06±0.47)次/min,平均步行频率为(6.55±0.35)步/min。啄食频率与步行频率呈极显著负相关。时段和集群类型对啄食频率的影响存在显著交互效应。稻田中食物资源的可利用性逐渐下降,灰鹤的啄食频率随时间逐渐降低,为保证越冬期间获取足够的能量供应,灰鹤采取逐渐增加步行频率和觅食时间的策略。有觅食间隔的抽样单元中,平均警戒次数为(1.37±0.04)次/单元,平均警戒持续时间为(6.02±0.37)s/单元。成鹤花费在警戒的时间多于幼鹤,家庭群中的个体警戒持续时间多于聚集群中的个体。  相似文献   
6.
广布于欧亚大陆的灰鹤(Grusgrus)又叫普通鹤、欧亚鹤。采用直接计数法,观测灰鹤的迁徙活动。依据2019至2021年在乌鲁木齐郊区连续3年搜集灰鹤迁徙期遭遇高压线(220kV)挂碰遇难的数据,简单介绍伤亡案例的特点。可能是因为灰鹤前端有一个视觉盲区,致49只灰鹤碰撞了高压线,统计到伤亡率达5.4%。伤亡者多是1龄以上4龄以内的亚成鸟(占94%),成鸟占6%,尚未见1龄内幼鸟。现场解剖,伤亡者的断翅率最高,达到53%;腿被撞折的比率也很高,达51%;腹部或背部擦伤占24%;头或颈部碰伤约为14%。因为碰挂后落地(≥30 m架空线),造成二次受伤,结果有41%的灰鹤身体是多处受伤(复合伤)。最后,对视野盲区进行了初步分析,探讨伤亡的原因,并介绍和推荐几种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7.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脊椎动物基因组中高度多态的基因家族,其编码产物在脊椎动物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受湿地生境污染和破坏等因素的影响,全球现存鹤科(Gruidae)动物大都已处于受胁状态。为了解鹤科动物MHC-I基因序列信息,本研究设计通用引物对灰鹤(Grus grus)和肉垂鹤(Bugeranus carunculatus)MHC-I基因进行分离。结果从1只灰鹤和1只肉垂鹤血液基因组中分别分离到2条和3条长约1 500 bp的序列片段,这暗示鹤科动物至少存在两个MHC-I基因座位。分离到的核苷酸序列均可翻译成正常的氨基酸,表明它们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功能。MHC-I抗原结合区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变异率,灰鹤分别为5.0%和9.6%,肉垂鹤为9.1%和14.6%。两种鹤抗原肽结合位点的非同义替代率与同义替代率的比值分别为7.348 8和2.145 2,表明其受到强烈的正选择作用。贝叶斯系统发生树显示,鹤科动物MHC-I基因并未按物种聚类,暗示MHC-I基因跨物种多态性的存在。本研究获得的MHC-I基因通用引物及序列信息,可为今后濒危鹤科动物的保护遗传学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鄱阳湖区灰鹤越冬种群数量与分布动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2011年,采用地面同步调查法开展了鄱阳湖越冬灰鹤种群监测,并整合1984—2011年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历年的越冬灰鹤最大种群数量,分析了鄱阳湖灰鹤越冬种群动态以及影响其数量变化与空间分布的环境因素。结果表明,近13年来鄱阳湖区越冬灰鹤种群平均数量为(2 335±651)只,种群数量呈增长趋势,2011年冬季记录到最大种群数量7 640只。灰鹤越冬种群数量与10月平均最低气温以及10月平均气温存在显著正相关,与10月平均最大风速存在显著负相关,与各月的平均水位没有显著的相关性。每年冬季灰鹤在鄱阳湖呈聚集型分布。大湖池、大莲子湖、三湖、汉池湖、企湖、珠湖、南湖(共青)、大汊湖等8个湖泊是灰鹤的重点活动区,(74.9±5.6)%的越冬灰鹤分布在保护区之外。灰鹤的空间分布与滩地面积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农田面积、人口密度、村庄数量、8月份初级生产力、11月份初级生产力等环境因子存在显著负相关。滩地面积是影响灰鹤空间分布的重要因子,对灰鹤利用频次空间变化的解释率为15.0%,与11月份初级生产力共同解释了灰鹤年平均群体数量空间变化的24.6%。如竞争、小生境结构、干扰等局地尺度的环境要素对灰鹤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将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鄱阳湖越冬灰鹤种群动态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9.
灰鹤消化系统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路纪琪 《四川动物》2001,20(2):88-89
本文对灰鹤的消化系统进行了大体解剖和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灰鹤具有发达的舌、小肠、肝脏和胰脏;相对发达的盲肠;但嗉囊不甚发达。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