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3篇
  1975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主要描述池塘养殖条件下鲥鱼幼鱼的生长与食性。1)1987-1989年8月至11月幼鱼生长迅速,快于同期珠江天然个体的生长速度;2)体长26.6-94.9mm的幼鱼主要摄食浮游动物,轮虫和浮游植物出现率随个体增大而减少。食物共有18个属种,摄食频度为100%;3)幼鱼的平均饱满指数为75.70‰。各类食物重量百分比的顺序为:桡足类>枝角类>无节幼体>虾类溞状幼体>轮虫>藻类。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描述池塘养殖条件下鲥鱼幼鱼的生长与食性。1)1987—1989年8月至11月幼鱼生长迅速,快于同期珠江天然个体的生长速度;2)体长26.6—94.9mm的幼鱼主要摄食浮游动物,轮虫和浮游植物出现率随个体增大而减少。食物共有18个属种,摄食频度为100%;3)幼鱼的平均饱满指数为75.70‰。各类食物重量百分比的顺序为:桡足类>枝角类>无节幼体>虾类溞状幼体>轮虫>藻类。  相似文献   
3.
主养青鱼池塘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率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1985—1987年对苏州市郊区主养青鱼池塘生态系统的能量转换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主养青鱼净产7.5、11.25、15t/ha 3个产量级型池塘青鲤团头鲂产出能占养鱼总产出能的比例分别为82.49、78.03、79.34%;总投入能(太阳辐射能+辅助能)转移到鱼的总产出能转换率分别为0.19、0.24、0.31%;太阳辐射能转移到毛和净初级生产力的能量转换率分别为0.76、0.90、0.96%和0.61、0.72、0.77%;净初级生产力转移到滤食性鱼净产量的能量转换率分别为4.02、4.63、5.27%;辅助能转移到鱼净产量的能量转换率分别为12.20、11.33。11.74%。在3个产量级型池塘中,以15t/ha产量级的能量转换率为最佳型。  相似文献   
4.
5.
代梨梨  彭亮  陶玲  郝柳柳  张辉  李谷 《微生物学报》2023,63(10):3811-3824
硫酸盐引起的生态学效应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目前关于硫酸盐对养殖池塘底泥微生物的影响还知之甚少。【目的】探究不同浓度硫酸盐对养殖池塘底泥微生物的影响规律及可能的机制。【方法】本研究利用采集自养殖池塘的底泥和表层水构建了试验系统,研究了加入约0 mg/L (对照组)、30 mg/L (T1处理组)、150 mg/L (T2处理组)、500 mg/L (T3处理组) Na2SO4后表层底泥微生物的丰度、多样性、组成和共生网络的变化规律,并分析了环境影响因素。【结果】孵育第30天前,各实验组底泥微生物变化不大;但到第50天时,T2和T3处理组微生物丰度和多样性相比对照组均明显下降。相比其他实验组,T1处理组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拟杆菌门(Bacteroidota)相对丰度出现显著升高(P<0.05),T3处理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相对丰度出现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T1处理组增加了较多差异类群(62种),而T3处理组差异类群大量减少(45种)。共生网络图分析显示硫酸盐浓度的增加引起了底泥微生物网络复杂性的增加,说明微生物群落可能通过自身的调节来响应硫酸盐引起的环境改变。冗余分析(redundant analysis,RDA)和相关性分析揭示底泥总有机碳、总氮和氧化还原电位是影响底泥微生物的主要环境因素,提示底泥微生物可能受到硫酸盐和有机质作用的影响。【结论】较长时间的高浓度硫酸盐会对池塘底泥微生物群落造成重要影响,微生物群落自身的转变和硫酸盐引起的有机质分解改变可能是造成微生物群落变化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1986—1989年的鱼种池塘越冬对比饲养与室内验证试验结果表明:长江以南草鱼种在冬季大部分时间仍能开口摄食。若不是密集越冬,并在晴天加强培育,越冬期间鱼种的平均生长率可达10—14%,鱼体丰满系数、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血浆总蛋白含量,肌肉、肝脏中大部分营养成分较越冬前均无明显变化(p>0.05);补充投饵的半密集越冬组,鱼种体重、丰满系数能维持在越冬前水平(p>0.05),但血液、肌肉、肝脏中部分营养指标仍明显下降(p≤0.05);而饥饿条件下密集越冬组,鱼种消瘦9—14%,腹内肠系膜脂肪消耗殆尽,丰满系数、肝脏、肌肉中蛋白质、脂肪含量均明显下降(p≤0.05),且出现贫血状态。试验证明了越冬鱼种放养密度及饲养管理的不同,将影响鱼种质量的优劣和次年的成鱼养殖产量。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大部,淮河、黄河中下游部分地区改革鱼种越冬制度,采取稀放精养的必要性和提高越冬鱼种质量与产量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7.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又名马来西亚大虾,隶属沼虾属,长臂虾科,十足目,甲壳纲,原产于印度、太平洋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具有生长快、个体大、易养殖、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等优点。四川省自然资源研究所与美国海星国际公司、广汉市水产站1989年共同开发罗氏沼虾获得初步成功,大面积养殖平均亩产达100kg左右,最高达亩产150kg。本文就罗氏沼虾池塘养殖技术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8.
池塘养殖环境中底质—水界面营养盐扩散通量的现场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耀 《生态学报》1996,16(6):664-666
  相似文献   
9.
单甲脒农药对模型池塘生态系统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3m×1m×1m(V=3m3)含有底泥的模型池塘生态系统中研究单脒农药对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的影晌。规定实验浓度力0、1.5、3.0、6.0和12.0mg/L,每15d加入1次25%单甲脒农药水剂,连续加入4次,实验进行2个多月。在实验浓度范围内,童甲脒农药对水生生物群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浮游生物比较敏感:加药后头几天内,种类、数量及多样性指数下降,浓度越大,影响越明显;大约1周以后,各处理组浮游生物群落逐步得到恢复,实验后期其数量甚至可超过对照水平,但群落结构发生改变,敏感种类少或消失,耐污种类增加,生物多样性降低。底栖生物比较耐污:处理槽大型水生植物的叶绿素含量有所减少,但其种类和生物量未见明显差异;底栖动物种类、数量也未见明显变化。微生物最耐污,在处理槽水层及沉积物中好氧异养菌数量有所增加,沉积物中厌气菌数量也有增加的趋势。青鱼对单甲脒农药较敏感,在1.5mg/L以下浓度尚能正常存活和繁殖。单甲脒农药水剂明显增加水体氮、磷含量,尤其磷酸盐含量高,使水体氮、磷比例失调,可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根据综合指标分析,在规定单甲脒盆酸盐浓度<1.5mg/L的实验条件下,水生生物群落结构未见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在云南南亚热燕山区大水体池塘中,用人工施肥培养浮游动物,作为革胡子鲶稚鱼的开口饵料及其形成夏花鱼苗的动物性饲料是可行的。对孵出四日龄的稚鲶进行培育,在水温23.2-30.3℃时,可使十七日龄稚鲶达到夏花水平,存活率达60%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四日龄稚鲶口宽为760-900μm,开口期及生长前期主要摄取枝角类、桡足类和摇蚊幼虫。稚鲶生长后期,对轮虫、水生昆虫幼体及配合饲料的摄取量增加,而摄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