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与棱果沙棘性别相关的RAPD标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RAPD技术筛选与棱果沙棘性别相关的分子标记,对棱果沙棘雌雄株的基因组DNA进行混合分组分析(BSA),在194条随机引物中有50条引物能够在雌雄DNA反应池间形成多态性条带,应用这50条引物分别对棱果沙棘雌雄个体(雌雄个体各选取5个)进行RAPD分析,其中引物S10扩增得到1个约为1030 bp的与雌性相关的RAPD标记。该标记的获得进一步表明棱果沙棘雌雄株间存在基因水平的差异,为棱果沙棘的性别研究提供分子依据。进一步利用该雌性特异位点设计出更加稳定的SCAR标记,可望用于棱果沙棘的早期性别的准确鉴别。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高纤维含量的米面伴侣是否有控制健康人餐后血糖的作用,30名健康志愿者早餐进食碳水化合物量为75g的纯小麦面、45%的荞麦面和50%的米面伴侣馒头后,测定0、30、60、120、180 min血糖、胰岛素、C肽和抑胃肽(GIP)的变化情况,观察小麦面条以及添加含高纤维的荞麦或米面伴侣的小麦粉面条对健康人餐后血糖、胰岛素、C肽和GIP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饮食餐后血糖都在正常范围,米面伴侣馒头组(4.57±0.55 mmol/L)120 min血糖显著低于小麦面组(5.10±0.57 mmol/L)及荞麦面组(5.07±0.94 mmol/L)后120 min血糖(P<0.05),米面伴侣馒头组[(598.87±71.23 mmol/(L·min)]120 min血糖曲线下面积低于小麦面组[616.81±63.21 mmol/(L·min)]和荞麦面组[631.26±78.57 mmol/(L·min)],但没有显著性差异(P >0.05)。进食小麦面[128.91±32.95nmol/(L·min)]后120 min C肽曲线下面积显著低于荞麦面[152.06±34.84nmol/(L·min)](P <0.05),3种饮食120 min胰岛素和GIP曲线下面积(AUC)没有差异。因此,米面伴侣对健康人的餐后血糖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且使用简单方便,适合在日常生活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一种新的DNA-DNA发校方法-微孔板法对郴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及伯克霍尔德氏菌属中11个的DNA-DNA同源性进行测定。结果发现郴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与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及椰毒伯克霍尔德氏菌的DNA-DNA同源性均大于75%,建议这3个种应合并为同一个种,命名为唐菖蒲的伯克霍尔德氏菌(Brukholderia gladioli)。  相似文献   
5.
郭慧然  廖学焜   《广西植物》1994,14(3):289-291
米面翁(BuckleyalanceolataMiq.)果实含油33.4%。经气相色谱分析.油中常见脂肪酸为棕榈酸2.6%,硬脂酸1.3%,棕榈油酸0.5%,油酸38.7%,亚油酸1.6%,亚麻酸7.9%;尚有3个不常见脂肪酸,通过分离和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色谱-质谱方法鉴定,以及臭氧化法证实油中含十八碳烯-反11-二块-7,9-酸.含量为39.4%,在植物中首次发现。另外两个未鉴定酸,含量分别为3.8%和4.2%。  相似文献   
6.
棱果沙棘为同域分布的中国沙棘和肋果沙棘同倍化自然杂交形成的。本文利用母系遗传的cpDNA trnS-G序列检测青海祁连棱果沙棘及其亲本中国沙棘和肋果沙棘同域分布的两个地区(拱北湾、八宝河滩)共93个个体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棱果沙棘及其亲本在拱北湾和八宝河滩分别有12个和7个单倍型,两地区的棱果沙棘都与其亲本共享单倍型,其中拱北湾棱果沙棘共36个个体中有28个与中国沙棘共享3个单倍型(H2,H4,H5),有2个个体与肋果沙棘共享单倍型(H11),八宝河滩的棱果沙棘共10个个体中有7个与中国沙棘共享一个单倍型(H4),3个与肋果沙棘共享单倍型(H7)。应用最大简约法(MP)分别对两地区的棱果沙棘及其亲本trnS-G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棱果沙棘的大部分个体都与中国沙棘聚在一起,另外,棱果沙棘4种特有单倍型(H3、H7、H8、H9)的6个个体在系统树上也与中国沙棘聚为一支。以上结果进一步证明了二倍体自然杂交种棱果沙棘为双向杂交起源,但其主要母本来源应为中国沙棘。  相似文献   
7.
周守标  郭新弧 《广西植物》2004,24(4):332-333
描述了一个新种 ,即棱果米面蓊 ,并提供了国产米面蓊属的分种捡索表  相似文献   
8.
棱果沙棘为同域分布的中国沙棘和肋果沙棘同倍化自然杂交形成的。本文利用母系遗传的cpDNA trnS-G序列检测青海祁连棱果沙棘及其亲本中国沙棘和肋果沙棘同域分布的两个地区(拱北湾、八宝河滩)共93个个体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棱果沙棘及其亲本在拱北湾和八宝河滩分别有12个和7个单倍型,两地区的棱果沙棘都与其亲本共享单倍型,其中拱北湾棱果沙棘共36个个体中有28个与中国沙棘共享3个单倍型(H2,H4,H5),有2个个体与肋果沙棘共享单倍型(H11),八宝河滩的棱果沙棘共10个个体中有7个与中国沙棘共享一个单倍型(H4),3个与肋果沙棘共享单倍型(H7)。应用最大简约法(MP)分别对两地区的棱果沙棘及其亲本trnS-G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棱果沙棘的大部分个体都与中国沙棘聚在一起,另外,棱果沙棘4种特有单倍型(H3、H7、H8、H9)的6个个体在系统树上也与中国沙棘聚为一支。以上结果进一步证明了二倍体自然杂交种棱果沙棘为双向杂交起源,但其主要母本来源应为中国沙棘。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一个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与荧光探针结合的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Burkholderia gladioli pv. cocovenenans)特异性检测方法。【方法】通过多重序列比对分析,选择B. gladioli pv. cocovenenans共有的bonA为靶位点,设计环介导等温扩增的特异性引物和荧光探针,通过19株B. gladioli和3株非目标菌株,验证该方法的特异性。将该方法的检测特异性与现有的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鉴定B. gladioli pv. cocovenenans的方法进行比较,并对建立的方法进行灵敏度探究。【结果】建立的环介导等温扩增荧光鉴定方法对B. gladioli pv.cocovenenans具有特异性,能在30 min内得出结果,且该方法能进行可视化直接观测。该方法的基因组DNA最低检测限度为1.98pg/μL,检测灵敏度为2.7×102CFU/mL。另外,该方法能应用到食品样品中B. gladioli pv. cocovenenans的检测。【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一个快速、可视化、特异性强的检测方...  相似文献   
10.
微孔板杂交法测定椰毒假单胞酵米面亚种的DNA-DNA同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一种新的DNADNA杂交方法—微孔板法对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及伯克霍尔德氏菌属中11个种的DNADNA同源性进行测定。结果发现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与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及椰毒伯克霍尔德氏菌的DNADNA同源性均大于75%,建议这3个种应合并为同一个种,命名为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